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社交媒体了。从互联网的使用和年龄来看,我算作GenZ。现在已经有Gen Alpha,而第一批Gen Beta也已经在肚子里了。当然,这是消费层面的划分,像MBTI一样很难称得上是科学般的严谨和详尽。但这很好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让我知道自己应该是谁,应该做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等等。对于GenZ来讲,习惯使用社交媒体是一个“应该拥有的习惯”。
社交媒体被认为是新世纪对“18世纪广场”的复兴。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反倒是异端。因为这些传统媒介是单向传播,而社交媒体真正起到了交流的作用。在简中社交媒体中,从校内网到微博,再到微信、抖音、小红书,不同的社交媒体像一个个不同主题的游乐园,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演变。我自认为可能停留在了图文时代,因为阅读图文比看一支视频更快。所以当各个社交媒体都大力推广视频形式的帖子时,我感觉自己喜欢的空间正在被挤压。
一个人发帖子痛骂自己的“富二代男友”“无病呻吟”;一个人吐槽自己的员工因病请假;一个人说自己要完了,一个人评论说“没关系,反正我很滋润”……
我喜欢社交媒体的一点,就是这个社区里的人都越来越真实,真实到直抒胸臆,真实到令人瞠目结舌。从这个角度看,社交媒体比中文gangsta rapper所谓的real更real,社交媒体社区,比所谓gangsta rapper的the hood更the hood。数字时代的嘻哈精神,可能就是真挚地说出“把钱给我”,而不用把枪举起来。
但有时候也不是那么真诚。比不是那么真诚更令人难过的是,他们虚伪的手段如出一辙。一篇《1818黄金眼》式的生活类帖子,吸引数十万人观看。要么出主意,要么表达同情。很多时候看完这样的一篇帖子不免让人感叹一下人间疾苦各不相同,对这个世界的绝望多加一分。
但是滑进主页却能发现这篇帖子是这个账号唯一的内容,仿佛这个人费尽千辛万苦,通过实名认证、手机号认证等等步骤,就是为了发一篇关于奇葩生活的文章。只可惜这是常见套路罢了。通过一篇半真半假,但一定令人咂舌的文章,引发大范围的讨论和关注,在调动了无数人的情感和心血之后,就可以把这个账号卖掉,去做广告了。
这类引人注目卖广告的方式在早期报纸时代就已经存在。创办之初的《太阳报》和19世纪20年代的许多1便士报纸就依靠这些奇闻逸事吸引读者和广告商。一直到电视时代,像《1818黄金眼》这样的节目依旧依靠生活中发生的令人费解的故事吸引观众。只是到微博时代,媒介的特性发生改变,账号变得易于交易,而具有影响力的账号又特别地具有商业价值。于是,以“起号”为目的的账号带着夸张的帖子开始成群出现。
用现在的话讲,这类帖子的存在本身可以被称为广义上的“抽象”,因为它们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费解,却能实在地达成商业目的。但是我对此感到失望和反感的原因,是因为这并不新鲜,却依旧能成功。就好像一个表演了二百年的魔术,至今都能引起观众惊呼一样,令人感到无语。这样“新瓶装旧酒”的行为不免让我觉得,这些批量“起号”的商家,在欺骗人的感情方面使用如此敷衍的手段,显得人们的感情过于廉价。
除此之外还有P图的身材照片,盗图的雅思成绩,断章取义的新闻事件……公众的情感成为了廉价消耗品和“起号”路上的垫脚石,然后又反过来开始质疑人们的薄情寡义。
“语言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汉语的崩坏。这个词最初是为了描述在表达好笑的情感时,“哈”字必须越用越多,不然显得不够真诚。但是现在,可以延伸至对现象描述的夸张。比如,曾经人们说一家餐厅好吃会说它“好吃”,最多加上一些成语。但是现在则必须是“临死前一定要吃这家店,不然死不瞑目”才能说明这家店好吃。在互相辱骂的领域则更为明显,比如曾经人们说喜欢iPhone的人是“果粉”,现在则必须说“鱿鱼爹远程养的殖人才喜欢的智商检测器”。过于膨胀的语言暴力随处可见,几乎成为了社交媒体的主要构成内容。以至于很多认真又友好地讲述内容的人,必须要先发出超过300字的声明,以证明自己并无恶意,然后才能开始讲述自己的观点。最后还可能被评论说一句:“就显得你懂的多。”
同样让我想用“礼崩乐坏”来形容的,是语言使用的礼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礼仪变成了一种声明,而不是行为:
“冷知识:……不谢”
“礼貌拿图”
“婉拒了哈”
“有没有可能……”
“懂我意思吧?”
……
这些诞生于讽刺目的的模因句式,在如今的社交媒体环境中竟然逐渐演变成真实的礼仪,用来传递礼貌。而曾经中性或积极性质的词语,比如“呵呵”,则早已演变成了讽刺和阴阳怪气的代表。我自知无法以我所处的立场批判它们,因为我曾经也是助推这些词语崩坏的一份子。但是,看到它们真真切切地对新世代的互联网原住民们产生的影响,并在逐渐形成新的语言秩序时,我开始感到脊背发凉。我想我现在可以理解英国脱欧投票时那些投赞同票的人后来又后悔的心情了。
在现代的公关、广告,甚至是文化产业创作环境中,“不出错”的需求远远大于艺术性。因为在社交媒体上,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以何种角度发起攻击。虽然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也热衷于批评。但是在社交媒体中,批评的声音总是听起来更响亮。到最后,可能社交媒体本身就是一期《1818黄金眼》。又或者说,如同立体主义在平面的抽象一样,社交媒体本身就是现实世界在数字世界的抽象,所以这一切才显得如何“抽象”。
袜子往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