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云 ‖ 闲聊巫山金三角·下篇(大溪角④)

文摘   2024-11-30 18:21   重庆  

吕红文 文/图



5 高考体检过大溪

时间:1961年6月,天气一天天热起来。
事由肺结核,当时还是流行传染病,考生学校必须为参加高考的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份经肺部透视X光检查未发现肺结核病传染风险的结论。当时,巫山县人民医院,无此检查设备,必须就近到奉节县人民医院“照光”。
行程第一天到奉节,第二天“照光”,等拿到结果才能返回。搭夜晚从巫山港路过的小轮船出发,再从奉节港坐晚上路过的小轮船返回。尽量缩短夜晚住宿时长,使路费支出最小化。
两天两晚必须支出的住宿费如何节省首届巫山高中副班主任游明康老师,原是“奉师”学生,中师毕业后,保送到西南师范学院数学系读本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巫中任教。利用这个关系,通过与“奉师”领导沟通,动员学生两人挤一铺,让出部分床位给巫中去体检同学也两人挤一铺来节省在外住客栈的费用。
为什么要这样省?对“代沟+代沟+代沟=代代沟的”的年轻朋友来说,那时的生活境况,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如果家里没有人在机关或企业有工资收入支持你,每个月的钱都是要1角、1分来计算着花的。

至今我还记得:1只鸡蛋1分多钱、寄1封平信8分钱、1斤大米7分6厘钱、巫中一月伙食费接近6元钱(一日三餐伙食费1角8分5,月小30天5元5角5分,月大5元7角3分5)……

班主任马守沅老师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历史系,送行去奉节体检时鼓舞我们说:“此行要放在久远年代说,你们这次奉节体检算是‘出国’了。大溪这边,是巫臷国;大溪那边是夔子国……”。


巫中首届高中班班主任马守沅老师当年照片

于是,去奉节过“国界”(县界)那一刻,有同学靠近船舷栏杆那儿喊:“保佑我,体检合格!”回巫山过“国界”(县界)那一刻,又有同学靠近船舷栏杆那儿喊:“保佑我,考个好大学!”

【AI云穿越:巫臷国】

考古证明,我国山西西侯度文化距今180万年,云南元谋人文化距今170万年,而巫山人距今则有204万年,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而巫山的灵山十巫和巫臷国,又是中国最早的巫师和巫师国。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著名的神话学家袁珂先生说:“灵山,就是巫山。”“灵”的繁体字为“靈”,下半部就是“巫”字。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灵”为“巫”。有可能“靈”与“巫”在上古就是同一个字。


巫山县城滨江路上的“巫咸”雕塑

十巫之首是巫咸,巫咸部族因发明了盐泉而得名,它可能也是十巫中起源最早、历史最悠久、势力最强大的一个部族。相传巫咸还是“筮”的发明人,即用菁草占卜吉凶。《世本·作篇》就说:“巫咸作筮。”《太平御览·皇王部》载称:“《归藏》曰:昔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也就是说炎帝和黄帝在涿鹿开战,为卜吉凶,专门找了巫咸卜筮。可知巫咸与炎黄二帝是同一时代的人。

资料源自西南旧俗:《灵山十巫和巫臷国在今天的哪里》)

【AI云穿越:夔子国】

奉节古称夔州,“夔”字是奉节具有唯一性的文化符号,传说来源于舜帝的乐官“夔”,其传人后来成立了“夔子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奉节属于夔子国,是楚国的子国。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叫熊挚,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建立了夔国。后来熊挚的子孙立有战功,楚王升夔国为子国,这便是历史上的夔子国。

公元前688年前后的楚文王时期,巴国和楚国从此关系开始恶化。这一时期,巴国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表面上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大有北进中原之势,同时又准备攻打楚国。

到了楚成王时期,夔子国也因先祖熊挚曾无缘登上楚王宝座而心怀不满,因而怨恨楚国,竟放任巴国兵马过境去攻打楚国,这成为了是楚成王决定除掉夔子国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634年的秋天,楚成王派遣令尹子玉(成得臣)、司马子西(斗宜申)率大军灭掉了夔子国这个兄弟国家,把夔子俘回郢都,将夔子国的土地全部并入楚国。

(资料源自渝东北乡村旅游频道·奉节掌故:《夔子国覆灭记》)

6 金沙滩前论大溪

清代巫山县志称“镇:大溪镇治西南五十里,半废。”“溪:大溪治西南六十里,古名金沙滩。”“滩:金沙滩治西五十五里。今大溪滩是。”……

虽有与治所距离数据差异,“金沙滩”与“大溪”、“大溪镇”三个称谓,是指向同一个地儿,没有疑问。

为什么叫“金沙滩”,取了如此美妙的名儿呢?耐人寻味。


AI创作的这幅自身脑与机器脑对话图提示了,想到了“巫”,
想到了“峡”,
想到了“大溪文化遗址”……

巍峨三峡壁令游人肃然起敬(《长江三峡》画册老照片)
巫峡口,灿烂晚霞,燃起无限诗意(《长江三峡》画册老照片)

