我的产品发布了:CEO数字分身,让CEO分身有术,有意者联系。
关注公众号回复1,获取高清管理路线图
书接上文:第一个五年,建立成长正循环框架
一般人要跳出中年危机泥淖,还是要去寻找自己的擅长、喜欢、赚钱三者之间的交集。
只有如此,才会将一个人的心力真正激活,那样才更有可能成就一番不错的事业:
虽然如此,我相信很多同学依旧不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所以,我们需要方法论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
团队角色
人是无法脱离团队的,所以要搞清楚自己擅长什么,除了自己想之外,可以更多的从团队的角度思考问题,看自己在团队中属于什么角色,有些时候旁观者清。
之前B站的Leader常称我的Team是团伙,在规模作战的时候会受挫,他的点是:
我的风格乃至我带出来的团队适合“开疆拓土”,但如果阵地打下来多线作战会出很大的问题,之前我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
后来与某CEO交流这个话题,他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
假如我们现在要抢劫一个农村信用社,我(CEO)带着你们直接冲进去,我一脚踢到门上,然后你们一人一脚踢上去,门两下就被踢坏了,于是我们高高兴兴的走了,似乎很厉害!
受到上次事件的鼓励,我们来到了市区,市区居然有个保险门,于是出现了一个场景,我一脚踢上保险门,效果不佳,于是所有的兄弟都在对着保险门踢...
这个时候见过大城市抢劫的行长拍拍我们肩膀,语重心长说道:你们难道没有分工吗?
你们开锁的、开车的、盯梢的都是一个人啊!你们怕不是要翻天?
综上,从团伙到团队,最重要的是分工!
了解自己在团队中更擅长的分工,也是一种自知之明。
梯队建设正常的团队,会有很好的分工,除了工种合理以外还讲究角色合理,那么什么是角色合理呢?
团队角色的合理性
打王者荣耀的同学会更容易了解一个名称:团队容错率。这是什么意思呢:
低端局比的是谁更牛逼,需要最大化优点,以便更快拿到优势。分工不重要,是因为对手太弱; 高端局比的是谁犯错少,需要最小化缺点,以便不掉点被人击破。分工很重要,是因为旗鼓相当;
合理的分工,可以最大化团队容错率,这样的团队才能打逆风战、持久战、大规模战!
对于运转健康的团队,leader会花大功夫在“扬长避短”这块,优势要扩大化,短板也要不至于阻碍团队扩大,以“系统性解决问题”的理论来说:
虽然!【增长】!可以解决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问题(矛盾),但是!【缺陷补足】!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解决核心问题、补足核心能力缺陷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团队缺少的特质、能力(技术能力)一定要补足,不然就会因为某块的缺失导致不能做某些事情而错失时机。
有了这个认识后,我们就要思考,自己在团队之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们实际扮演的角色和我们想要扮演的角色是不是一个呢?
所以,想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需要先回答,我们当前在团队之中到底扮演了个什么角色?
贝尔宾角色测试
本来我是不太吃性格测试这一套的人,然后HR小姐姐给我上了一课。
她请了专业测评师给我们做了一次贝尔宾角色测试,科学度很高,就是有点贵(人均3000),贝尔宾将团队分为9个角色:
PS:也有一些测试只有8种角色,没有专业师;
智多星:思维天马行空,上则能提出创造性目标,下则很多鬼点子;但是思维跳跃可能导致战略变来变去,团队累得不行。
外交家:舌战群儒,争锋相对,予取予求,总能在谈判中获取更多资源、新的商机;但这些同学吹牛太多可能会夸大其词。
协调者:八卦信息中心,知人善用,信息同步收集的好手;但信息交换过程中难免出现纰漏被人觉得别有居心,并且容易轻信,出问题时候容易甩锅。
鞭策者(推进者):电视里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同学,跟这种同学不能聊三观、聊人情甚至聊道德,聊目标就好。
审议员(监督员):具有批判思维的意见领袖,杠精的代名词,一般来说很讨人厌,审议员一般来说喜欢团队有更多不一样的声音,可以暴露更多问题,但有些时候问题得不到处理,反而会激化团队矛盾导致氛围很差,而审议员本身会认为这就是对的。
凝聚者:悲天悯人,共情能力极强,号称中央空调,真的遇见得罪人的抉择时候喜欢和稀泥,导致问题一直持续。
执行者(实干家):能够将本职工作做得很好的人,比较死板,命令执行机器,令行禁止,在其能力与认知范围内,不会多做一步,也不会少做一步。
完成者(完美主义者):就是完美主义者......
专业师:剑痴、武痴,只关注自己领域的事物,专业领域的大宗师,注意,一些测试也不会出现该角色。
以上可以完全涵盖我们团队中的角色,这里稍微分类后是:
行动类:执行者、完成者、鞭策者;
社交类:协调者、凝聚者、外交家;
思考类:智多星、专业师、审议员;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角色属性会呈多样性,我们选取得分排名前三的属性。比如2年前小钗的属性包括自评和他评:
PS:非付费版本不会有他评,而相关的映射表我也没能搞出来...
