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们
购物的学问
沈宁
女儿大学毕业﹐到电视台去做新闻记者﹐太太就领着她﹐出去买要穿了上镜头的衣服。她们要专心用在购买服装上﹐所以我就充当司机﹐送她们去各个服装商店﹐免得她们边开车边热烈讨论服装﹐导致车祸。于是一路上﹐就听见太太教导女儿怎么买衣服﹐首先一条﹐绝对不要到沃尔玛或者K-Mart或者希尔斯之类的商店去买衣服﹐那里的衣服都是卖给劳苦大众穿的﹐既无样式可言﹐也无色彩可谈﹐更提不到品味。
我就想起﹐还在旧金山住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到盖瑞大道旁边的希尔斯去﹐走进女装部﹐面前是成千上万的衣服架子﹐个个挂满衣服。太太走进门﹐站着脚﹐打眼一望﹐就说﹕没一件可看的﹐我们走吧。我当时大吃一惊﹐想不出来﹐她怎么可能在五秒钟里看过上万件衣服的好坏。后来她告诉我﹐那种服装店里的衣服﹐都是大批量生产的。任何服装﹐只要是大批量生产﹐就一定不会有样式和风格﹐也不会有好质量﹐堆得跟卖废品的一样﹐根本不值得在里面浪费时间。
女儿提出到名牌批发店中心去﹐可以廉价买名牌。美国各大都市的郊外﹐都开设有一种专门的服装购物中心﹐称做名牌批发中心(Outlet)。据说这样的购物中心里﹐各家名牌服装公司都把正规店里没有出售的服装转来﹐减价出售。又是名牌服装﹐又是减价﹐而且这里名牌店集中﹐一家挨一家﹐极为方便﹐所以很受外国旅游者垂青。
太太不同意﹐讲出许多理由。从她读过的美国时装杂志报导﹐若干年前﹐这种名牌批发中心刚刚开始的时期﹐也许确实是把各正规店里没有卖出去的名牌服装﹐转来这里减价出售。可是后来名声打出去了﹐顾客蜂拥而来﹐仅仅出售正规店里没有卖掉的衣服﹐已经供不应求。于是那些名牌服装公司就开始投机取巧﹐专门为这些名牌批发中心生产服装。比如名牌手提包﹐用的是某个特定部位的猪皮制作﹐所以皮质优等﹐薄厚均匀﹐毛孔细密﹐这个部位一只猪身上只有一两处可用﹐成本极高﹐因此价格也昂贵。
可是厂家为名牌批发中心特制﹐就不是只用这两个部位的猪皮﹐而用其他部位的猪皮来制作﹐于是皮质不那么好﹐薄厚不那么均匀﹐毛孔不那么细密﹐虽然还挂着名牌﹐质量已经差了好几等。这么个做法﹐一只猪身上就可以割出许多块皮来做手提包﹐成本降低了﹐价格也就可以降低﹐所以名牌批发中心卖的东西﹐本来就比正规店便宜﹐并非减价出售。当然由于还挂着名牌﹐批发中心可以随便说正规店原价多少多少﹐这里减价多少多少﹐骗顾客上当。
据太太几次亲自考察比较﹐发现就算不提名牌批发中心商品的质量差别﹐仅就价格一项而言﹐名牌正规店减价促销时的价格﹐往往都比名牌批发中心的价格更低﹐那时候到名牌正规店去﹐买的是正经八百的名牌产品﹐付的钱可比去名牌批发中心更少。所以据太太说﹐真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很少到名牌批发中心去买东西。
只可惜了外国游客﹐又要买名牌﹐又要少花钱﹐每到一地﹐只那么几天﹐没有时间等正规店的减价促销﹐于是只有去这种名牌批发中心﹐而且去了之后﹐顾不得比较价格﹐只有买。其实﹐那也是美国商家使的小计谋。不管在美国什么地方﹐这种所谓名牌批发中心﹐都设在距离都市很远的地方﹐至少开车要一个小时。丹佛地区的名牌批发中心﹐就设在城南四十英里处的另一小镇岩石城堡(Castle Rock)﹐算是离得近的。顾客去一趟﹐开车一小时﹐费了时间和汽油﹐总不愿意空手而归﹐所以多少买个几样﹐算是来一趟也值了﹐心理上舒服一些。我们到芝加哥去玩﹐朋友专门开车一个半小时﹐带我们去那里的名牌批发中心﹐太太一件东西都没买﹐朋友十分失望。
