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减肥,只能靠「饿」??
文摘
时尚
2024-03-12 18:34
上海
然而,最近在网上有种说法爆火,并引发了绝大多数人的共鸣——“真正的减肥,只能靠「饿」,而不是运动。”节食减肥的弊端,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虽然短时间内掉称快,但过程非常痛苦,且肌肉很容易流失,后续很容易反弹,甚至影响到身体的新陈代谢,引发疾病。当胃里的食物被消耗排空,血液中的血糖浓度降低,大脑神经中枢就会发出求食信号,也正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饥饿感」。当大脑的神经中枢发出求食信号,产生饥饿感的时候,如果能扛住、坚持下来,就会调动肌肉和肝脏中储备的糖原来为身体供能。
当身体的储备糖原小蚝湾之后,才会去分解脂肪,把脂肪转化成糖,为身体供能。但如果感觉到饿,立马进食,这些食物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就会被用来为身体供能。我们需要的饥饿感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程度,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的状态。并非饥肠辘辘、难以忍受的状态。减肥的底层逻就是「制造能量缺口」——每日消耗的热量,要大于我们摄入的热量,缺口每天在300-500大卡左右。知道了基础代谢率,乘上一个“活动因数”,就算出每日热量消耗了。活动因数如下图,其实是一个人的活动量大小。举例,Tyler(男)年龄26岁,体重60公斤,是办公室职员,平时不运动,那么她的每日热量消耗大概是多少呢?我们先算基础代谢率。把体重代入公式,算出来是1401千卡/天。因为Tyler是办公室职员,平时没有运动,那么他的活动因数是1.4。乘以基础代谢率,他的每日热量消耗大约就是1962千卡。如果Tyler有运动习惯,比如每周6天,每天45分钟慢跑,那么他的活动因数大致增加0.3,最后算出来的每日热量消耗大约是2382千卡。所以,每天吃够1401大卡的食物,就算是不运动,也会有561的热量缺口。但如果每天摄入,连基础代谢的都达不到,就类似节食。当热量摄入长期严重不足时,人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它会通过减少热量消耗来维持正常运作。而且身体在长期经受饥饿之后,一旦恢复饮食,就会更高效地将摄入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囤积起来,为下次可能到来的“饥荒”做准备。这样的情况下,你只有吃更少的食物,才能避免发胖,反之你可能很容易就会变得更胖。除此之外,体能下降、伤害肠胃、内分泌失调等问题都会接踵而来,得不偿失。所以,保持“饥饿感”并不等同于节食。减肥的人,不单单是要少吃,而且还要吃够基础代谢。看似很简单,但为何还是有那么人减肥失败?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真正抵抗住饥饿,没能管住嘴。不吃主食,但零食却偷偷炫,不经意间又多吃了。只有能抵抗住饥饿才能减肥。每天起床,可以先喝500ml的温水,不仅可以保护肠胃,而且可以有效促进一整天的新陈代谢。
并且,在午餐和晚餐前,都可以先喝水。降低饥饿感,有效避免饮食过量。168 间歇性禁食法,意味着限定每日的进食时间跨度在连续的8小时以内,剩下的16小时为禁食期;例如,如果早餐,是每天早上9点进食,那么一天所有食物,将在17点之前进食结束,保证17点至第二天9点,这16个小时都是空腹。或许,有人觉得16个小时空腹也太难,但其实如果22点就睡觉的话,真正需要扛住饥饿的其实就这5个小时。这个方法,除了可以显著减少脂肪的增长速度,而且你的胰岛素水平也会因此更加稳定而且波动较小,有助于减少饥饿感。当然,这个方法得到了科研证明,16:8 间歇性禁食法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风险,并且延长寿命,它可以帮助人体自我清洁并且能够让内脏得到充分的休息。这个部分很好理解,调节饮食结构,就意味着要控糖、控油、控碳水,多吃粗纤维食品抗饥饿。比如,同样1500大卡的食物,如果吃高热量的,一个汉堡+几块炸鸡+一个鸡腿+一杯可乐就达标了。但如果是高纤维绿色食物,比如蔬菜、牛肉、鱼虾、玉米等等,1500大卡,能吃的量则会大很多。这么比较,吃后者显然能够大大增强饱腹感。长期下来,健康饮食也可以改善自己的肠胃消化系统和健康状态。当然,最后想说的是,保持饥饿感是减肥的关键,但并不是说运动不重要。
运动,在减肥的过程中,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增加消耗的热量,从而扩大热量缺口,让减肥速度更快。
并且,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有效提高新城代谢,增加肌肉含量,让皮肤更加紧致。因为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度,这意味着机体会更轻松地利用你身体摄入的卡路里和营养素,以及你身体所储存的脂肪作为替代燃料,进而抑制饥饿感。 不仅如此,运动会导致饥饿的激素发生变化,捷克称之为活性胃肠肽,它能够抑制食欲,减少饥饿感,使得你有能力持续进行运动。当运动时间比较长的时候,还会分泌脑机能物质特定脑神经递质,这类脑神经递质具有抑制食欲作用。所以,管住嘴的确是关键,但也要适当的“迈开腿”。无论是大基数/小基数的减肥人群,骑动感单车都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保护我们的关节不在运动中受到损伤,而且跟随音乐节奏的变换,运动频率也发生变换,可以达到间歇性高效燃脂的效果,类似于国际公认的 HIIT 运动。你会慢慢习惯并享受其带来的安全感,迎接第二天崭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