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7, moon in its Waxing Crescent phase.
19% | 距离满月还有 10 天。
Full Moon in 10 days.
作者 //
了小朱,诗人,职业飞行员,出生于陕西,现居上海,曾获首届飞地诗歌奖·青年诗人奖。
柯博凯,诗人,自由撰稿人,「月亮纵队」作者,香港都会大学创意写作硕士生。
1 // 诗歌故事
柯博凯:我准备提一个关于诗歌的问题,但会先讲我的故事铺垫一下。小学的时候,大概是三年级,那时候一二年级还没有电脑课,三年级开始才有,老师就让我们去做PPT。这个事件也是我最近才突然想起来。因为我看到了北岛。不知道为什么三年级的时候我做了北岛的PPT,而且我很确定我在里面一定放了《回答》那首诗。这个场景最近才复活,之前我忘了有这么个事。
而我真正开始写诗的时候是初三,初三有一节语文课又是跟北岛有关。老师讲作文题目,有一道题的材料是北岛组诗《太阳城札记》里面的“生活/网”。我是在那时候真的有被语言打中的感觉,非常美妙。就开始写诗,读诗,最早的时候读了一些,主要除了北岛,当时余秀华还有点声音,就读到余秀华、朵渔、仓央嘉措、余光中、海桑、叶青,然后是绕不开的还有一些海子、舒婷、顾城……读完这些,差不多高中的时候有一两年没怎么看诗集,但是我有定期买单读的书,单读它们出了一套书,里面还有诗歌,什么都有,摄影、诗歌、小说、评论。出一本买一本。我正式的阅读就是从单读开始。
本科的时候转到中文系,一开始研究语言学,还是有在写诗,是文学社的,也当了两年社长,包括最近又准备腾讯会议给本科的学弟学妹讲一小时的诗歌。还有一个跟北岛相关的事,我本科论文也是做的北岛。做的是阮籍跟北岛的比较文学。所以前几天国际诗歌之夜,我看到北岛站在那个台前,就感觉有一个句点被正式画上,以后应该不会和北岛发生关系了。所以想请你回想一下自己刚开始诗歌创作的时候,是什么时间节点,在什么场景下发生?为什么会选择诗歌作为呈现自己艺术生命的媒介?
了小朱:大学时候吧。那个时候高校里有个内部论坛你不一定知道,用户相对比较纯粹,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论坛,这些论坛现在依然存在,只是用户很少了,比如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清华大学的水木社区、西安交通大学的兵马俑、南京大学的小百合以及四川大学的蓝色星空等等。我最早读的现代诗大概是叫《朦胧诗选》的一本书,里面收了不少诗人的作品,后来我发现中学时候还买过现代诗的选本,那个选本好像是到海子为止。大学时候正好赶上年代诗丛那一套书出版,记得里面有韩东、鲁羊、伊沙、小安、杨黎、吉木狼格等人。当时我在大学里接触的写现代诗的人,大部分都是写口语诗歌的,在那时候我也知道了一些名作,比如《有关大雁塔》《车过黄河》等等。但是我后来的写作基本上摆脱了大学时候的趣味。
柯博凯:给我的感觉是你不太喜欢口语诗。
了小朱:也不能说我不喜欢口语诗,只是后来就阅读得很少了,那些当初激动人心的句子在我心中的烙印慢慢褪去。现代诗写作用的就是白话文,任何人的写作不可能完全摆脱口语,所以我们无法说完全不喜欢那一类诗,绝对地去排斥哪一类诗。
柯博凯:对,我觉得口语这个范畴被口语诗占领了,上个月给教实验文学的老师看我的诗,我说我的写作其实比较偏口语,他就纠正我说你这个不是口语诗。我后来也和福师大一位老师聊到口语诗,我说这个范畴下面的一些诗集,像是小时候学校边上很常见的那种抽奖箱、刮刮卡,中奖概率1%,也可能更低。
了小朱:口语诗比较容易高产量,但是高产量可能伴随着个别作品品质的下降。当然非口语诗也有很多高产量的诗人,这个不能绝对化。
柯博凯:对,说到底还是要绕回语感。你对语言有多认真,甚至说虔诚,那些东西——你对语言的思考——就会反映到你的写作里,比如特朗斯特罗姆的产量,我们有目共睹。这时候写作变得非常个人,其实就是个性的事情。
了小朱:大学里还有一本书开阔了我的视野,就是北岛的《时间的玫瑰》,北岛的散文写得很好,挺有吸引力。那时候我不懂翻译,当然现在也不懂。后来读到他和李笠争执关于特朗斯特罗姆的翻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好处是原来除了拿汉语写作的诗人,还有那么多值得去读的诗人,在我有限的文学教育中,对于外国诗人基本上局限于荷马、歌德和但丁,普希金等在课本上出现的诗人。后来读到些六十年代的诗人,像肖开愚,挺有意思的,他的诗歌语言完全和口语语言不一样,我觉得这个比较接近我的审美趣味。大概在快毕业的时候我读到王敖和二十月等人的作品,又一次更新了我对新诗的理解,然后就开始在写作中探索吧。因为毕业后自己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了,工作和学校里是不同的,我需要完成身份上的转变,思想上的转变。
柯博凯:你说这些,让我想起来有段时间准备去楚尘文化当实习生,那时候我看的主要是汉语诗人,也是大二大三的时候吧。那时候,国外诗人只能说比较熟悉波德莱尔这种在外国文学史上见名的,和你有点像。面试编辑问我读过哪些,我就感觉完蛋了,最后确实完蛋了。不过一个更好的公司给了我机会,虽然最后我也没去。那个假期很悠闲,就是看看书,写写字,把我在这块的缺漏填补了很多。下一个问题是论坛文学,我们刚好可以接上,聊写诗肯定就会一直写到论坛文学。
2 // 论坛文学
柯博凯:我自己生活在一个公众号文学的时代,它看似传播更发达,但其实你更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只能自己写自己的,但可能沉下心来也是好事。我本科学校只有一个层次跟我相对来说比较接近的同学,不过他是写小说的,在很多问题上我们比较投缘,能聊一些对方的作品,也算是有个独特的视角。但是我在都会我还没有找到能跟我讨论深入问题的人。
