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回复1
获取一线、总监、高管《管理秘籍》
之前在做机制推行的时候,发现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维护规则、流程需要管理的力量,而所有的额外动作都会组织这件事持续发生。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内耗:明明机制是可以让公司变得更好的变革,为什么推行起来却如此的困难呢?
后来,我读了《经济学原理》给了自己一个自洽的答案:因为短期来看,没有奖励;长期来看,可能破坏我的奖励,机制推行是给很多人上了一道枷锁,大家自然十分不愿意。
但,上述只能解释为什么变革难以推行,却没有进一步解法,而近期有幸读了《毛选》中的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其中有一顶级思维或许可以帮到大家:目标与分类思想。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这也是我之前在做机制推行过程中漏掉的关键环节,这里有三个核心考虑点:
第一,思考我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第二,思考基于我们的目标,谁是我们的朋友,为什么; 第三,思考基于我们的目标,作为我们的敌人,有没有变成朋友的可能,为什么;
这里首先说目标问题。
目的的纯粹性
思考原来几次我在机制推行的目的,其实不是纯粹的:
B站时期,我推行事业部的OKR机制,是为了多做点符合我总监身份的工作,以便在年底述职之时有案例可说,其目的更多是:更好的活下去;
除此之外,也掺杂一些我想成长、系统性学学OKR的想法。
但,如何使用OKR让部门活力四射或者创新能力提升,这个诉求相比于更好的活下去以及学点新东西,他简直太微不足道了。
我对机制推行的目标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
第一,述职拿到好处后,我继续推行的动力变低了,甚至想撂挑子; 第二,其他部门同学在OKR推行这个事情上更多是应付态度;
当时,我的思考没那么深,更多是一个想法:团队不行,没积极性;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问题有两点:
第一,我并没有吃透OKR这个事; 第二,我并没有非常强烈的想要团队变得有活力这个心;
前公司时期,我再次负责了公司级OKR推行的任务,现在反思下来,我依旧目的不单纯:OKR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向上社交的工具,他会增加我的影响力。
这个时期,我的思考会更深、更系统一些,其中想要靠自己的力量让公司变好的执念开始成型。
但因为这个执念只是幼苗状态,很容易就被风浪打死了,而对此,当时的我也没太多的感受。
很多事情,一定要几年的沉淀,再回过头来将自己衣服拔干净,才真正看得分明,一句话形容:太急功近利又太“聪明”了。
每次遇到困难就下意识的打退堂鼓,而且总能找到自洽的理由。这也是我30多岁还没有一个重要案例的核心原因,各位戒之慎之!
我们做很多事情,目的性一定要单纯,真正的围绕着事情本身去展开,这里有个简单判断标准:在没人会问责的情况下,真遇到问题、困难的时候,你第一时间是想办法还是在打退堂鼓。
站在纯粹的角度,如果我的目的是想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而想要获得大家的帮助,这无异于痴人说梦,其结果当然是:敌人多多的,朋友少少的了!
谁是我们的朋友
真正的机制推行一定会影响公司多数的人,他属于一种变革,而有变革就有阻力,我们要切实的去分析所有的人群。
第一,高管
逻辑上,高管群体属于公司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一定会希望公司能够变得更好,所以他们变革的动力会很大。但他们会有两个担忧:
第一,犹豫不决。下属目的不纯(类似于曾经的我),仅仅是打着机制推行的幌子,过来镀金刷成绩,这种动机不纯的同学,缺少持续投入的动力,而机制变革是一场长期战斗,只要心力不坚,那多半要完蛋。
而每一次失败的变革都会助长顽固势力的气焰,会削减公司进取的锐气,所以高管们会天生的谨慎。
第二,投鼠忌器。公司到需要变革的情况,一定是内部结构除了问题,其中就有一些既得利益者,他们因为本来就吃着巨大红利,所以对于变革的动力是很低甚至抵触的。
而,他们身上要么牵扯着公司重要业务,要么与公司管理层关系紧密,而在机制推行过程中,势必会遭到他们的持续软性、硬性的反抗。
对于这群特权分子可能的过激行为,老板们是有些迟疑的,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更希望的是变革的负责人友好的去搞定他们。
这进一步加大了变革负责人身上的担子,如果这个人心力不坚的话,多半是要失败的,既然要失败,还不如不要开始...
