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从何而来
于国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发现或创造一个有意思的真实情境,往往是困扰着教师的难题。有了真实情境,孩子们才能“当真”,从而真正地、努着劲儿付出认知努力。本期美文推介栏目介绍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笔者根据北京市2023年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案例分析,讨论了“真实情境从何而来”。由于篇幅较长,分为三次分享,本期为第三次分享。
三、社会素材里存在可撬动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
社会素材主要包括取材自社会生活的热点社会事件、热点生活现象,以及契合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变化等。例如,案例 1“创客送餐机器人——‘方向与位置’主题学习”围绕在人工智能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融合数学与信息科技进行教学设计而展开,案例 3“北京的夏天是不是越来越热——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研究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围绕热点生活现象进行设计,案例 18“象群能安全过桥吗?——质量单元综合实践活动”选取了云南大象集体北迁并返回这一社会热点事件。对社会素材的密切关注使得好的情境应运而生,教师围绕这些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度探究、分析以解决问题,数学学习在此过程中自然、真实地发生。
案例18情境解析:
云南大象集体北迁是一个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其中蕴藏着真实问题“象群能不能安全过桥”,而背后主要涉及的因素是大象的质量,“大象到底有多重”又恰恰是“课标2022 年版”的主题学习案例之一[4]。围绕真实问题展开探究与问题解决,学生充分经历了确定度量对象、选择度量单位、设计度量方法、制作度量工具、解释度量结果等完整的度量过程,在此过程中发展了量感和应用意识。
数学无处不在,这也提醒教师要时刻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中所发生的事件,保持专业的警觉,从中遴选恰当的素材以撬动学生真实的学习。
★
四、教师的主动建构产生真实情境
教师对素材的主动组织与建构包括对原有教材情境进行改编,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挖掘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19 个案例中,有 4 个案例情境为教师主动建构,具体包括:案例 9“易碎品的包装——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师关注到学生在美术课上也在学习正方体包装盒的内容,由此展开了跨学科设计;案例 10“速度——怎样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教师发现了科学中物体的运动与相互关系和数学中速度的学习具有高度关联;案例 11“生活中的分类”,教师联系劳动、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设计了分类任务;案例 15“落实结构化整合,立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量感——‘时间在哪里’主题教学思考与实践”,教师设计了参观植物工厂的系列情境,带领学生学习时间知识。
案例9情境解析:
教师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学习的情境时不局限于教材,发现美术课上在进行正方体包装盒的内容教学,而学生在制作包装盒时频频出现问题,从而引发思考“是不是学生对相应的数学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并进一步联系美术学科,进行了跨学科单元整体设计。在该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确定主题、明确目标、创设任务、实施活动、实践反思等系列过程,不仅习得了相关数学知识,还带着完成的美术作品结束了该阶段的学习,积累了扎实、愉快的活动经验,发展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师对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关联的深度思考是真实情境的重要来源之一,这需要教师保持数学的眼光,并在注重各学科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建立学科间的联系,将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
★
五、启示与展望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真实情境并非相互独立,更多是融合产生的。例如,案例 2“小院变身记”主要是基于校园而产生的富有区域特色的情境,但仍离不开教师用发现的眼光去主动寻找,并通过合理的任务设计使得学生产生可供研究的数学问题。
真实的情境产生真实的深度学习。对19个案例的分析带给我们如下启示:(1)在真实情境的建构过程中,教师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理解学生的好奇,尽可能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教师需要以洞察的眼光看待校园中的情境、区域中的素材,并适时融合校内外素材,为学生真实的学习创设真实的场域;(3)教师需要对社会热点时刻保持关注、警觉,以数学的眼光看待这些热点事件,及时捕捉、充分挖掘其中适合展开教学的恰当情境,而这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的积淀,尤其是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理解;(4)当教材情境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教师需要主动探寻合理、恰当的情境,甚至在其他学科中挖掘数学故事。
学生天然的好奇,学校或区域的本土特色,大量的社会情境以及教师对情境的主动探索与建构都可以产生大量的真实情境,但如何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此进一步撬动学生的深度学习,仍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究,以实现真实情境和数学学习更深层次的有机衔接。
★
“
扫码关注我们
审阅 :于国文 黄迪
编辑 :陶文迪 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