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让红沙披绿纱 为村民当好家
文摘
2024-08-26 19:35
重庆
1983年我被红沙村民选为村长,该村有14个社1900多人。从此智慧之光照亮了前程,我担起了为民服务的重任。
回望走过的路,付出要比收获多。我第一次参加坪南乡党委政府召开的“三干”会,并要求各村新当选的村长在大会上作施政报告。“人民选我当村长,我当村长为人民”,如何将本村治理、发展、建设好,让村民更满意、让大家更放心。我的发言至今记忆犹新,“让红沙披绿纱 为村民当好家”,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大家的赞誉。无农不稳,吃饭是件大事,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所以,首先要解决吃饭饱肚子和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那就必须解决水的问题,水是农业的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所以必须加强水资源管理。按照农业八字法,水、肥、土、种、密、保、管、工,水又是放在第一位,可想而知水的重要性。红沙村有句口头禅“红沙坡又好挖又好薅,收起来收一烟盒包,天干叶子枯,下雨到处流”,是个水土流失严重缺水的地方。解放前,当地有八个大地主联合起来就想修一条引水堰,但没有修通。解放后,在县水利局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国家投资40万元购买雷管、炸药等材料,改动村民投工投劳开始修堰,因地势险要,用绳子拴在腰上开始凿山。绳子断了当时就牺牲了两位民工,大家将此地命名为“英雄岩”。村民用三年时间,从绝壁上凿出了一条红沙大堰,解决了红沙、坪南、竹林三个村的灌溉和人畜饮水难题。红沙村灌溉面积最大,受益最多。所以,我当村长就要担负起管好水的职责。红沙村还有38口山坪塘,要做好清淤除沙,让塘里装满水、水里养上鱼,让红沙变成真正的鱼米之乡。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家家户户用电灯,日子越过越开心。但是每户需要出一大笔资金,边远户就更多了。所以,这就需要统筹统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了电还要办加工厂,不光解决照明,还要解决粮食加工等问题。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利在当下惠及长远。要让农村实现“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走路不湿鞋、改善砖瓦房、进出不用扛、车辆停屋旁、村庄亮堂堂”,让家乡有了新变化。巫山县城至抱龙虽有一条公路过境红沙岭,但没有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因为大部分群众都居住在两边山脚下,要重新规划从坪南村吴家包经过红沙12、4、3、2、1等生产队再到竹林村,新修一条乡村致富路。我们用了5年时间终于修通了,现在车辆川流不息,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大难题。红沙村每逢连阴雨,塌垮比较严重。为了保护耕地、改善环境、增加收入,让传统农业变为立体农业,实现绿色发展。防涝保土,坡坎栽果树,逢沟多栽竹,让村民更富足。人平栽上30~50株柑橘,三年以后让红沙披上了绿纱。当时在全乡引起了轰动,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优秀村长,结合实际,思路清晰,敢想敢做,是人民的好公仆。思路决定出路,红沙会更富”。这都得益于当时的乡驻村干部、曾任卫计委副主任现已退休的曾广祥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总之,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管好红沙大堰,整好山坪塘。修好通往各社的乡村致富路,为群众减少肩挑背磨的痛苦。逢沟一林竹,房前屋后种果树,陡坡栽柑橘,人平不少于50株,想富就能富。贫脊山梁栽桑树,蚕茧吐丝丝未尽,就能收到第一桶金。水土保持好,坎边河边种蓑草。公路修得好,果树对你笑,全村电灯亮,红沙披绿纱,村民笑哈哈,再来把你夸。那时巫山县还属万县市管辖,县里没有报社,万县日报社记者还专门前来采访,并在万县日报上刊登了“让红沙披绿纱 为村民当好家”的专题报道。撤乡并村后,红沙村与竹林村合并成为新竹林村。如今,竹林变成了果林,红沙披上了绿纱,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时光飞逝难挽留,人生一晃到白头。有次和老领导曾广祥同志聊天时,曾还提起了当年“红沙披绿纱”的经验做法,从而勾起了我对这段峥嵘往事的回忆。
主编/刘庆芳
邮箱/cqwslqf@126.com
微信/461269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