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国吃奶酪

文摘   2024-11-16 03:03   西班牙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们




到美国吃奶酪

沈宁


来美国之前﹐我没吃过奶酪﹐也没见过﹐只从母亲嘴里听说过奶酪这种西方食物。记得四十年前﹐刚到美国不久﹐就听美国人告诉我一句话﹕什么时候你喜欢吃奶酪了﹐你就变成美国人了。既然来了美国﹐当然非常想尽快融入新环境﹐所以急忙买来一包奶酪开吃。但是变成一个美国人实在并不容易﹐那块奶酪非常难吃﹐甚至非常难闻﹐我只好丢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再不去碰。

虽然不敢再冒险尝奶酪﹐但心里还是时常惦念着﹐来了美国而不融入美国社会﹐算怎么回事﹐所以我随时随地注意任何有关奶酪的事情。于是我在美国的超市里发现﹐奶酪有太多种类﹐有固体的﹐有液体的﹐有浆体的﹐有片状的﹐有块状的﹐有无状的﹐有方型的﹐有圆型的﹐有球型的﹐有香的﹐有臭的﹐有无味的﹐有甜的﹐有咸的﹐有苦的﹐有白的﹐有绿的﹐有黑的﹐有美国的﹐有瑞士的﹐有法国的﹐有便宜的﹐有昂贵的﹐也有白送不要钱的。总而言之﹐应有尽有﹐无奇不有。

我问周围的美国朋友﹐怎么会有那么多种不同的奶酪。他们说﹕那有什么可奇怪的﹐天下既然有那么多种不同的人﹐而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口味﹐当然就应该有那么多种不同的奶酪﹐可以供人各选所爱。又有美国朋友告诉我﹕你每天吃一种不同的奶酪﹐一年之后﹐你还是没有尝遍所有的奶酪种类。我听了这话﹐真有点害怕﹐估计我这辈子永远也不可能变成美国人了。

既然不可能变成美国人﹐我也就不打算再试着吃奶酪。直到后来﹐女儿在学校里吃午餐﹐跟着美国同学们﹐东吃西吃﹐吃惯了﹐便提出买奶酪的要求﹐而且她竟然晓得自己去挑选哪些种类﹐说得头头是道。从那之后﹐我才重新开始﹐跟随女儿﹐品尝她买回来的奶酪﹐还都不难吃﹐至少可以下咽。

凡事都能习惯﹐只要经过时日。在美国居住时间久了﹐不吃奶酪也得吃﹐到处都是﹐躲不开。到美国餐馆吃饭﹐说不定哪盘菜里就有奶酪。特别是意大利餐馆﹐通心粉披萨饼﹐根本就是奶酪堆出来的。到美国朋友家聚会﹐一进门﹐桌上摆的小吃﹐当中就是一盆奶酪﹐菜花胡萝卜柿子辣椒﹐什么东西进嘴之前﹐都得先沾一指头多的奶酪。

到了现在﹐我虽然说不上喜爱奶酪﹐但也不再在乎﹐随时随地都能吃。有的时候去意大利餐馆﹐还会允许服务员给我的面条里额外再加点奶酪丝。可是至今﹐有几种特别的奶酪﹐比如布鲁斯﹐我一听说就得逃开﹐那是奇臭无比的。如果只有爱吃那种奶酪﹐才算美国人﹐那我宁死不做美国人。好在我周围的美国朋友们﹐好像还没有特别爱吃那种臭奶酪的﹐我去过许多聚会﹐没有一家人拿出臭奶酪来待客。

美国人吃奶酪﹐不光是作为饭桌上的一种调料﹐而且经常当作零嘴小吃。聚会时﹐开饭之前﹐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手和嘴都不能闲着﹐时不时拎点什么进嘴﹐样样离不开奶酪。上小学中学的孩子们放学回家﹐肚子饿了﹐拉开冰箱﹐除了喝牛奶之外﹐无非拿出几片或几块干奶酪﹐像吃饼干一样地吃﹐我的儿子上了中学﹐也一样天天啃奶酪。

美国各地有各种各样的奶酪专卖店或奶酪小吃店﹐美国各大都会的闹市区里﹐都有一家连锁餐厅﹐叫做奶酪蛋糕工厂(Cheesecake Factory)﹐总是客满为患。我们常去买菜的超市赛福威旁边﹐有个冰激凌店﹐叫做奶品女王(Dairy Queen)。儿子周末做功课久了﹐我就会拉他去吃个冰激凌﹐作为小休息。后来我们常去买菜的另一家超市KINGSOOPERS对面﹐新开了一家奶酪小吃店﹐叫做奶酪园地(Yogurtland)﹐装饰得花花绿绿﹐很受中学生们喜爱。于是儿子就从吃冰激凌改为吃奶酪了﹐我们每个周末买菜的时候﹐都去那里坐坐。

