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4年12月15日,由“Fighting lung cancer”专家团队主办的“Fighting lung cancer online forum”第100期精彩来袭!
自2020年论坛成立以来,在发起专家美国埃默里(Emory)大学孙士勇教授的组织下,80余位肺癌领域临床、基础、转化等方向专家已定期为广大同仁奉献了99场肺癌领域精彩纷呈的前沿知识讲座,分享了最新科研成果!而今,“Fighting Lung Cancer线上论坛”迎来第100期!这不仅是论坛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更是开启未来篇章的新起点!
参会专家为“Fighting Lung Cancer线上论坛”第100期活动截图合影留念
第100期“Fighting lung cancer线上论坛”由孙士勇教授担任主持,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围绕着“IIT全程管理和肺癌研究设计(IIT full process management and lung cancer research design)”展开精彩报告。现整理报告精要,以飨读者。
主题报告
IIT全程管理和肺癌研究设计
IIT full process management and lung cancer research design
苏教授首先概述了我国研究者发起研究(IIT)的现状,指出近十年来这类研究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在各类研究中,肺癌与消化道肿瘤的相关研究数量位居前列。尽管化疗相关研究至今仍占据一定比例,但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新型疗法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方向。
随后,苏教授介绍了IIT研究与申办方发起的注册新药试验(IND)研究的基本概念,并在发起人、研究目的、管辖部门、遵循法律规范、经费来源等多个维度上对比了二者的差异。苏教授指出,由于IIT研究在不同中心和研究者间存在质量水平差异,IIT研究的质量相较于IND研究参差不齐。随着IIT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优化研究管理流程、有效提升研究质量,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
IIT研究中,探索性研究占据重要地位,这类研究往往富含创新性,可以涵盖技术创新、新人群探索或新机制探索。同时,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研究,IIT研究通常规模较小,但更加灵活,能够根据研究目的灵活选择终点指标、样本量以及统计学方法。企业对于这类研究者发起的研究也表现出浓厚兴趣,因为小规模的研究若能有效验证某一概念,将直接为后续的决策(如是否继续推进至III期临床试验)提供关键依据。
聚焦IIT研究中的关键考量
苏教授指出,在IIT研究的设计阶段,必须综合考虑多个关键因素,包括对照组的选择、研究终点的设定、研究经费的保障以及研究者与合作伙伴的支持。此外,还需充分考虑如何最有效地利用临床试验资源,为后续开展转化研究等深入探索奠定坚实基础。
在IIT研究推进过程中,研究者、企业及执行各方均面临各自挑战。国家层面与医疗机构正不断加强对IIT研究的监管与管理力度,这凸显了优化IIT研究全流程管理的迫切性。此外,研究的高质量与企业投入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项目启动前,研究者需要确定研究方向,遵循PICOS原则,从研究人群、干预措施、对照措施、临床结局以及研究设计5个方面充分考虑。苏教授分享了其所在的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制定的IIT研究流程,包括形式审查、科学性审查、伦理审查等关键步骤,项目推进中,项目管理中,PI与企业共同制定基本方向,各方实时讨论项目细节,确保高效推进。PI负责全流程管理,实施专人专项及定期汇报制度,以确保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此外,在项目启动前,确定研究设计是关键,苏教授特别提到了对单臂研究的设计问题,指出尽管单臂研究存在某些劣势,但在当前数据库支持下,它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苏教授团队正在建设的数据库涵盖了多家中心,通过提升数据库质量,能够识别并合成对标研究中的基本特征人群作为外部对照臂。这一外部对照臂将与本研究中的单臂进行对比,以评估药物价值。在此过程中,统计师的全程参与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确定研究终点、设计类型、计算样本量及引入合成对照臂以减少选择偏倚、提高结果可信度方面。
而在项目启动后,应着重关注细节,以优化全病程管理和PI质控,诸如伦理委员会会议频率、从提交至EC批准的平均时长等关键细节问题也需要重点关注。
肺癌IIT研究:团队持续深耕与探索
