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前沿探究
孩子你读懂了微信支付背后的“数字”吗?
——《四维联动学数学》100问之十九
“数字”背后的人民币
现在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画面:妈妈带着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出门时,手机一刷就成交,孩子们已经看不到货币交易的过程。那么孩子们真的读懂了“手机一刷”背后的“数字”就是“纸质人民币的化身”吗?还有不有必要让孩子认识“数字”背后的人民币?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电子货币通行的今天,纸质人民币使用的范围和频率越来越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纸质人民币有可能被电子货币所代替。在纸质人民币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情况下,对孩子加强人民币的认识教育不仅需要,而且迫切,这是前沿教学改进的必须和必然。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也教学“人民币认识”,但侧重纸质人民币的教学。而由于生活中纸质实物人民币使用的频率低,课堂上我们即使让孩子拿来了“学习币”或者真的人民币,也因为和孩子们的真实生活环境脱轨,人民币仅仅是作为课堂的学具存在。而失去了价值的直观感觉。
那么,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怎样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改进?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我们一方面有必要加强纸质人民币的教学,通过实物人民币,引导学生对人民币的图案、大小、颜色、形状、币值、种类等,有初步的认识,形成对“钱币”概念的建构。另一方面,必须沟通“纸质”和“虚拟”关联,在生活和数学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桥梁。让孩子们理解手机上“数字”人民币的本质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我们教学人民币时,有必要从手机移动支付切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手机情境,以视频导入移动支付画面,引导孩子们思考:扫码“扫”的是什么?
扫码“扫”的是什么?
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抽象的数字,引出直观的、可触摸的纸质人民币,使之认识人民币的百元、十元、元、角、分的定义,比如,元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小于一元称零点几元,角是实物人民币最小单位,分在市面已停止流通,只作为“数字”存在等。在孩子们了解了它们的定义及换算方法后,再把纸质人民币放入虚拟,重新回到移动支付。这时的支付就不再是“数字”了,学生眼中看到的是“数字”背后的人民币及价值。
教学中还可以与家长配合,借助生活真实感受和人民币的价值交换,让孩子感受自已学会使用人民币的快乐、体验父母挣钱的辛苦、养成良好节俭习惯、学会感恩父母和爱心奉献。这样一来通过人民币在手机上现身和在实践中的使用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实践链条,以致使孩子真正读懂它的价值。达到这样的“人民币的认识”,也才是完整的、不脱离实际的认识,我们的教学价值也从中体现出来。
同时,人民币教学也是数学文化教学的重要一环。应通过介绍古、今货币的发展过程,既教育孩子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交易方式,认识由“以物易物”到“货币交易”的发展历史,了解我国货币变迁发展的悠久。又向孩子重点介绍货币由“实物货币”到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到纸质等“代用货币”,再到现在的“电子支付货币”的发展过程,使他们懂得货币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规律,触摸和感受纸质人民币的存在,感悟人民币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便给手机支付的“数字”又赋予了历史文化意义。特别要从微信等现代支付手段在我国率先使用和普及,以及“电子货币”的逐步有序的退出过程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民族自豪感、现代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等,从而使人民币教学成为现代科技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编辑 卢浪秋)
本文根据梁青“四维联动”学数学教学手记整理。
扫码关注我们
青溪小站,与您同行
如有问题和建议可联系
1333501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