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少有两种活法:
一种是“做”,打怪升级,要做成一件又一件事,达成一个又一个目标。
一种是“体验”,虽然也会做这件那件事,但成与不成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过程中的体验。
动中觉察课也至少有两种上法:
一种是“做”,以做到每个动作为目标,就像许多传统的运动学习一样。
一种是“体验”,每个动作本身都不重要,而是做动作的过程,它提供了什么样的体验?
有趣的是,我看到很多人会在生活中秉持第二种态度,是个面对失败、挫折,都可以很洒脱的体验派;但在上动中觉察课时,却又不自觉地回到第一种状态,陷入“要做到”的目标导向中,忘记了去体验、去感受。
为什么呢?
因为要成为真正彻头彻尾、“骨子里”的体验派,是很难的。
比如,从时间尺度上来讲。
生活中,我们可能在失败出现了之后,处理收拾好情绪,然后安慰自己,“这也是一种体验”。这要一段时间去处理和反思的。
而在动中觉察课中,每一秒,甚至动作开始前的0.1秒,你的意图在于“做到”还是在于“体验”,已然显现。
又比如,从你与目标的距离来讲。
生活中,常常是当你准备出发去接近一个目前看起来很遥远目标,又或者你已经知道目标是不可能达到了,你告诉自己,好的,没关系,这是一次体验。
可在动中觉察课中,就是做个动作而已,抬个腿、转个头,听起来也不复杂,怎么会做不到呢?于是注意力又到了“如何快速做完这个动作”,不知不觉间,略过了无限风景。
那么,你愿意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体验派吗?
如果你和我一样,大概是会犹豫一下的。
成为体验派,是否意味着我很难达成目标,很难真正进步?看着别人都在朝着目标哐哐努力,我在这儿慢慢地体验每个瞬间,这……真的有什么实际作用吗?
成为体验派,怎么知道我做得对不对呢?外在动作有无达成是容易判断的,但体验却很难参照他人。又或者,我没体验到别人体验到的感受,这是不是我有问题呢?
成为体验派,是不是,也有点……无聊呢?在这么缓慢的动作中,不流汗不力竭,我到底要体验什么呢?
是的,成为体验派就意味着,你要接受诸多不确定性。因为体验不是可控的、刻意制造的,而是自发产生的。
追求控制和精确的现代人,对“自发”的东西,总是容易有些畏惧的。
(相关阅读:你能接受此刻没有答案吗?)
但,有趣的是,要在体验主导的行动中获得安全感,需要的恰恰还是——体验。
当体验过沉下心来、放下目标,去意外发现新感受的过程——哇,原来还可以这样!
当体验过像电影镜头般慢慢追踪自己的感受,好像一滴水落入池塘,一个小池塘慢慢扩展成了海洋……感知越来越丰富,神奇渐渐发生。
这些经验会逐渐给大脑很清晰的信号,告诉神经系统:慢下来,去体验,是很值得的。于是能更容易地觉察到自己处在结果导向的状态中,更容易调频到体验派的状态里。
或许有人管这叫“静下心来”(虽然体验派的状态也可以是活跃的、快乐的!)。
然后渐渐地,你也许会发现,“体验”变成了一个可以精进的技能:
如何去动?
如何停止?
注意力可以放在哪里?
体验不舒服时可以做什么?
(相关阅读:欢迎来到费登菜市场)
在动中觉察课中老师其实不厌其烦地就是在教这些东西。但你可以听了几十几百遍,却要等到某一个瞬间,自己真正体验到了,才会自发地去应用。
是的,“学会体验”,既是一个目标,但也要等它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节奏慢慢生长,慢慢开花。
在本轮“完善自我意象”的专题课中,许多课程都没有很大开大合的动作,对你的身体不会有很难的挑战,但对你的注意力、你的心态,却可能是有些挑战(所谓“身心”课程嘛!)。
比如今晚的“感知脚踝与小腿”课程,你的脚一方面是可以做动作啦,但另一方面,它能否也成为你的感受接受器?做动作或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丰富感知,这是什么样的体验?
欢迎来玩咯!
初次体验价50元一节,报名请加微信并注明“动中觉察”:
上节课(脚底感知)部分课程反馈:
做了单边脚部动作后,整个腿真的变得更长,脚更大了
发现自己一做脚的动作,颈部和牙齿就特别容易用力,这真没想到
课后再站立时,可以足弓一使劲,就让整个身体挺拔起来
才发现自己有“外侧足弓”!最近走路蹬地的时候,似乎可以感觉到外侧足弓帮忙了,太惊喜了!
与我学习:
“完善身体意象”系列课程正在进行中,详情见:招生 | 认识你自己,从完善身体意象开始
免费练习:
ATM跟练音频:手握小腿摆荡
更多阅读:
考古转载 | 稳定那是树的事,人嘛,还是得冒险(费登奎斯专题报道)
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