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来无事,翻到一部5年前拍摄的纪录片,名字叫《奶奶最懂得》。
讲的是一个中文说得很溜的英国人大米(Jamie Bilbow),他用2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中国8个省份,特意找了16位奶奶,跟着她们“拜师学厨”,只为寻找中华美食之精髓,探索隐藏在中华大地角落里的家乡味道。
看完你很难不感慨:中国最古老的风味密码,原来就藏在奶奶的掌心里。
图片上的老人名叫陈凤青,这年65岁,拿手菜是潘周家长寿面,已有50年的长寿面制作经验。
在机器化批量生产的今天,少有人见过这样的场面:院里层层叠叠摆了许多木架子,上面垂坠着如丝线般的面条,又细又长,虽千丝万缕却排列得整齐有序,线条感十足,丝毫不显凌乱,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壮观。
你只有凑近些看,才能看出些许“瑕疵”。
在浙江潘周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长寿面。陈奶奶说这手艺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传统,每年秋冬两季都会做。
做手工面条是个苦力活。第一步就是把盐放在水里,按照一斤麦粉半两鲜(盐)的原则,待盐融化后加入面粉,揉成面团,然后用力捶打。
揉过两次面后,需要将面团擀成薄薄的圆片,再用小刀从外向内绕着划出一圈一圈的细条,一边拉一边搓,搓成指头粗细的一整根面,盘绕成圈放在桶里,静置醒发。
随后,要将面再次拉长、绕成圈。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
拉面时陈奶奶拿出两根长筷子,搓细的面条在上面绕无数个“8”字,然后将一支筷子搭起来,另一支筷子会在在重力的作用下缓缓下垂。
面条自身的重量使其粗细均匀,这就是面条粗细一致的关键。
不过由于未干的面条会粘在一起,还要一遍遍把它们分散开来。为保证不粘连,陈奶奶总要盯着检查,白天吃不好,晚上睡不好。
她说:“没有这么多功夫花下去,做不成长寿面的。”
最后面条被拉成1.5米长的细面,根根分明,拉扯不断,再拿到室外晒干成形,面条就做好了。
陈奶奶做的长寿面,没有辣椒、酱油或者大块的肉。只需炒点肉末,将鸭蛋煎成色彩亮丽的蛋皮,搭配点青菜,用猪油一起煮,软糯丝滑的长寿面即是孙子孙女的最爱。
纯手工做的面条耗时耗力,但正是这一根一根的面条,曾经支撑起了这一整个家。现在女儿跟着她一起做,她很欣慰女儿能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从潘周家村往东南方向走35公里,是浦江郑宅镇,这里保留着1200年前的豆腐皮味道,以前村子里二三十户人都在做,然而现在只有两家人还在做了。
70岁的张美仙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只有小学文凭的张奶奶,曾经在村里连任30年的村妇女主任,制作豆皮已有47年经验。如今她仍靠这门手艺吃饭,一方面是舍不得手艺失传,一方面是习惯了依靠自己生活,不愿意停下来。
做豆皮也是件顶花功夫的活,泡豆子、捞豆子皮、磨豆浆、烧豆浆、挂豆皮……从前一天下午五六点开始忙活,要一直到第二天下午五六点才能做好。每晚张奶奶和她的丈夫只能休息四小时。
豆浆经过柴火熬煮,很快便会散发出一股香气,热锅和空气的温差,让豆浆表面凝固形成豆皮。
每隔20分钟出一层膜,这个过程需要不间断地揭去薄膜、挂起来,直至所有的豆浆都变成一屋子完美的豆腐皮。
张奶奶说,做这个太辛苦了,别人都还在睡觉,他们就要起来做。
天气热的时候更辛苦,因为整个屋子都在烧柴煮豆浆,所以哪怕坐在门口都觉得烫得不行。
她不知道外面机器是怎么做的,但她能感受到,这门手艺以后不会有人做了。可是她,却什么办法都没有。
等到传统手艺完全被机器所取代,很多味道可能就只存在记忆里了。
与传统手工豆皮一样,云南的纳西手工月饼也少有人会做了。
丽江玉湖村的李近花65岁,每天除了接送孙子、洗衣做饭外,还会回到老家种点蔬菜瓜果。在所有纳西菜肴中,她的拿手绝活就是纳西月饼。
制作纳西月饼,首先要将面粉裹在纱布里蒸熟,李奶奶不知道这一步是为什么,她只知道母亲就是这样教她的,而她奶奶也是这样教母亲的。
大概是蒸过的面粉没有了筋性和弹性,淀粉味道变淡,更能突出馅料的香味。
