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事】锅 气

文摘   2024-08-25 18:22   重庆  

张 潜 /文



前两天在县城的西转盘,碰到了一位来自古城的尊长。没想到这位年近八旬的老者,居然在微信公众号上看过我写的很多文章。
临别时,老人家鼓励我好好写,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这个世界上,硬菜都不多,好多人都是配菜。
连续几天,我都在咀嚼这话中的道理:一桌席上有主菜也有配菜,一盘菜中同样也有主次之别。要是弄不清楚的话,出洋相是小事,可能搞正事分不清耙头。
唉,人生悠长,哪晓得谁是谁的菜。有那些闲工夫瞎琢磨,不如把眼下的这盘菜做好。这才是正经。


表伯伯排行老二,帮厨时管做菜,这二师傅的名号就自然而然响起来了。
小时候,我看见二师傅脸上密密麻麻的绿痣,很害怕。母亲说那是小时候摔在刺丛中扎伤了,我又替他感到很疼很疼。现在想来,应该是长期太阳下暴晒色素沉淀的结果。
二师傅这类乡宴大厨,厨艺都来自民间,用不着翻新创新,关键是眼睛里有活儿,替主人家着想,既顾里子,又顾面子。
比如说凉拌猪耳朵这道下酒菜,也是一道开胃菜。一定要排到菜谱里,主人家才有脸面,可总共就一头猪,要拌上几十盘,那个耳朵恐怕要像铺盖面子大才行。真的哪个猪长了恁个大的耳朵,估计两耳一扇就要飞起来。二师傅会想法,把猪头煮烂后拆下来改刀,再将心肺卤熟后切成片,拌味的时候撒上大把大把的芫荽,碗底再垫上萝卜干儿。红绿透亮,麻辣鲜香的一盘凉拌猪耳朵就出来了。
蒸菜装盘,二师傅总要叮嘱帮厨的过细,盐菜扣肉、粉蒸排骨、喜砂肉这些,一定要数清分量,一人两块。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本来应码成一封书的形状,二师傅又特意交待拿边角废料镶个边儿,整成回字形。一张桌上的人形形色色,难免有人爱贪便宜,也可能有人真心喜欢这道菜,给他们一个小甜头。吃客不会感恩厨子的苦心,但会夸奖主人家厚道。
乡宴厨师也有火烧眉毛双脚乱跳的时候。多半是主人家事前没料到来客数量,厨房准备不足,开席时才发现食材不够,需要临时操办。
这叫“打生米伙”。通常情况下,客人能理解主人,这也是主人家的人缘。当厨师的,就要随机应变,替主人家化解危机。
不怕郭家药铺家大业大,郭老太爷大夜那晚还是照常打了生米伙。等到最后一批客人上桌,临时搭建的厨房里再也找不出像样的应急菜。计划四百张桌子席面,结果坐了差不多五百张,这叫孙猴子也变不出花样来。
二先生找几个管事的一碰头,二师傅赓即就拿出主意。总管金木匠招呼客人稍安勿躁,承认准备不足,只能临时应付,提前告知原定今晚子时的二道夜提前。二师傅一边招呼厨子把明天正席用的酥肉先顶上来,明天的不够先莫管,过了这关再加夜班补。又让煮饭师傅旺火烧一大锅水,将撤席时回收的剩菜全部倒进锅里,剁几棵大白菜丢进去,把甑子里的剩饭舀进锅一起熬,要是汤水还多,再抽几把面条收收。
桌子上要凑满,就只能在郭家那几个膀大腰圆的坛子上想法,大蒜、生姜、辣椒、萝卜,加上豆豉、鲊广椒、盐菜,也能凑个七七八八。二师傅还是不踏实,怕客人说郭家糊弄人,看到案板上还没装盘的扣肉,灵机一动。挂糊,调味,油锅里炸得两面金黄,沥干后回锅再炒,加上生姜丝、大蒜沫、花椒粉、辣椒节、蒜苗段,装进盘就上了桌。
没有人吃过这道菜,外表焦脆,里面酥软,满口生香,唇齿留味。吃完了一大锅剩菜剩饭煮的阖家闹,有人还在舔嘴角。有好吃的专门跑到厨房,请教表伯伯这道菜的名字。他满脸绿痣泛着幽光,哦,那就是回锅扣肉哈。
古城人说,天干三年,饿不死伙老大。话里有赞叹,也有讥讽。意思说厨子沾了近水楼台的便宜,享受了很多实惠。也难怪,稍稍出名的厨子都是胖子,难免不让人产生偷嘴饱腹的猜想。现在的医学表明,厨师胖得冤枉,可能是长期和油烟接触,血压血脂升高的职业病。
二师傅就偏瘦,尽管没到风一吹就滚的地步。大家都相信这是他为人正派,不耍滑头,不会借品尝味道的机会胡吃海嚼。


酱爆肉

二师傅的拿手菜是酱爆肉。这菜现在很难吃到了,因为有些厨师不懂,把回锅肉、盐煎肉和酱爆肉混为一谈。
酱爆肉选臀尖肉,这是活肉,皮厚、有嚼劲,兼肥带痩。二师傅两刀切成三指宽的墩子,冷水下锅,煮至筷子插进肉皮不冒血水,捞出来冷水中浸泡十分钟,晾干,横刀切成铜钱厚的肉片。热锅冷油,滑进肉片旺火翻炒,肉片变色内卷时改小火,拔到锅边。舀进黄酒调匀的甜面酱,如是麦酱一定要剁成茸,水汽收干后,加姜蒜炒香。改旺火,肉片同炒,视咸淡勾进盐巴酱油,再加青蒜段略炒起锅。
夹一块酱爆肉,在筷子上打闪闪,酱紫色的油顺着滴下来,撩人的味道直冲鼻孔。那肉皮紧实有弹性,瘦肉滋润糯香,肥肉软甜酱香十足,蒜苗青翠浓香。这是佐饭的神物,干掉三大碗不成问题。
很多人都喜欢吃表伯伯做的豆腐。一勺豆腐,又麻又辣,又烫又香,张开嘴害怕味道走散,闭上唇感觉滋味在口中横扳直跳。
他选那种石膏点的老豆腐,划成拇指头大的丁儿,水中一焯,滴两滴香醋。沥干的同时坐锅烧油,姜蒜爆香,豆腐边炒边用锅铲压碎成泥,滚烫的时候装盘。抓一大把事先煸炒后剁过的花椒粒、辣椒节铺在豆腐上,热锅烧油,冒青烟的时候舀一勺淋上去,那香气噗地一下散开,忍不住想打一个喷嚏。
表伯伯左手端盘子,右手顺便抓一大把葱花儿撒在上面,一边走一边喊:
来来来,这个要趁锅气。女人要胖,豆腐要烫!

2024年5月16日


作者简介


  


  张潜,男,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博研究馆员,重庆三峡学院硕士生导师,曾任巫山县文管所所长、巫山博物馆馆长。致力于本土文化的发掘、研究和推广,先后公开出版《风情巫山》《风味巫山》《风语巫山》《风韵巫山》《风气巫山》《风物巫山》《风尚巫山》《风雅巫山》《斑鸠的爱情》《龙骨坡抬工号子》等作品。


欢迎关注

主编/刘庆芳

邮箱/cqwslqf@126.com

微信/461269457

巫山人文地理
立足百姓视角 见证巫山变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