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上午,“领航计划——精准医疗创新与人才培养项目”第一场血液肿瘤复赛在浙江杭州举办。这场汇聚诊疗智慧与创新的学术盛会,展现了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突破与独到见解,为广大血液领域医生带来一场思想碰撞与知识融合的学术盛宴!
本次活动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特邀浙江省中医院叶宝东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芳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尤月明教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许惠丽教授担任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莅临现场、悉心指导。经过全国各大赛区海选赛,本场复赛由6名选手进行角逐,向总决赛发起终极挑战。
叶宝东教授在致辞中提到,领航计划·精准医疗创新与人才培养项目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场活动,通过对优秀病例进行初步筛选,旨在通过肿瘤治疗相关病例的展示,提升参赛者的临床诊疗及决策能力,锻炼参赛选手分析处理复杂患者信息的敏锐洞察力。叶教授期望,每一位选手都能在这次交流中获得启发,将所学所得转化为未来医疗实践中的卓越表现,共同推动医学进步。
王芳教授强调,本次比赛不仅是一个展示专业知识的平台,更是一次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欢迎各位选手及评委齐聚钱塘江畔,共同探索医学前沿。随后,王教授清晰明了地介绍了比赛规则,包括评分标准和流程,确保比赛结果的公平与公正。王教授指出,比赛的意义不在于病例的展示与比拼,而是医疗智慧与创新思维的集中呈现,并激励大家在未来的医疗事业中保持探索、不断创新,以实际行动为患者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孔黛 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孔黛教授分享了一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的病例。患者为年轻男性,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危组,接受了父供子的Haplo-HSCT,移植后面临血小板减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及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等并发症。治疗团队迅速调整治疗方案,给予患者罗普司亭等药物促进血小板恢复,调整抗GVHD方案,并针对CMV肺炎辅以更昔洛韦、膦甲酸钠及CMV免疫球蛋白治疗。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逐渐好转,CMV血症转阴,CMV肺炎逐渐减轻。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毅教授和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骏教授对该病例进行点评,两位教授均认为该病例阐述完整,病情跌宕起伏,特别是aGVHD和CMV肺炎的治疗部分非常精彩。同时,两位评委对病例中患者移植后针对靶向基因的治疗措施展开热烈讨论。
王菀菀 教授
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王菀菀教授分享了一例关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治疗案例。患者为老年女性,因反复出现皮肤淤点瘀斑及牙龈自发性出血就诊,经检查患者血小板计数极低,经多种传统治疗无效,最终确诊为ITP。鉴于患者高龄、伴有高血压且合并出血,传统的一线治疗效果不佳。随后,团队尝试二线治疗,包括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海曲泊帕等,但效果仍不理想。随后团队使用第二代长效TPO受体激动剂(TPO-RA)罗普司亭,通过全面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从而有效提升血小板计数。经治疗,患者血小板计数迅速回升,出血症状得到显著缓解。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学文教授和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訾富明教授对该病例进行点评,两位教授高度评价了该病例的临床代表性,认为它生动地展示了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重挑战与不懈探索。随后,两位评委就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罗普司亭的使用原因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林钰欣 教授
长兴县中医院林钰欣教授分享了一例复杂的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病例,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因发热伴咳嗽就诊,血常规检查显示血三系减少,随后经骨髓穿刺活检确诊为MDS-ⅠB1型,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R)评分为极高危,纳入分子遗传学的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M)评分为高危。初始治疗采用阿扎胞苷单药治疗,四个周期后患者血象有所缓解。然而,一年后患者病情复发,血象各系逐渐下降。面对治疗挑战,团队决定调整治疗方案,采用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进行二线治疗。四个周期后患者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也稳中有升,疗效明显。
浙江省人民医院金莱教授和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媛教授对该病例进行点评,两位教授一致认为,该病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在治疗过程中展现出了规范的操作与精准的风险把控。他们强调,对于高危MDS的治疗,虽然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方案在某些患者中表现出色,但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才能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刘瑞霞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瑞霞教授通过线上形式参会,分享了一例难治性弥漫大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病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因腹痛及腹膜后占位入院,经病理诊断为DLBCL,淋巴瘤的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危,MYC基因断裂阳性,伴有TP53突变,属于ⅣAX期。患者历经一线及二线治疗方案,但效果欠佳,病情进展为难治性淋巴瘤。经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CAR-T)疗法治疗后,肿瘤得到一定控制,但出现了持续的血液学毒性,尤其是血小板的显著减低,给予了包括TPO在内的多种升血小板药物治疗,但效果不及预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后续治疗。团队决定尝试使用第二代长效TPO-RA药物罗普司亭,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血小板水平明显回升并逐渐恢复正常,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麦文渊教授和廊坊市人民医院赵宏伟教授对该病例进行点评,两位教授指出,单用罗普司亭即可取得显著效果,未联合激素使用,充分展现了罗普司亭在治疗免疫效应细胞相关血液毒性方面的优势。这一病例展示了老年DLBCL的治疗挑战与解决方案,体现了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
李晨 教授
阜阳市人民医院李晨教授分享了一例关于罗普司亭治疗ITP的病例。患者为青少年男性,因反复皮肤瘀点瘀斑两月余就诊,此前已接受过多种治疗,包括血小板输注、激素冲击疗法、TPO、海曲泊帕、阿伐曲泊帕等,但效果均不理想。面对治疗困境,团队决定尝试使用罗普司亭进行治疗。经治疗后,患者血小板水平显著回升,并逐渐恢复正常。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谢万灼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薛磊教授对该病例进行点评,两位教授认为该病例具有代表性,治疗分析论证充分,临床疗效显著,为ITP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王诗轩 教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诗轩教授分享了一例难治性ITP的成功治疗案例。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因长期乏力及多次血小板计数极低就诊,病史长达七年,期间经历了多次复发,对激素、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免疫球蛋白及利妥昔单抗等多种治疗反应均不佳。入院时,患者全身皮肤多发瘀点瘀斑,出血评分高达6分,诊断为慢性难治性ITP(重症)。团队针对患者病情,创新性地采用了罗普司亭联合达那唑的治疗方案,罗普司亭作为第二代长效TPO-RA,能有效促进血小板生成;而达那唑则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减少血小板破坏,二者联合使用,发挥了协同作用。这一创新疗法迅速提升了患者血小板计数,并有效控制了出血症状。经过治疗,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稳定上升,出血症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河南省人民医院陈玉清教授和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杜志强教授对该病例进行点评,两位教授认为该病例比较完整,条理清晰,分析透彻。随后,专家们就维持治疗方案的持续时间和依据进行了深入讨论,强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以期待达到更佳治疗效果。
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与智慧交锋中,本次会议接近尾声。经过参赛选手的精彩分享及点评嘉宾的严谨评判,王诗轩教授成功晋级决赛;与此同时,孔黛教授、王菀菀教授、林钰欣教授、刘瑞霞教授、李晨教授获优秀奖。大会主席王芳教授总结道,此次会议不仅为领域内的同仁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更是一次演讲技巧与医学智慧的碰撞。通过病例分享与演讲技巧的探讨,相信参会者们收获颇丰,不仅拓宽了医学视野,还提升了演讲能力。相信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这些勇于创新的医师们将持续发光发热,为血液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中国医学论坛报 侯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