李奶奶做月饼所用的配料基本都是当地食材:地里长的野薄荷、当地特产天然红糖、自家院子种的核桃,以及散养鸡下的土鸡蛋,再就是小苏打。
只需将蒸熟的面粉揉散开来,和红糖一起搅拌均匀,然后过筛,加入小苏打、鸡蛋、油、水,揉成光滑的面团,醒发一夜,让红糖充分溶解在面粉里,就可以做月饼皮了。
馅料只用到核桃仁和衍生薄荷叶,充分捣碎后,李奶奶拿出一个核桃木制成的模子,在里面抹适量油,撒上芝麻,然后把包好馅的月饼放进去,再在背面放一小片防油纸,压紧实后敲击模子,印有漂亮花纹的月饼初步成型。
最后将月饼放在大锅里,用柴火烤上二十多分钟,色泽金黄、口感醇厚、酥棉爽口、甜而不腻的纳西月饼便可以出锅了。
李奶奶曾是一名人民教师,她认为纳西族饮食文化的传承是很重要的,“不传下去它们就失传了”,可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人愿意做。
她不知道孩子们将来会不会回到村里,只好依旧做着他们以前最喜欢的食物。
在奶奶们的烹饪下,有只有在四川丹巴附近的藏寨才有的布谷肉;有贵州荔波当地祖传的韭菜包鱼;有福建平潭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八珍炒膏......都是天然的味道和原始的手艺。
她们并不是什么专业大厨,擅长的或许也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菜式;她们也许从来没想过“摆盘”,也可能压根儿就不懂“烹饪”。
但奶奶最懂得,家的味道。这是她们用一辈子悟出的菜谱,世间仅此一份。
中国奶奶们,用她们的一生养育了后代,创造了最温暖朴实的美食,可是我们有多久没有吃到奶奶做的味道了呢?又有谁来延续她们手中的味道?
美食有记忆,但也有期限。有些菜你吃的时候没觉得有多珍贵,但当你意识到它有多好吃时,往往就再也吃不到了......
而当一代代人老去,那些没有被传承下来的古老美食,它们的结局,大概就只有被遗忘。
中国传统手工美食,往往都凝聚了时间、手艺和耐心。
当人们说出“经济价值往往就决定了以后有没有以这样的方式再继续做下去的必要”时,似乎也忘了,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都说机器替代双手、效率代替情感是大势所趋,但正因如此,手工与传统的味道才会显得更加珍贵。
时代的脚步,的确不是微小个人所能抵挡和改变的。
可正是有那些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传统老手艺的存在,我们几千年文化的根,才有可寻的地方。
就像网络上流传的一句话:“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它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如果你也想奶奶的味道了,有时间不妨跟奶奶唠一唠、学一学。传统与现代结合,说不定还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这便是传承与发展。
——广告——
冬天最适合吃火锅,为大家推荐这款活力农耕红薯粉条,配料只有生态种植的红薯。
加工方式:
1、红薯挑选-水洗-破碎-磨碎过滤-兑浆-撇缸和坐缸-撇浆-起粉-干燥
2、漏瓢式工艺流程:淀粉原料→制芡糊→合粉揣揉→抽气泡→漏条成型→煮粉糊化→冷却捞粉→切断上挂→冷凝→冷冻→解冻→自然晾晒→修整装袋→成品粉条。
有需要的朴友可以看一看~
活力农耕红薯粉条1斤/装
20元起 顺丰快递
(毕)
我们会在群里解决一切售后问题,及开展不定期优惠团购活动,添加下方微信,备注“进群”即可:
更多生态,健康安全食材,不一一介绍 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朴友集市—生态农人互助平台,生态,健康安全食材汇聚地 如果您正在寻找安全,放心的食材 请关注我们 与我们一起 从源头守护您的餐桌安全
我们希望 这是一个能够体现永续美好生活的地方 在这里 认真种植,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共同探索 比简单的买卖更有意义 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食材的分享与消费 建立起真诚而友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