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Claudin 18.2(CLDN18.2)作为晚期胃癌精准治疗领域的一个新兴且充满潜力的治疗靶点,针对该靶点的药物探索为胃癌患者开辟了全新的治疗路径。2024年12月7日,众多肿瘤学界的专家与学者出席亚太地区CLDN18.2晚期胃癌交流会,共同聚焦CLDN18.2在晚期胃癌中的关键作用及其相关证据。会议内容丰富多样,通过一系列互动案例和问答环节,与会者得以深入交流CLDN18.2检测与判读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加深对该靶点的理解与认识。
中国医学论坛报特此对会议中的精彩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呈现,以飨读者。
胃癌中的生物标志物
——CLDN18.2
会议伊始,新加坡中央医院Tony Lim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衷心感谢各位同仁拨冗出席本次会议,共同围绕CLDN18.2这一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享新知。本次会议的核心目标在于深化对CLDN18.2在晚期胃癌临床决策中作用的理解,同时加速CLDN18.2检测技术的普及进程,并促进相关解读技能与实践经验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随后,Tony Lim教授阐述了当前胃癌检测手段的发展现状。他指出,目前胃癌的检测手段已比较成熟,CLDN18.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配体1(PD-L1)等生物标志物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CLDN18.2在胃癌中的具体作用,亟需建立标准化的报告与诊断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指导原则。这将有助于深化对胃癌病理学特征的理解,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确、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推动胃癌治疗领域的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分子检测的数量与质量,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解读,也成为了当前医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议题。在进行CLDN18.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前的阶段,需全面考虑标本制备、组织处理、固定剂储存、样本管理及切片等多个环节,每一步操作均需严格遵守既定规范,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CLDN18.2在胃黏膜中的染色效果出色,但在进行对照分析时,亦需充分关注其特异性,需对肿瘤膜染色的强度及具有完整基底外侧膜或侧膜染色的癌细胞百分比进行双重评估,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中开展CLDN18.2检测的
策略与建议
新加坡中央医院Amos Tay医生强调,CLDN18.2作为胃癌的重要标志物,在评估患者对单抗治疗的应答情况中具有关键作用。依据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的验证要求,为确保验证结果能达到90%的一致性水平,至少需采用20个阳性样本与20个阴性样本进行验证,且这些样本需源自同一患者群体,并保持样本类型的一致性。此外,设备和批次的差异也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实验室检测CLDN18.2时,需遵循严格的染色标准:胃上皮应呈现强膜染色,肠上皮化生呈现弱至中度膜染色,而基质和炎性成分则通常无染色,确保背景清晰。结果分析时,采用75%的中等到强膜染色阈值,以确保阳性与阴性结果的准确性。
然而,在实践中,CLDN18.2检测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部分病例中肿瘤呈弥漫性生长,但在低倍镜下染色结果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宏观肿瘤区域间及同一微环境内肿瘤细胞染色强度各异,为聚合分析与确定最终百分比带来极大困难。此外,CLDN18.2的临界值常设定为75%,这一数值相对较高。而传统的评分系统可能存在正负10%的差异,例如,在65%至85%的范围内,评判结果可能会出现波动。因此,当评分结果接近临界值时,需综合团队意见以形成共识决策。对于印戒细胞癌,HE染色中存在诸多挑战,尤其是肿瘤与炎症的界限模糊不清时,需精确界定肿瘤组织区域。为辅助判断,可考虑使用上皮细胞标志物进行IHC染色。同时,还需明确染色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包括完全或部分膜染色,如基底侧、顶端或微腔内的染色;排除标准则包括细胞质、颗粒状物质、黏蛋白染色以及残余的非肿瘤性腺体等。
展望未来,为优化和完善CLDN18.2检测方法,需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外部样本的接收和会诊、切片质量等。具体措施包括确保切片质量和染色过程的标准化、建立有效的内部和外部对照系统以确保染色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增强对肿瘤异质性的认识,并对病理学专家进行相应培训。通过这些努力,有望进一步提升CLDN18.2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梅奥诊所Kristina Matkowskyj教授指出,在CLDN18.2的检测过程中,需注意几个关键点。首先,CLDN18.2在正常胃上皮、其他恶性肿瘤以及转移灶中均有表达。CLDN18.2阳性通常指中到高度的膜染色,且需呈现在至少75%的肿瘤细胞中。大型III期临床研究显示,38.4%的患者被检测出CLDN18.2阳性;在HER2阴性的患者中,CLDN18.2阳性率高达42.3%。与PD-L1、HER2等生物标志物相比,CLDN18.2的表达相对普遍。其次,鉴于胃癌显著的异质性,为获得最敏感和特异性的分析结果,在基于临界值进行判定时,建议进行多次活检,内镜检查中至少应进行6至8次。
其实,在样本准备与分析前阶段,多种因素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如标本干燥程度、固定前温度环境、固定液类型、标本存放时间、储存方式及环境,还有标本大小、尺寸比例与固定液体积比例等。组织固定时间影响固定质量 (一般控制在6-48h内,建议24h最佳)。组织处理过程中应合理控制样本处理时间、温度、压力和化学试剂等因素,严格遵守标准处理流程。切片厚度可能影响观察效果 (一般切片厚度控制在3-5 μm内)。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切片应在两周内使用,以防抗原暴露失活致结果误判。此外,相关指南对组织处理器的固定、维护以及关键尺寸和持续时间等均有详尽建议。
在胃癌的病理诊断中,CLDN18.2的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主要依据肿瘤细胞膜的染色情况来确定。为确保评分的准确性,整个肿瘤区域都应纳入考量范围。CLDN18.2染色的具体评估标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细胞计数方面要求样本中存活肿瘤细胞的数量需超过50个;其次,亚细胞定位需明确在细胞膜上;再者,染色强度被划分为中等(2+)到强(3+)的级别;此外,染色模式也多种多样,包括顶端、周长、基底侧/侧面以及微腔隙染色。
本次会议特别增设了数字显微镜看片环节,由Kristina Matkowskyj教授亲自引导参会者观摩CLDN18.2染色的经典案例图像。这一精心设计的环节为参会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践指导,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对CLDN18.2检测技术及其解读技巧的掌握与理解。此外,会议还巧妙穿插了预测试与正式测试两个实践阶段,在Kristina Matkowskyj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参会嘉宾得以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深化对CLDN18.2检测流程的认知与把握。
最终,会议在Tony Lim教授的总结发言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高度评价了本次亚太地区CLDN18.2晚期胃癌交流会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此次盛会不仅搭建了一个供医学同仁深入探索CLDN18.2的广阔舞台,更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与深度交流,显著提升了参会者在CLDN18.2检测与解读方面的专业能力。展望未来,Tony Lim教授对CLDN18.2在胃癌诊断与治疗领域所展现出的广阔应用前景表达了深切的期待与信心。
亚太地区CLDN18.2
晚期胃癌交流会
扫码观看回放
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