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产品发布了:CEO数字分身,让CEO分身有术,有意者联系。
关注公众号回复1,获取高清管理路线图
前段时间,我的创业产品CEO数字分身在2家企业验证得差不多了。
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几个小伙伴坐一起在讨论名字的时候,有个同学非常兴奋的来了一句企业管理智能体或者智脑Agent,大家都觉得挺高端,随后开心的下班了...
因为那段时间正在学习直播技巧,晚上随手刷了会儿直播,发现几个主播在连线,4个里面有3个主播号称自己有Agent,他们年龄最多不超过27岁啊!
一时之间就给我搞慌了!细细看来,他们大概是用Coze这种平台搭了一套...
第二天,我十分肯定的拒绝产品名称与任何Agent有关,因为他极可能变成一个烂大街的词。
但这反映出了AI一个巨大的特性:他缩小了人们之间的差距!特别是时间经历带来的差距,好与坏之间将变得更加的鱼龙混杂。
AI两年人间十年
当前是一个技术升级带来的“失重”阶段,与之前的缓慢变革不同,有点类似于直接将人们从PC之前的时代直接带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间(跨越了10年)断代了,其结果是:
熟悉AI的人感到焦虑,因为他们清楚知道AI意味着个人知识付费的门槛会进一步被拔高; 不熟悉AI的人,依旧在梦游,因为基于AI的现象级产品还未完全诞生;
深度使用AI的人会认为:他会重塑所有,这个重塑会围绕着公司一步步展开,其侵蚀会很快的发生:
首先是企业的管理方式; 其次是企业对应的产品,会用AI的能力重做一次;
这会引发第一轮的焦虑,因为没有可以抄的对象,多数人是不知道怎么做的!
作为第一批从事AI项目的人,我可以告诉大家,在去年的时候很多公司是既迷茫又兴奋:
兴奋的点在于,行业洗牌的机会来了,抓住了就是下一个头部; 迷茫的点在于,那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
首先是AI对于自己的产品意义是什么,比如是产品用上AI的能力,还是用AI能力去重塑产品,不清楚;
其次是AI能力的边界在哪里,比如数据对于大模型幻觉的意义是什么,是否要投入大量资源去整理数据,不敢赌;
然后是具体的技术路径是什么,比如训练行业大模型,还是使用通用大模型,不明白;
最终,所有的gap都会体现为一个数字:试错成本。而今天所谓的最佳实践全部是成本最优的产物,他可未必是对的!
个人认为,当前之所以没有爆发出真正现象级产品的核心原因有二:
试错成本不足,各个企业依旧不敢做太大的投入; 国内模型能力不足,也不敢大张旗鼓的使用GPT等模型;
其他原因如安全性、做出来就被抄袭了、整个模型的资费能力以及响应速度等,也会是重要考虑因素。
总之,很多企业还在等、还在试错,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些公司已经准备好了,但他们是基于GPT做的开发,其目标是面向半年乃至一年后的时间点。
因为一年后国内模型很可能达到现有国外模型水平,那基本够用了,这里的够用包括资费以及响应速度。
明年的今天,可能会有2C的拳头级产品出来。现在来说2C还有些早,先不说能力,算力也支撑不了想要的体验。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很可能,公司与公司之间,产品与产品之间是没有根本的技术壁垒的,因为壁垒都是大模型的...
所以,AI时代的竞争,不再是产品功能的竞争,而是试错速度与资源的竞争,初期决定胜负的是企业的反应速度及基础实力。
但企业也不得不担心一个问题:我今天付出大量成本获得的技术优势,会不会半年后模型一更新就荡然无存了!
没有壁垒是很多企业焦虑的根因:弯道超车的机会也许不属于他,属于流量。AI时代带来的是马太效应的进一步增强!
而将视野从企业层面拉回到个人层面,AI时代导致的马太效应,可能会轻易的击垮一批人!
AI时代的马太效应
前几天,粉丝群里有个同学想买个公众号,开始写文章做输出。
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马上就出现了:可以用AI帮你写啊,日更会变得非常简单!
这是一个事实:AI写文章、AI小说、AI讲故事、AI文生图已经变成每个人唾手可得的能力,而他提升个人效率在10倍以上!
高手的陪练工具
其实对于有一定阅历的人来说:AI是一个好帮手,因为他们是真的需要去与人对话。而真实情况下是不会有那么多厉害的人,有那么多闲工夫有兴趣讨论你的事情,除非付费!
对于高手来说,AI成了最好的陪练工具。
他们事实上也不需要AI给正确答案,因为这批人自负且固执,他们只是需要AI给出反馈,他们会从这些反馈中找到一些可以激发自身灵感的点。
其次,在搜集资料方面,AI会节省他们大量查阅或者验证的时间,如果没有AI,验证资料质量的时间会吃掉他们创作时间的2/3!