大溪文化遗址的葬式,为何是“屈肢”的?成为至今待解的谜团。

大溪文化遗址发掘出独特古代葬式“屈肢葬”的葬式中,既有单人屈肢葬,也有双人合一的屈肢葬;既有同一方向的双人合葬的屈肢葬,也有双人背向的屈肢葬。有研究者认为,它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型的文化现象。

在“人文巫山会客亭·闲聊巫山金三角”讨论的题旨下,有按“新闻写实/文学虚构”→“新闻体裁融入情节性/非虚构文学融入纪实性” →“非虚构是行文的船/船周围是流动的水”场景预设里,我更倾向于把它解释为楚蜀文化交融的回光返照。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都是来自蜀地或楚地,死后均朝一方顶礼膜拜;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分别来自蜀地、楚地,死后各朝一方顶礼膜拜;

人死为重,入土为安。意思是指人死了办丧事的时候,死人是最大最尊贵的,其它与之无关的事情都要让路,是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魂归万故里。千里护送英灵还家乡。这些观念,至今还在流传;

当时就那条件,只能用这独特葬式来表达一下了。

上述这样论说,也并非毫无依据。

【AI云穿越:蜀祖和楚祖同出颛顼,文化相关性与差异性】

楚文化崛起于长江中游与江汉之间,它滥觞于西周、勃兴于春秋,盛极于战国。当楚文化极盛之时,东并吴越,西连巴楚,南卷扬越,地半天下,侵染了南中国半壁河山。三蜀与楚,一苇可航,文化往来直接而频繁。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居于长江上游的蜀文化对楚文化的早期发展颇具影响,而居于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则以它特有的豪放气势反溯江上游,给中晚期的蜀文化以较大影响。相反下相成,促进了蜀文化和楚文化的共同进步与繁荣,成为长江上游、长江中游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蜀祖和楚祖同出颛顼,再者在文化上有相关性,但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异。……夏商时期,当熊氏楚国的先祖还在黄河流域徘徊之时,古蜀文化已顺江东下,播于“楚蛮”之地。相当于考古学上二里头文化时期,长江三峡之东成组成片集合分布的三星堆文化因素,表明古蜀王已经扩张到三峡地区,而这种扩张,是同三星堆文化的北上和南下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三星堆文化的发展战略之一。清江位于西陵峡口以东的鄂西南,原称盐水,后称夷水,蜀人为之起名清江,竟成正名,至今不改,表现出蜀文化对三峡以东的强烈影响。史书记载,蜀王曾亲征三峡之东地区,联系考古资料看,蜀文化的东进扩张,是同蜀王的东征同时发生的,因而在三峡以东的古蜀文化遗存中发现标志蜀王神权的鸟头柄勺,并不奇怪。征服与文化扩张同时进行,恰是古代文化传播最普遍的情形。

(摘录自段渝 邹一清:《古蜀文明——璀璨的四川古代文明》,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至于“屈肢葬”的葬式,为何那样屈肢?则引起我,另一段联想:

【AI云穿越:回想起,大一时所写配乐朗诵词中,有“卧如弓”】

就读南充师范学院时,一年级有体育课。此外,校团委、学生会也常常组织文娱体育表演。因为我大一时在四川日报发表《渡工世家》散文而当上院学生会干部,分配我的任务是为体育表演写朗诵词。体育老师交给我的参考资料书籍里有一段规范起居行为“弟子规”,留给我的印象极深:

它强调“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旁边,分别配有图样。

当年体育课老师给我的是哪本书,记不清了。下为从网络上查到的图片:

【AI云穿越:“屈肢葬”为下面这项非遗起源,做了实证】

卧如弓,睡功(气功的一种)箴言云:“侧龙、卧虎、仰瘫尸”。

《论语·乡党》云:“寝不尸”。

《延寿书》说:“睡卧时宜侧身屈膝,才不损心耗气”。

之所以有侧龙、卧虎之要求,是因为有“调伏肝(青龙)和肺(白虎)气脉交叉流注”,这通过炼功实践可以得到验证。

从中医角度看,精乃人体精气神三宝之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侧卧睡眠可防止遗……

现代生理卫生学也认为宜采取侧卧而眠。侧卧能使全身肌肉松弛,利于肌肉组织休息,消除疲劳,不会压迫心脏,还可帮胃中食物向十二指肠前方推进。

侧卧特别是老年人理想睡姿,仰卧手常置胸上,产生梦魇;伏卧胸部受压,影响呼吸,不利于健康。


欢迎关注

主编/刘庆芳

邮箱/cqwslqf@126.com

微信/461269457

巫山人文地理
立足百姓视角 见证巫山变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