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避免的融合与边缘化?林松辉这篇序言说清了我对于电影研究最大的担忧

文摘   2024-09-08 22:02   北京  

今天是9月8日,上弦月。
September 8, moon in its First Quarter phase.
25% | 距离满月还有 9 天。
Full Moon in 9 days.

作者 // 



昨天深夜在给客户写文书的时候,下载了林松辉(Song Hwee Lim)的《蔡明亮与缓慢电影》寻找灵感,但无意间却在引言中找到了对于当前电影研究学科设置的共鸣。


申请或者了解过英美地区电影研究专业的大家可能会发现,电影研究在院校中所属的学院五花八门。例如,在剑桥它属于现代与中世纪语言与语言学学院,在UCL它隶属于欧洲语言,文化与社会学院,King's则少见地在艺术人文学院中成立了电影系, 而在美国,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的电影专业则被放置在艺术学院。


在择校的时候,大家也会根据具体电影研究专业的学院、课程信息总结出各自研究方向的差异。例如有的学校更倾向于研究美学、哲学,有的学校更偏向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文本反射出的该地区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有的则更向传播与媒体研究靠拢,引入了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我过去数年从事留学行业时对电影研究专业的观察和困惑,早已在林的这篇序言中得到了确切的概括总结:


“在对英国学界生态极为重要的全国学术研究评鉴机制里,历史、哲学、英文、宗教等传统学科都是独立评鉴的单位,电影则被划分在一个称为‘音乐、戏剧、舞蹈与表演艺术’的拼盘式单位底下,其中所谓的‘电影’还包含电视、银幕 (screen)与广播媒体研究。”


“在美国,许多研究‘华语’电影的学者皆任职于东亚系或比较文学系而非电影系,一方面显示了电影这个艺术形式逐渐受到区域研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解读为电影系的西方中心主义仍然牢不可破。无论如何,电影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与专业的品格因为自身的混杂个性和短浅历史,互为因果地不断在学院的体制中复制其边缘性。”


林也对这种电影研究被边缘性的后果进行了预测——“学院建制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完全体现了门户之争与山头主义的赤裸斗争……从个别学府到教育部,无论在资源上或观念上,层层地‘规训’电影这一‘学科’。”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确反映出了电影研究本身是一门包容性强的跨学科专业,美术、哲学、社会学、建筑、心理学等大大小小的学科领域都能与其产生关联,这使得电影研究总是能够吸引各类跨学科研究者来参与到对该领域的贡献中。


但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也暗示了电影研究在当前面临的问题,其中我认为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就是电影研究与其他学科的边界感正在逐渐消失。例如,如果有学生问我想去香港读电影理论有什么推荐?我会告诉他/她,香港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电影研究硕士专业,但如果你只考虑香港的话,可以选择港大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港中文的跨文化研究,以及部分学校的中国研究,这些课程中会提供一定数量的电影研究课程。电影研究作为文化研究或者区域研究的一部分课程设置,被放置在了其他专业之下,跨学科的性质使其沦落成为其他学科的子议题。


还有一个例子,美国像是南加大、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学校开设的电影研究专业,都与媒体研究合并在一起,称为电影与媒体研究,但实际上由于数字媒体、数字技术、游戏等议题在这几年的兴盛,部分学校对于媒体研究的学术资源倾斜已经体现在了其招生层面。申请者之间奔走相告,互相分享经验,认为媒介考古学、生态批评、交互式叙事等研究议题要比电影研究中常见的性别、区域历史文化、后殖民主义、酷儿等来得更加“高级”。因此,部分申请者为了获得学校的认可与录取,选择从更加热爱的电影研究转向了学校们当前更加关注的媒体研究议题(只是客观描述,没有批判这一现象的意思)。


我这里列举的只是电影研究申请季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而林的文章站在学科研究本身的视角,说明了电影研究内部的四分五裂——“人文学科出身的学者通常偏向研究电影美学、主题或历史的层面,而观众研究和产业分析自然地就让归属于社会科学的大众传播学的学者来分工;这两个在学院内壁垒分明的范畴也因此很少有实质的学术交流。”


研究议题上进一步的分裂,导致学科主体性进一步让渡。这来到了我当前最大的担忧——10年后,50年后,是否还会有“电影研究”这一学科的存在?数字媒介边缘的融合,电影研究与媒体研究、屏幕研究等学科的混合,是否会让研究者的关注逐渐从电影文本转移到技术、观众和其他平面视觉中,丧失了对电影本体性的关注?


针对上述担忧我不能只是抛出问题,不想答案,结合其他学科的经验,我觉得或许我们可以:


1 // 强调电影研究与电影实践、电影产业之间的关联,而不再把实践和产业视为不屑于被拿到台面上进行研究的话题。就像是隔壁戏剧与表演研究专业,鼓励学生在实际表演中感受文化批判一样,电影研究课程或许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电影制作、电影策展等类型的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用理论提升实践。功利一点来说,这也能增加电影研究毕业生的求职能力,避免电影研究学生在毕业后只能成为老师或者留学中介的“旁氏骗局”。


2 // 重新强调电影文本在分析社会、文化、历史等议题中的重要性。或许这些话题已经在电影研究中很常见了,但是社会、文化和观念都在不断更新,只要电影创作在继续,电影研究就仍然拥有新的文本来解读。


3 // 还有一个我自己不是很想承认的思路,就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当前的电影研究主要还是依靠文本分析的方法,但在美国、中国等地已经有学者开始提出“计量电影学”等新的研究方法。虽然我对此保持一个谨慎的立场,但也不得不承认它是扩大电影研究议题,扩大电影研究影响力的一种方法。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深夜感悟,希望电影研究这门学科能够保持它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好。





谭明茗往期作品


杂文 || 没有科学依据的高效工作方法
批评 || 热门电影没抢到的话,也可以看看这几部上影节电影

随笔 || 重返革命年代: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跨文化传播

批评 ||《移民与文化》读书报告:研究海外华人文化的方法启发及理论延伸

随笔 || 南洋旧梦·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调研随笔





执行主编:白清扬。
责任编辑:陈天怡。
排版:木然。
首图:袜子。
封面图:蔡疑。
校对:陈雨欣




月亮纵队
为每一个创作者提供空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