所以,对高手来说,AI真的可以提高他们的输出效率!至于输出质量/水平,AI其实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中手的兴奋剂
对于一般玩家来说,AI是个取巧的工具:
AI能轻易产出自己能力值上限的作品; 偶尔调教得宜,AI能产出突破上限的作品,甚至达到高手领域;
对他们来说,AI表面上是工具,实际却可能成为一场能力透支的陷阱。
轻易得到的提升,往往代价高昂,而这种代价不易察觉,最终可能导致他们在内卷中逐渐被淘汰,除非他们刻意的提升自我。
AI让效率成为标配,却让能力成为稀缺,AI又不是谁家的老婆,谁用都是用,其结果是:所有中级玩家都背上了外挂。
如文案、数据分析、简单问题解答,原本依靠这些技能区分彼此的玩家,如今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了。
但最终的赢家,将是那些真正“练过”的人,而不是看似效率更高的人。因为轻易得到的,不属于自己,而AI会让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AI可以瞬间解决很多中级选手的难题,但这种解决并未内化为他们的知识体系:
一旦脱离AI,他们会发现,自己面对复杂问题时仍然力不从心; 就算是依赖AI,他们也未必能真的具备应变能力,因为很多事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AI让中级选手觉得自己变强了,但这是包装的结果,并且大家都可以包装。
包装的后果是忽视锤炼与内省,缺乏稳健的个人知识体系,这只会让他们与高手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并且,在AI时代,成为高手的标准会被大幅提升:不再是高效率的执行,而是体系化思维下的洞察力与创造力。
中级选手如果缺乏足够的“千锤百炼”,将永远难以跨越这个门槛。
所以,厚积薄发的时代没有结束,相反他的标准更严苛了。那些能够抵住诱惑,持续深耕的人,才能成为未来的赢家。
换句话说,中级选手要进阶,需要关注的是非AI的能力,而这对基本功是有一定要求的。
初级玩家,你不存在了!
对于初级玩家,不得不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初级玩家被AI消灭了!
AI降低了门槛,小白玩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快速伪装成中级人员:
通过AI生成高质量的文章、代码或设计,小白玩家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现出中级选手的工作成果。 小白玩家不需要掌握所有领域的知识,只需学会如何使用AI工具,就能看起来像全能型选手。
所以,未来没有初级玩家的生存空间了,有的只是中级玩家生存空间进一步的压缩,高手以下的人员差距正在急剧缩小。
传统路径中,初级选手需要通过基础技能的积累、犯错和学习逐步成长为中级选手。而AI的加入,直接缩短了这个过程:
小白玩家无需亲自锤炼基本功,AI完成了许多重复性任务,这让初级选手“看起来”消失了。
最终所有人都开挂的情况下,中级选手的标准和竞争门槛自然也随之提高。
但这不值得高兴,因为小白玩家生存条件更为苛刻。
小白玩家虽然可以短期依靠AI完成任务,但长期来看却难以内化真正的能力:AI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小白玩家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
换句话说,小白玩家的试错成本变得更少了,企业对新人的态度会进一步苛刻。
所以,以后小白玩家想要学到这一切(之前企业提供的试错机会),很可能以后需要自己花钱去体验了,在这个场景下:
学校一方面需要开设AI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他们其实更应该模拟公司,开设那种一年为周期的离开AI的工作体验,这会加快他们的过渡时间。
结语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第一批吃到螃蟹的人,不得不感叹:AI他真的来了,很快他将影响你的方方面面,各位准备好了吗?
在国内企业方面,由于模型能力以及算力问题,真正的爆发期还会靠后一些;
但对个人来说,AI会进一步缩小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形成更强的马太效应,其结果很可能加速人群的分类:
稀少的一代宗师; 少量的高手; 众多的中级玩家; 庞大的不明群众;
AI首先加速了分类,其次他加大了进阶的难度,因为AI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为一般玩家装上了外挂。
外挂在提供神力的同时,他也提供了限制,你在完全依赖他的时候,很难锤炼出自己系统性的思考能力。
在AI时代,更需要厚积薄发,但外挂带来的却是急功近利,走捷径的结果,很可能是平庸的死胡同。
而如何知道当前的能力是自身的还是AI所带来的呢?答案是脱离AI,你能做到什么程度。
如果脱离AI,10次有3次依旧能达到借助AI的最高水准,那么不用担心,他仅仅只是你的工具而已。
进一步,各位要思考,AI+高手与AI+一般玩家的根本差异在哪里。
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根本差距在于: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评价体系。
什么是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就是你对一个项目、一篇文章、一段代码好坏的理解,和可以提出的意见。
而高手的评价体系是宏观而微观的、是触类旁通、是一以贯之的,是旁征博引的。
举个例子:
高手会知道《瞬变》的知识框架与OKR是一致的; 高手会知道OKR的根本是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信息通道的打通; 高手会知道复盘难以推动的关键与《经济学十大原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高手会知道传销体系的成功在于上升通道、信息通道与企业文化的联合结果; ...
在这个基础上,AI给了你一个结果,他也说得头头是道啊,而是否具备对AI输出的好坏判断,以及修改建议,是区别高手与一般玩家的关键。
举个例子:高手不会认为内容越多越好,他们会遵循第一性原理,而如何从AI的回答中,剔除那些正确但好像有用,其实无用的部分,将是大家急需修炼的内功。
最终,AI给的是选择,至于如何抉择,依旧还是要靠自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