那个店里﹐墙上装有十几个机器﹐每个机器是一种奶酪。初次来的客人﹐进门领取若干小纸杯﹐免费品尝每种奶酪﹐选定自己的喜好品种之后﹐再取大杯子去装﹐有人只装一种﹐有人装几种混合。装好奶酪之后﹐走到旁边一个柜台﹐玻璃罩下面﹐是数十种不同的调味品﹐从各种糖豆到各种干果到各种核仁﹐还有鲜果或者浇汁﹐各取所需﹐放到奶酪上面。弄妥之后﹐拿到交款台﹐放到小秤上量﹐按总重量交钱﹐每盎司几美分。我的儿子每次吃一杯﹐大约三个美元左右。

不过每次去﹐只是看着他吃﹐我自己从来不吃。不是不喜欢﹐也不是为省钱﹐而是怕发胖。小学中学生﹐正在长身体﹐能量总是不够。儿子当时刚满十四岁﹐身高已经一米七九﹐他再怎么个吃法﹐也赶不上他的身体需要﹐所以随便他吃﹐还不到注意体重的时候。可我们就不同了﹐随时随地要小心。虽然奶酪园地的墙上印了说明﹐宣布他们的奶酪使用科学配方﹐保证不胖人。可既然是奶制品﹐无论如何﹐少吃为好。

因为美国的食物实在太丰富﹐而且质量实在太高﹐装饰实在太美﹐味道实在太好﹐让人不吃受不了﹐所以美国确实有许多大胖子。我最近听到电台广播一个采访﹐某专门生产特殊座椅的公司﹐制作一种专供大胖子坐的座椅﹐超强材料﹐加固结构﹐粗腿高背﹐可以承受五百磅的重量﹐每把座椅售价七百多美元。结果出乎意外﹐这种座椅平均每个星期会有两宗订货﹐从公司办公室到个人住家﹐很多客户来买。有一次﹐某政府机关竟然一次订购数十把如此座椅﹐公司开夜车赶工﹐还没来得及交货。我还听说过一个笑话﹐某趟美国航班﹐因为上来几个特别胖大的乘客﹐飞机超重﹐无法起飞﹐只好倒掉半箱油﹐飞到半路﹐还得降落一次加油﹐才能飞到目的地。我坐飞机﹐有过不少惨痛经验﹐旁边坐个大胖子﹐我就等于只有半个座位﹐那滋味实在难以忍受。

但是生活将近四十年后﹐我总结出来﹐那些不注意饮食卫生﹐山吃海喝﹐超级肥胖的人﹐多半出身社会层次不高﹐受教育程度较低﹐个人修养不足﹐经济状况也差。随便到哪家超市﹐都能够明显地看出﹐有的购物车里﹐东西堆得冒出车架﹐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而且多半都是盒子装的瓶子装的罐头装的成品半成品。这样买东西的顾客﹐一半是拉美裔的移民﹐另一半是粗壮的劳工族。这些较低社会阶层的人﹐从早到晚喝可口可乐或者啤酒﹐一天三顿吃成品半成品食物或者所谓电视晚餐(TV dinner)。那些食品﹐在超市里都是价格最便宜的﹐也都是对人体最不好的。相比之下﹐那些衣着比较得体﹐举止较为有教养的人﹐不管是男是女﹐他们的购物车里﹐总不会堆积如山﹐而且他们买的东西较少盒装罐装的现成食品﹐而较多新鲜蔬菜水果﹐或者还是没有用过化肥或其他催化剂的瓜菜(Organic)。在美国﹐新鲜蔬菜水果﹐都比罐头或半成品贵﹐未用化学剂催化的瓜菜就更贵。我们住的地区﹐黑人不多﹐我们常去的超市里﹐极少见到黑人﹐所以我不知道黑人们怎么买食物。

相比之下﹐我们的邻居﹐我们的朋友﹐我和太太公司里的同事﹐没有超过两百磅的大胖子。就我的经验﹐位于美国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受教育程度高﹐经济状况好﹐就会非常注意饮食﹐极力避免吃任何廉价的垃圾食品﹐绝对不喝可口可乐一类的软饮料。



  作者/ 沈宁



沈宁,美籍华裔作家,蒋介石文胆陶希圣外孙,七君子首领沈钧儒堂侄,著名翻译家沈苏儒之子。南京出生,上海长大,北京读书,陕北插队。西北大学77级毕业,毕业后任职陕西省电视台电视剧部。1983年赴美留学,获衣阿华大学硕士、教育学院博士班深造。历任大学助教、中学老师、小学校长等。业余写作,著述甚丰,出版书籍17部。

后秀州公子沈宁
沈宁:蒋介石文胆陶希圣外孙,七君子之首沈钧儒堂侄。西北大学中文系七七级毕业,八三年赴美自费留学,美国艾奥华大学硕士,历任美国学校教师,美国之音新闻主播,美国联邦空军军官学校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