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斤澜(1923—2009)
收到新出的《时代文学》第2期,上面有一组谈林斤澜先生的文章,其中一篇是汪曾祺先生写的,名字叫《林斤澜!哈哈哈哈……》。题目挺有趣,当即就看了,看了之后,半晌儿直腻歪。
有一段是这样说,怕被诬为断章取义,故录全段原文:
林斤澜的哈哈笑是很有名的。这是他的保护色。斤澜每遇有人提到某人、某事,不想表态,就把提问者的原话重复一次,然后就殿以哈哈的笑声。“×××,哈哈哈哈……”“这种事,哈哈哈哈……”把想要从口中掏出他的真实看法的新闻记者之类的人弄得莫名其妙,斤澜这种使人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尾巴的笑声,使他摆脱了尴尬,而且得到一层安全的甲壳。在反右派运动中,他就是这样应付过来的。林斤澜不被打成右派,是无天理,因此我说他是“漏网右派”,他也欣然接受。
这种便宜话,还是别说的好。
对斤澜先生,我是敬重的,他的小说我作过评述,见《韩石山文学评论集》。十多年前,林先生来山西讲学,曾侍奉左右,对林先生的笑声,也就有幸耳闻,确是很动听的。是不是出于这么玄奥的自我保护意识,没问过林先生,不得而知。他在反右派运动中,是不是这么应付过来的,更不得而知。若林先生以此自许,且以此语人,我厌恶之;若林先生从未以此自许,也从未以此语人,仅汪先生作这样的猜测,我同样厌恶之。
“反右”中,林先生这样应付过来了,权且是真的。据汪先生说,“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在北京市文联批斗老舍等人时,林先生是在场的,真不敢设想,此时若有人问林先生对“这种事”的看法如何,林先生也会来上这么一手:“这种事,哈哈哈哈……”别说是真的了,想一下都让我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至于写这篇文章,却不完全是为了林先生和汪先生,早在此前,我看过的书刊上,多次看到好些从“反右”、“文化大革命”中过来的老一辈学者,也说过这类便宜话。有一位以负暄而语著名的老学者,谈到“反右”,说以他的什么什么,怎么会当了右派呢;一位有文化昆仑之誉的学者,说“文化大革命”中挨整者的挨整程度,跟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前的出名程度成正比。最常见的说辞是,他或她早就看出这两场灾难的必不可免,早在建国后,或“文化大革命”前多少年,就什么也不写了,遂得以幸免。
这些话,不管是当时的聪明,还是事后的聪明,我以为都没有炫耀的必要:虽说不丢人,也绝不是什么光彩。生存固然是第一位的,但对于人类来说,还有比生存更其高尚的东西,如舍身求法,如为民请命,如士可杀而不可辱,多的是。说这样的话,尤其是事后(事中说或许有劝诫他人的美意,可除外),且以一种得意的语态写出来,我不敢说是恬不知耻,至少也是多少年的书白念了。
今日说这样的话,等于是耻笑那些在“反右”与“文化大革命”中受尽磨难,甚至丢了性命的人太蠢,太迂,太不会保护自己。至此,我们何妨推演一步,若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像诸公这么聪明,“反右”,是不会有的了,“文化大革命”呢,也不会有了吗?这岂不等于说,这两场灾难,都是这些不晓事的人招惹的吗?再想一想吧,不是有那么多的正派人成了右派,且遭受了那么多的不幸,任谁说某人是“漏网右派”,怕也不会“欣然接受”的。
不必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精英了,总是多读过几本书的,知书应当达理,达理就应当明辨是非。生逢乱世,固然是人生的不幸,但疾风知劲草,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对人的节操无疑是一种最好的磨砺与甄别。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上马杀贼,下马草檄,舍性命以定邦国,你没这样的胆魄,没这样的膂力可以不去做,但对那些不自量力去做了而又颓然倒下,乃至悲惨死去的人,总该洒一掬同情之泪吧?若你连这也不肯,尽可悄不作声地过你的好日子,也无人会去征询,但若以此自炫,那就别怪他人戳脊梁,吐唾沫了。
诸葛亮该是聪明人吧,在说到汉末隐居隆中那一段生活时只敢说是“苟全性命于乱世”,用了“苟全”二字,而不敢说他是用了“哈哈哈哈”,或不留文字,或全凭了绝顶聪明才保全了性命。因为他知道,当烽烟遍地,黎民涂炭之际,隐居只能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绝不能说是什么高尚的举措。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梁羽生编撰的一本对联书里,曾有人给晚年的康有为写过一副对联:“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老而不死是为[贼]”,将“有为”二字缀于句末。便联想到,不知康有为对谭嗣同的死作何看法,检出《康南海自定年谱》看了,还好,他没有笑话谭嗣同,对自己及时脱身,仅连用了两个“生死有命”搪塞过去。只有一句话让我唏嘘不已:
“独携李唐于天未明出京,令幼博带行李,迟日乃出,幼博送我至门,遂永诀矣。”
幼博即他的老弟康广仁,为了给老哥带行李,多不值得!不几天便在菜市口,与谭嗣同等人一起被斫了脑袋。
我绝不是说遇上邪恶,人人都应当拼了性命,不是的,“虽圣人亦不能以人之不能苛责于人”,我还不至于那么昏。只是说,人应当有同情心,应当知道世间不光有聪明二字,还有两个字叫作“廉耻”。
这些老先生都是读过四书五经的人,《孟子》里很有几句是说士人立身准则的,或许早已忘了,若真是忘了而不是有意不理会,我愿为诸公诵之:
“《孟子·尽心下》有云: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转载自《文人的脾气:韩石山文学评论选》学海出版社2004年,原题《话不能这么说》)
推荐阅读
韩石山:闲话事件与一个漂亮女子的苦衷——兼论周作人、凌淑华的师生情缘 韩石山:张中行、季羡林文章比较论 韩石山|谢冕:叫人怎么敢信你 韩石山:我配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教科书吗 韩石山:三十年代文坛上的一场恶战 韩石山:倒着走的“鲁迅”们——余杰、摩罗、孔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