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论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

百科   2024-11-09 13:31   江苏  

2024年4月发表于小学数学教育

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

苗艳利  赵紫豪                                                

摘要:量感是《2022年版课标》新增的要求,关于量的相关内容被分散到不同的内容领域,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是新课标落地课堂教学关键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培养小学生量感素养教学策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设计多种感官参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冲突中产生度量意识、在活动中认识度量单位、在推理中丰富量感表象在生活中积累估量经验,不断完善“量”的认知结构,发展小学生的量感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量感教学策略 

正文:

在很多国家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中,“测量”是一个单独设立的学习领域,而我国的数学课程传统上则是把测量融入“图形与几何”内容领域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沿袭了这种传统,但新增“量感”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之一,并明确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同时,关于测量的相关内容也调整至“综合与实践”领域,主要采用主题式活动学习方式进行量感与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息息相关,建立量感可以帮助学生定量意识和方法在现实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但实际教学中,小学生的量感素养的形成不像知识与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更需要让学生在度量活动中感知、体验、想象、推理,逐步积累度量的活动经验,提升小学生用“定量”的意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度量的本质就是将待测事物和选取的标准量(单位)进行比较,“标准量”的数量就是度量的结果。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可以围绕度量的“标准”展开。

一、确定标准——在冲突中产生度量意识

度量意识是发展小学生量感的前提,这里的度量意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感知有些实际问题必须用度量的方法解决,体会量感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二是认识新的度量单位时,要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而统一度量单位实质上就是确定一个比较的“标准”。

例如,“面积单位”的教学。

 

师:比一比,上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1:很明显左边图形面积大。

2:两个图形一样宽,左边这个更长一点,所以我也认为左边图形面积大。

3:可以把两个图形重叠一下,比较出谁的面积大。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法或者重叠法很容易得到左边图形面积大,再看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请你动手比较一下。

1:看不出哪个面积大。

2:我用重叠法进行比较,也比较不出来谁的面积大。

3:可以选用一种图形做单位来测量。

……

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两次比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要想正确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需要选择一种图形作为标准进行度量,而这种图形的面的大小作为比较标准,也就是面积的度量单位。在学生产生了度量意识之后,给学生准备圆、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比较合适的“标准量”(度量单位)去度量,在不断地讨论、辨析中确定最合适的“标准量”(小正方形的面积)作为度量单位。

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部分最基本的度量单位主要有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还有角。每一个度量单位的产生,都有必要让学生理解度量的意义,在冲突中确定比较“标准”,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感知标准——在活动中认识度量单位

度量就是借助度量单位测量事物某方面属性大小的定量刻画,在度量的过程将度量单位不断累加就得到度量的结果。可见,学生认识度量单位,感知度量单位的大小极其重要。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亲身体验、反复比较的过程,在丰富的活动中认识度量单位,感知度量单位的大小,积累度量的活动经验。

例如,时间单位的教学。

活动一:1秒你可以做什么?

选一选: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跺脚、拍手、数数、眨眼睛……);

数一数:听着秒针的嘀嗒声,数一数完成所选动作的次数;

说一说:谈一谈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

师:结合你们的体验说一说,1秒你可以做什么?

1:我觉得1秒实在太快了,只能跺一下脚。

2:我也发现1秒很短,拍一下手的时间就没有了。

3:1秒只能拍一下手、跺一下脚、眨一次眼睛、数一个数……

活动二:1分你可以做什么?

选一选:选择一项内容(写口算题、数数、写数字、写汉字);

试一试:试一试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并做好记录

说一说:谈一谈你对1分钟有什么感受。

师:1分钟有多长?你能做什么事情?