在随后的报告中,苏教授分享了其作为研究者发起和执行的一些研究的案例。首先回顾了PD-1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的发展和应用,并指出免疫治疗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PD-L1阴性人群中的治疗策略仍待探索。基于以上背景,苏教授团队开展了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PD-L1阴性晚期NSCLC的单臂、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LungCadX研究,主要研究终点为1年PFS率,次要研究终点则涵盖PFS期、OS期、ORR、DOR、DCR和安全性。目前该研究的初步结果已经在2024世界肺癌大会上进行了展示,进行顺利。苏教授强调,随着后续ADC双抗等新型药物的涌现,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毒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苏教授进而分享了另一项早期开展的关于小细胞肺癌的IIT研究,该研究是基于PD-1抗体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但由于受到了疫情、药物审批滞后等客观因素影响,研究过程颇为坎坷。在研究进行中,原有设计逐渐失去新意,但团队并未放弃,而是遂将研究重点转向生物标志物探索。项目全程实施严格管理,与IST研究对标,确保了研究的高质量。研究团队注重医患沟通,建立不良反应上报制度,并专人专测EDC系统,进行定期质控。最终得到的研究结果与一些III期临床研究相当,展示了PD-1抑制剂一线治疗广泛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并WES、液态活检等分析对ES-SCLC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探索,期待该研究成果的正式发表。
随着驱动基因检测的广泛应用,靶向治疗已成为肺癌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期包括孙士勇教授在内的众多学者深入探索了奥希替尼的耐药机制,并发现其与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的联合使用能够帮助恢复奥西替尼的敏感性。基于这一发现以及阿美替尼与奥希替尼相似的潜力,苏春霞教授牵头开展了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评估阿美替尼联合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VP16在EGFR突变的初治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该研究以阿美替尼单药治疗的历史数据作为对照基准,主要研究终点是PFS期,并深入探索了一系列生物标志物,如肿瘤突变负荷(TMB)、染色体不稳定性、肿瘤内免疫状态以及外周血基因组免疫分型等。该研究已顺利入组超过30例患者,部分受试者已展现出良好的疗效,目前,该研究正在稳步推进中,期待该研究能为EGFR突变NSCL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在罕见靶点的探索上,苏教授团队目前正在开展一项ADC联合免疫和抗血管药物治疗HER2突变NSCLC的IIT研究,该研究基于临床前研究的疗效探索,选择维迪西妥单抗+替雷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主要研究终点是确认客观缓解率,次要研究终点是PFS期、OS期、DCR、DOR以及安全性,同时还对生物标志物与维迪西妥单抗疗效的潜在相关性进行了探索。目前该研究已得到企业赠药支持,正在推进中。
在报告的尾声,苏春霞教授还探讨了AI技术在临床研究设计中的运用及其对研究流程优化的重要意义。她强调,临床研究的根本应始终围绕患者,致力于解决患者及家属的实际关切,并期望通过IIT研究,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不仅生存时间延长,而且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讨论环节
主题报告后的讨论环节,大会主持孙士勇教授高度评价了苏春霞教授的报告内容以及团队工作,并邀请苏教授与线上参会的周承志教授、徐嵩教授、方勇教授、董晓荣教授、王慧娟教授、周进教授、王立峰教授、刘雨桃教授等专家学者就IIT研究的设计、研究全程管理、肺癌治疗进展、临床转化研究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各位专家分享了各自在癌症临床研究领域的宝贵经验。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关于癌症临床研究的前沿进展,为癌症患者治疗带来“新希望”。
在本次“Fighting Lung Cancer Online Forum”活动中,苏春霞教授详尽介绍了肿瘤IIT研究的全程管理和肺癌研究设计,分享了团队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成果,并和参会的线上专家们进行了热烈讨论。期待未来活动带来更多丰富内容,助力肿瘤领域的交流与融合。
审阅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苏春霞
编辑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