这张报告非常有意思,基本可以很好反映在当时半年的工作状态:
1)小钗将社交类三个属性占完了,说明是既不思考又不干活。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是团队已经被带到了一个阶段:
一般性事物有一线leader去处理; 再难一点的多数是跨团队的事务,沟通协调即可; 更难一点的事物没有足够的势能与团队支撑很难做,考虑这种条件除非leader有暗示(给资源/支援),所以直接的表现就是在执行者和完成者一块的属性非常低。
PS:这里有些leader定位不清晰就喜欢抢下面同学活干,这种只能说比较有安全感。
所以,初来乍到一个新团队,除非能完全降维打击,否则还是先给自己画一个圈,做好圈内的事,逐渐试探性的把圈层扩大。
这里扯远了,回到正题。
2)小钗觉得自己是个鞭策者,但是小伙伴都不这么认为。
这里体现的是一个管理风格的问题,更内聚的强执行、令行禁止或者相对更放权给一线leader,两者之间没有绝对对错,只有环境适不适合。
3)更有意思的是审议员以及执行者的自评和他评呈现很不一致。
这个原因是在团队里面,我还是经常提意见的,或者批评人。
而之前小钗作为程序员安身立命的点就是执行和专业力,但随着转管理后,自己还没转变过来,经常喜欢跟小伙伴提技术类专业的意见,但很无奈,大家都认为小钗不太专业了,可悲啊!!!
所以,上述是转型期所带来的少许认知错位,一些同学由于转型期的认知错位会很严重,比如:
但最讨人厌的是这种:
也就是团队中有个杠精的杠精属性是100%!!!千年一遇!!!如果团队里面再多几个审议员,那么大家天天扯皮就可以了。
这九种性格角色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点,比如:
除非性格分裂或者重大变故,鞭策者与凝聚者很难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因为他们很互斥。 最被人讨厌的几个角色是鞭策者、审议员,完成者本身不令人讨厌,但是如果三者叠加的话会变成:我是一个完成者,我对自己要求很高,我要不停的扣细节,反复的扣细节,扣到我满意为止;并且我是一个鞭策者,所以你也要对自己要求很高;加之我是一个审议员杠精,如果你不满足我的预期,我就要一直批判你,到你服为止!!! 审议员最喜欢审议员,因为他们可以一起杠上一天,并且越说越兴奋,多个人在一起杠的话,事后大家会惺惺相惜变得很快乐,但时间长了应该还是有些疲惫吧,这种团队往往内卷严重,对新人比较苛刻。 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位置,测评会发生动态变化,但主性格特质很难变化,比如我的协调者属性应该是丢不掉了。
......
总而言之,团队角色的完整性很重要,大家可以尝试使用这个方式诊断下团队,当然是收费的!为了避免大家给钱,这里开发了个低配自评版本,大家试试看吧:
https://newset.github.io/see-me/
团队角色与职业规划
至此,对于什么是贝尔宾角色定位大家应该比较清晰了,也应该将我给大家的测试报告完成了,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各位适合做什么工作:
不同的角色组合会呈现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这里进行简单说明:
凝聚者+协调者
协调者的主要特质是成熟、自信,能够澄清目标,凝聚众人,促进团队沟通。
作为HR,他们需要与各个部门沟通,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并通过调动团队的积极性来推动公司整体绩效,所以协调者作为HR是天生适配的!
HR的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人员关系中保持清晰的目标和方向,确保人力战略与企业目标一致。
与此同时,HR是天生的消息贩子,又因为其只处理信息不处理问题,难免被冠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头衔。
凝聚者的特点在于温和的态度、敏锐的感知力、出色的人际关系,以及倾听和避免冲突的能力。
HR的日常工作收集团队负面信息,面对问题时,保持耐心倾听,尽量理解和调解冲突,这些能力对于HR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但,因为HR缺乏专业性,他们倾听后其实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并不能给出进一步决策意见,因缺乏认知而导致的优柔寡断,是HR的致命伤。
综上,协调者明确目标、调配资源,使HR能够有效统筹部门;凝聚者善于倾听、化解冲突,维持团队和谐。
两者结合,极为适配既不思考、又不执行的HR角色。
其中组合,大家集合表格自行理解吧。
结语
很多时候,我们与其费尽心思去探索自己到底擅长什么,还不如直接用脚投票!
你在团队中实际扮演的角色,一定是你比较舒服的状态,在舒适区的工作一定是你所擅长的工作。
所以,看清自己在实际扮演的角色,也是找到“我擅长”的捷径。
在清晰自己的团队角色后,可以对比此表,看看自己的优缺点是不是能够有效映射:
如果大差不差,那就可以根据角色岗位映射表,规划自己下一段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