女儿听了她母亲的教导﹐跟着母亲去了梅希﹐又去了第五大道﹐还去了蒂伦等几个商店﹐可都没有买什么﹐最后是在安·泰勒服装店﹐买了两身衣裙。太太买衣服去那家店最多﹐所以手里积攒了许多减价券﹐刚好都用在女儿身上了。太太给女儿一个忠告﹕买衣服绝对不要在意量﹐而要注重质。因为在美国﹐衣服必须每天换﹐绝对不能连续两天穿同样的一身衣服﹐所以大众就只好拼命多买衣服。照太太的说法﹐其实大可不必。买一大堆衣服﹐虽然每天穿出去都不同﹐但件件都廉价﹐没有意义。买十件廉价衣服的钱﹐加在一起﹐买两件高质量的衣服﹐只要更改搭配﹐加上围巾或首饰等等﹐也能显示每天的不同。只要身上每件衣服﹐都是上等质量﹐无论怎么穿﹐都会给人留下足够的印象。而且高质量的衣服﹐能够穿一辈子﹐永远不过时。
在每家店里﹐太太和女儿两个﹐挑衣服能挑一个钟头﹐真让我领教了。她们首先要查看衣料﹐里里外外的摸。太太告诉女儿﹐如果衣料是一抹平﹐摸上去感觉不到一点厚度和层次﹐那衣服绝对好不了。有深度的衣料﹐能够感觉到层次﹐所以显示出纺织的用功﹐也就具备结构的美。选中衣料之后﹐她们又仔细查看衣料纹理是否均匀﹐接缝的地方﹐比如肩膀领口等处﹐纹理是否衔接细致﹐不错位。至于衣服颜色﹐女儿已经晓得﹐她上镜头﹐不能穿太浅颜色的衣服﹐更不能穿花花绿绿的亮色衣服。太太很同意﹐说是红花绿袄﹐是典型的乡下人口味﹐不能登大雅之堂。穿衣服不要追求色彩出奇﹐最好是保守一些﹐深色的衣服永远不过时﹐而且什么时候穿出去﹐都显得庄重﹐有格调。对于服装样式﹐跟对于颜色的看法一样﹐不求新潮﹐而重品味。
听她们说﹐买衣服的最后一个秘诀﹐是尽量合体。美国人追求舒适﹐不愿意衣服箍在身上的感觉﹐所以美国服装普遍都比身体宽大一些﹐就算是比较讲究穿戴的中产阶级女性﹐也免不了这种纯粹的美国习惯。而一旦稍微宽大一些﹐也就不再合体了。特别是一些略微发福的女性﹐如果衣服太合体﹐难免显出超重的部份﹐所以专门要穿大一号的衣服﹐借以掩饰身体臃肿。我的太太不胖﹐女儿还年青﹐所以她们没有这个顾虑﹐可以拿合体做标准﹐不买大一号的衣服。
女儿后来每天穿着这几身衣服﹐外出采访﹐或者出镜报导﹐都得到同事和观众的好评。现在她升做新闻主播﹐自己又买过许多衣服﹐但始终遵循着母亲的教导﹐注意衣料结构﹐颜色﹐样式﹐质量﹐每天坐在电视镜头前﹐展示着一种职业的完美形象﹐曾经被她所在城市观众评为最佳电视主播。
我没有想到﹐太太在买衣服方面﹐竟然懂得如此之多的学问﹐很是佩服﹐问她那里学来的﹖她告诉我﹐第一,她订约三种不同的服装杂志﹐每期都会很认真地读。第二,每次参加聚会﹐都会注意别人穿衣服﹐跟女性朋友们聊天﹐也多半集中在吃和穿的题目上。第三,前几年有朋友从欧洲来访﹐她们曾经一起出去买过几次衣服﹐学到许多买服装的讲究。她现在穿衣服去上班﹐或者参加聚会﹐经常都会受到称赞。可以确定﹐太太是确实已经进入美国中产阶级的主流社会了。
作者/ 沈宁
沈宁,美籍华裔作家,蒋介石文胆陶希圣外孙,七君子首领沈钧儒堂侄,著名翻译家沈苏儒之子。南京出生,上海长大,北京读书,陕北插队。西北大学77级毕业,毕业后任职陕西省电视台电视剧部。1983年赴美留学,获衣阿华大学硕士、教育学院博士班深造。历任大学助教、中学老师、小学校长等。业余写作,著述甚丰,出版书籍1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