接着说,论坛文学,比如你最熟悉的“黑蓝”。去年“诗生活”停运了,还挺可惜的,之前偶尔也看“诗生活”。所以主要还是围绕论坛文学跟你的关系想聊聊。
了小朱:从论坛到公众号,我经历过这一段,最早在大学内部的论坛,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用户都是学生。后来进了社会就上“黑蓝论坛”,“黑蓝”当时有一批很好的写作者。论坛呢,它比较好交流,而且是直接的交流。论坛里来去自由,来来去去的人也有很多,在一段时间里我曾打理过一个诗歌版面。对于作品的态度,我是偏向于鼓励的,因为我受过别人打击嘛,当时在学校写东西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就在论坛发了个贴问自己作品怎么样。有个人回复说,你最好去干点别的吧。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后来我的确做了别的很多事情。后来我自己在诗歌版面活动的时候,如果是新来的人,如果觉得他比较稚嫩的话,一般都会鼓励。关于阅读,我们应该保持的基本准则是你读一篇作品,你不能抱着挑刺的立场去读,一开始就去找别人的缺点有什么用呢?我觉得这不是你一个阅读者应该做的事情。
在论坛中,大家都不知道对方是谁,当然呆久了大家就会互相了解,熟悉了的人也可以注册马甲保持神秘。比如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的作者,当时我们都在一个论坛上,但是他写小说,不在一个板块,后来很巧,我们差不多先后脚来到上海,然后将真人和论坛账号对应起来了。“黑蓝”的论坛交流是非常真诚的,诗歌不算是最核心的板块,小说板块讨论得会更深入一些,因为论坛的影响,那段时间我还写了一点小说,后来都发到杂志了。论坛交流很直接,就是看作品交流。公众号有个什么特点呢?不喜欢就取关,再也不点开看,或者直接拉黑再也不可能看到你的东西。但论坛不一样,你就算不喜欢那个人,他也可能会一直出现。你的评价只是根据这个作品的评价,作品呈现在你的面前,随着时间越发越多就会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公众号的话可能你一篇不喜欢就取关,没有交流。有些作品可能需要时间,人的心态会变化,你二十岁不喜欢的东西,三十岁会喜欢,这都正常。
其实我自己还挺怀念那个论坛的。后来很多朋友尝试在公众号时代做一个直接交流的平台,都没有成功。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公众号时代。论坛还有什么问题,就是一些自己觉得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来了之后,如果收到一些不利的评价,没有收到非常正面的评价,心态会失衡。但是公众号就比较自由,我写得再差,你管得了我吗?公众号就是各自为战吧。来了论坛可能往往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是理解,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因为说实话,论坛就是在帮助大家。大家的反馈很直接,那时候每个帖子都会被回复,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基本上大家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
柯博凯:为什么要关呢?
了小朱:可能因为来的人越来越少吧。公众号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自己一个人的论坛,对吧,读者想留言也可以,但事实上,公众号把论坛完全分流了。据我观察,纯文学的公众号有几千的阅读都不错了。
柯博凯:而且有一段时间,建了公众号评论区是不能用的,就是只有在那个节点之前的个人公众号才能评论,我现在自己那个公众号也是不能评论的。得有认证才能评论。更不能交流了。
了小朱:豆瓣它有点结合在一起,发自己东西大家可以评论,也可以转发,所以现在豆瓣就基本是我唯一公开使用的平台。以前论坛多的时候,喜欢到处串门的人,可能他的同一篇作品十几个论坛都能看到。“黑蓝”关了以后,我就在豆瓣。
柯博凯:我是经常用豆瓣找书,很方便。而且看书评还是能学到东西的。
3 // 上海氛围
柯博凯:有朋友告诉我上海的诗歌氛围很好,想问一下你是什么感觉,因为你是陕西人,也在上海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你会觉得自己是上海诗人吗?觉得上海的诗歌氛围怎么样?
了小朱:对我来说其实没有这种氛围不氛围的,在我的心中只有一个一个的朋友,有的人他会对圈子文化比较在意,你是不是我圈子里的人?但我没有,每个人只是一个个体,是不是我的朋友,愿不愿意和他交流。上海的诗歌生态我不是特别了解,我参与得也比较少,一个是时间问题,另一个是意愿问题,但是经常交流的朋友还是有几个。
柯博凯:也有福建的写作者和我聊天,说我们福建是诗歌大省,接着跟进了一批福建的文学资讯,对我不了解福建的写作情况很惊讶。
了小朱:陕西诗歌我也不是很了解,我在陕西生活的时候没有太多深入接触写诗的人,后来就在上海生活,但是这两年炎石编了两期《新秦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陕西诗歌的风貌,尤其是更年轻一代的作者。
(未完待续,2024年10月3日 广州)
柯博凯往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