综上,在你变革目标纯粹的基础上,高管们是你绝对的朋友,只不过你要想办法打消他们的疑虑。
第二,中层干部
针对公司变革,中层干部会分成三批:
第一批,既得利益者。因为他们当前在团队是属于绝对强势的地位。
如果变革是他们体系发起,他们会拥护,因为其规则可控,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如果变革不是他们体系发起,他们首先会迟疑,先观察下其中细则对他们是否有影响;
而后会怀疑,如果发现其中一些细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势力圈,那么其会进一步怀疑规则本身的动机;
最后会质疑,接受其中对他们有帮助的部分,质疑其中对他们有影响的部分,最终总会有人妥协,从而达到某个平衡:而变革就是这样一个长期拉扯的过程。
第三,基层干部
基层干部是公司规则筛选的产物,其最大特点是:理解规则、尊重规则、执行规则。
而规则的特点是:小规则屈服于大规则、弱势规则屈服于强势规则,对于洞悉规则,执行规则的一线Leader,他们的指导方针有两点:
第一,听公司的规则; 第二,在不触发公司红线的情况下,他们会尽量遵守总监Leader的规则;
反过来说,在公司维护规则不坚定的情况下,他们会在符合规则标准的情况下,无视规则;
在Leader授意的情况喜爱,他们会出工不出力。举个例子,如果公司规则是写日报,那么基层干部会呈现出以下特点:
公司维护规则且Leader强调情况下。认真写日报,并监督员工好好写; 公司不太维护且Leader强调情况下。认真写日报,并监督员工,但会跟Leader抱怨:公司又没要求,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认真; 公司维护规则但Leader抗拒的情况下。在日报上磨洋工,强调员工好好写日报,但并不做检查; 公司不维护规则且Leader抗拒情况下。慢慢开始不写日报;
一线员工的话,在公司虽然基数最大,但他们是进一步的规则执行者,他们会听一线经理的话。综上,变革的重点其实是基层干部。
结语
综上,关键执行人的初心是对的,又了解了不同层级关注的点,那么下一步便需要真实整理各个层级在执行过程中的一些困难,而这种实操层面的指导建议,我们后续会在读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继续。
最后,我们整理一下第一篇文章中学到的顶级思维模型,从目标看分类:
围绕目标进行角色分类与决策。先明确目标,再判断每个群体对目标的关系,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
一、目标
首要问题是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这里判断标准是:
目标是否足够纯粹?是否是为了达成公司发展的核心成果,而非个人利益? 目标是否具体可衡量?避免空泛的“口号化”目标。
更进一步,每个目标列出来的行为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考虑全面:包括利益方面的考虑以及执行便利层面的考虑,包括设计漏洞的考虑以及执行漏洞的考虑。
大白话就一句:想清楚,别给我添麻烦。
二、角色分类
根据目标,将公司中各个角色划分为以下三类:
助力者; 阻碍者; 中立者;
助力者,即是认同目标、支持变革的同事或部门,他们在机制推行中是天然的“盟友”:
他们希望提升整体效率,符合他们的利益诉求。 在变革中可能获得更多权力或资源。 有较高的执行力和积极性。
具体策略为:
赋能策略:提供资源和权限,帮助助力者成为“变革先锋”。 示范引领:通过助力者带头实施机制,在公司中形成“试点成功”的示范效应。
阻碍者,即是既得利益受到威胁,因此阻碍机制推行的人群。他们:
担心规则透明化会削弱自身话语权。 担忧变革失败导致业务受损,从而影响个人成绩。
具体策略为:
利益平衡策略:通过风险共担机制,减少阻碍者的“防御心理”。 透明沟通策略:公开变革的进度和效果,降低他们的疑虑。 共赢示好策略:在机制推行过程中,提供让步空间,让他们体会到机制带来的实际收益
中立者,即是对变革持观望态度,不主动支持或反对的群体。他们:
缺乏对新机制的了解或信心。 倾向于随大流,看高层和同事的态度再行动。
具体策略为:
利益激励策略:通过短期奖励机制吸引他们参与试点。 成功案例策略:展示机制的成功案例,让他们看到积极成果,从而降低观望情绪。
三、制定计划
根据目标和角色分类,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
明确阶段性成果:将大目标拆分为阶段目标,及时展示成果,增强内部信心。 建立反馈机制:在机制实施过程中,引入反馈机制,持续优化细节,降低推行阻力。 打造试点成功模型:选择盟友作为试点区域,以局部胜利推动全局扩展。 优化沟通方式:为不同角色定制沟通方式,让盟友增强信心、让观望者消除疑虑、让阻碍者减少敌意。
这里的核心在于:积极面对所有的问题,不要去回避,真实的去解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