1:1秒只能拍一次手,那1分钟就能拍60次手。

2:我写了24字。1分钟比1秒长,但也很快

31分钟我能从1快数到143,我觉得1分钟也能做很多事。

4:我体验的是写口算题,完成了20道题。比自己想象得快,很有成就感……

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方式感知学生时间单位“秒”和“分”的长短,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完善对度量时间的标准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时间量感。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小学生数数或者眨眼,学生的速度可能有快有慢,无法建立统一的标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适时引导学生根据秒针的转动,聆听秒针的嘀嗒声音做出所选择的动作,并记录数据,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实践体验获得对时间单位的直观感知,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对照标准——在推理中丰富量感表象

在学生学习“量”的过程中,对于相对远离学生的较大的度量单位,如吨、千米、 公顷、平方千米等,学生无法通过直接体验来直观感知量的大小。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借助已有的较小的度量单位,通过空间想象和计算推理建立较大的度量单位的表象,发展小学生的量感素养。

例如,“公顷的认识”教学。

教师组织学生在操场上实地测量得到1平方米的正方形。

师:大家看,和操场比,你觉得1平方米怎样?

生:操场这么大,在操场看感觉1平方米好小。

师:如果我们需要一个面积单位来测量学校的面积,你认为选择哪个面积单位合适?

1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太小了,肯定不能用

2:我认为可以用平方米,但数量应该会很大

3:我也觉得数量会很大,感觉学校有好多个这样的1平方米

师:那该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使用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作为度量单位。

师:有道理,那我们现在就把这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摆出来吧。
    师:(组织学生围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约是?

生:10×10=100平方米

师:这个新围成正方形的面积单位约是平方百米,平方百米也叫公亩。

生:边长如果从10米增加到边长100米,不就是今天要学的公顷吗?

师:没错。你们想不想知道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

1: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00个1公亩就是1公顷。

师:没错,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围成的100平方米,想象一下100个这样的正方形会有多大?

组织学生测量出100米的长度,组织学生站在100米的边上。

师:这样的100米是1公顷的正方形的一条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条边会以90度的角度转弯,穿过教室,突破围墙,直达马路,然后再以同样的角度拐弯,继续前行100米……围成1个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组织学生估测学校的面积有几公顷,并实地测量计算对比验证。

......

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能直观地感知“1公顷有多大”,教师就鼓励学生在认识“平方米”的基础上围成边长10米的正方形认识“平方百米”,再根据平方百米和公顷的关系通过想象和推理建立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的表象。学生量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这样,经过估测、想象、推理、验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切身体会较大的量单位大小丰富和发展小学生的量感表象

四、标准——在生活中积累估量经验

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与量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借助度量单位去测量生活中的量的大小。然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我们可能无法使用现有的测量工具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条件下,仍然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此时,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标准”,借助生活中的“标准”去比较,可以把一节课40分钟作为“标准”估计在校的学习时间,还可以借助身体尺把一步长作为“标准”估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量”,在对比、估测、思考中感悟量的大小,积累估测的活动经验。

例如,“吨的认识”教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克、千克、吨这些质量单位,小明写了一篇日记,请大家看一下。

早晨我吃了一个鸡蛋5克,喝了一杯250千克重的牛奶,背起了2吨的书包匆匆忙忙地往学校赶。眼看就要过马路了,一辆载重8千克的大货车迎面驶来,我不得不躲闪大货车。

师:看了这篇日记,请结合身边的“质量”谈谈你的想法?

1:妈妈的体重大约50千克,书包的重量肯定没有妈妈重,不可能是2吨。

2:一袋盐的重量大约是500g,一盒普通的牛奶应该是250g。

3:一包纸手帕大概10克,鸡蛋比纸手帕重,一个鸡蛋大约是50克。

4:一桶洗衣液5千克,一袋大米10千克,大货车不可能才8千克。

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小学生能够借助自己熟悉的一些事物的质量,把日记中的“质量”和身边的“质量”进行比较,用常见的参照物作为度量的“标准”进行估测,并通过“估测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的反复对比,逐步提高估测的准确度,不断积累估测的经验,切身感受“质量”的大小,提升小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对量的感知和量感的形成关键时期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设计多种感官参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冲突中产生度量意识、在活动中认识度量单位、在推理中丰富量感表象、在生活中积累估量经验,引导学生定量的眼光认识和观察现实世界用定量的方法在现实情境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

本文系 2022 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课例研究》(JCJYC220418000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梁培斌.浅谈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9(13):58-61.

[3]史宁中.为什么要强调量感[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1(10):8-10.

[4]李星云.论小学生量感的认识及培养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12)147-150.

[5]张文珍.如何发展小学生的“量感”[J].小学生2022(1)85-86.


追寻数学本质
数学教育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