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偏见035|马可·波罗传奇:行走、影响与争议

文摘   历史   2024-10-18 18:30   上海  




本期介绍
预计阅读13分钟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世界范围内,马可·波罗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文化符号。《马可·波罗行纪》中所记载的他从威尼斯到中国的丝绸之路大旅行,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各国读者。然而,《马可·波罗行纪》中的记载是否确有其事,一直都存在争议。更有甚者,就连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也遭到了质疑。今年正值马可·波罗逝世七百周年纪念,本期节目,马晓林教授将带着我们回顾马可·波罗其人其书,揭示《马可·波罗行纪》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正面回答关于马可·波罗的种种质疑。




内容节选

本文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做部分修改。



马可·波罗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人


郑诗亮

我相信各位听友都听说过马可·波罗,这是中学历史课本上一个必然会出现的人物,但是熟知未必等于真知,这个名字的背后究竟指向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并不清楚。首先请马老师跟我们谈谈马可·波罗这个人,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些语句来形容他,您会选择哪些呢?

马晓林
马可·波罗是一个挺复杂的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马可·波罗,会有很多形容词去形容他,比如说他是旅行家,很有冒险精神。但是对我来说,他身上有几个我最看重的特质:他是一个理性的人,一个开放的人,一个去探索新世界的人。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他其实是一个普通人,但是遇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关于马可·波罗,我们有时候打开电视或者上网,会发现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重走马可·波罗之路。其实这样的活动发生过好多次,不断地有人在重走马可·波罗之路。这些人各种各样的身份都有,可能是一个摄影师,可能是一个报刊记者,也可能是一个学者、作家。他们沿着马可·波罗书中所描述的这条路,走其中一段,比如说丝绸之路,穿过中亚、穿过中国西北、穿过河西走廊……有些人会走马可·波罗在中国的这一段,尤其是他从泉州出海,经过中国南海,然后到印度洋这一段。他们各自有自己对马可·波罗的理解,所以我觉得每个人是以自己的方式在重走马可·波罗之路。

大概在5月的时候,我见了一位很有名的国内摄影师王苗老师。他在大概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作为摄影记者,曾经在西北从新疆一直走到北京,也是走的这样一条路,拍了好多照片,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记录,让我们知道3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当时的人在怎样生活。一个村民,可能是少数民族,或者是汉族,但是他的生活状态跟现在差别很大,是很珍贵的记录。最近马上要播出一个纪录片,是英国的政治人物到中国行走,看看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同时比较一下当年年轻时对中国的印象,他们也会拿出马可·波罗的书,来看马可·波罗700年前所记载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把历史和现实穿插起来。

今年是马可·波罗700周年诞辰纪念,意大利成立了一个纪念马可·波罗700周年的全国委员会。几乎每个月都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和学术活动,大概两个月前,在中华世纪坛就有一个关于马可·波罗的展览开幕。当时意大利总理正好访华,他还出席了这个展览的开幕式,大家看新闻报道,两国领导人见面时,意大利总理说的第一句话就提到马可·波罗。所以说,就现在的国际关系来说,马可·波罗成了一个标志性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我们研究历史,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马可·波罗这本书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对理解元朝、理解当时的中国,甚至理解那个时代整个丝绸之路——包括超出中国本土之外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都有非常高的价值。


《马可·波罗行纪》怎样取得欧洲人的信任

郑诗亮
《马可·波罗行纪》这本书是我们今天了解马可·波罗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这本书最初一出版,就在欧洲引发了轰动,但是欧洲人觉得里面的内容太不可思议了:他们一方面觉得很吃惊,一方面又怀疑它的真实性,而且马可·波罗自己还说,“我还没有告诉你们我所看到事实的一半”。有不少人把马可·波罗当作骗子、吹牛大王。有一个问题想听马老师聊一下:这本书是怎样逐渐取得欧洲人的信任的?
马晓林
这个问题要分成好几个层面来说。这本书当时之所以那么轰动,就是因为它带来了大量的新鲜知识,因为在马可·波罗之前,几乎没有什么欧洲人真正走到过东方,尤其是中国,他们都是道听途说、辗转听闻的,对中国到底什么样根本没有了解。所以他把这些完全崭新的知识带回了欧洲,在欧洲是非常受欢迎的。

这种崭新的知识可以说对当时的人来说很多都是未知的,人类可能有一种本能,对未知的东西会有一种恐惧感和排斥感,但是人通过学习知识会克服这种困难,所以当时可能会有普通的老百姓对他的书产生怀疑,或者不追究真实性。

但当时已经有大学了,世界最早的大学刚刚建立,大学教授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亲自去拜访马可·波罗,把马可·波罗所记载的知识记下来。大学教授所记的那些东西,很多是这本书里没有的,也就是他没讲出来的另外一半,所以他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另外,还有修道士。当时修道士也是最有文化的人,知识分子的代表。所以马可·波罗的书目前有将近150个抄本,当时因为没有印刷术,只能靠传抄。其中有大约2/ 3的内容来自同一个祖本,这就是最早的源头。这个祖本就是一个修道士把马可·波罗的原文翻译成了拉丁文,拉丁文是当时人觉得非常高雅的语言,翻译出来以后就广为流传。

恰恰因为只有有文化的人才读拉丁文,将近100种本子到处流传,就说明这些知识分子对这本书非常感兴趣。他们对于世界地理的情况乃至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是有一种开放心态的,而且就是因为见得多了,才能分辨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对他们来说,马可·波罗是非常可信的。所以在他们的帮助下,马可·波罗这本书能传播得特别广。


正面回应:马可·波罗有没有来过中国?

郑诗亮

有一个问题,确实很多人会产生一些怀疑,而且乍一听也蛮唬人的,就是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写《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的吴芳思就问过,马可·波罗为什么没有提到筷子、茶、长城、缠足、汉字这些我们觉得中国最经典的历史文化符号?这是不是足以说明马可·波罗没有来过中国?

马晓林
对这个问题,第一次接触的人会觉得挺有道理,但是我可以用一个类似的问题去回应她,大家就会觉得很有意思了——马可·波罗为什么没提熊猫?所以,前面吴芳思问的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反过来问提问者:为什么马可·波罗要提到这些东西呢?今天她提到这些东西,是因为她自己留下的刻板印象,她对这些东西太熟悉了,一个现代的西方人第一次来中国接触的肯定是这些东西,学到的中国文化的第一课就是这些东西,但是在700年前,一个从来没接触过中国、没有刻板印象的外国人来了之后,他接触的可能并不是这些东西。所以,马可·波罗在书中就没有记载这些东西。

而且,从论证逻辑上来说,这就是用提问来代替论证,自己先提出一个观点,自己不去回答,让对手去回答。她的观点是马可·波罗没来过中国,那么她应该论证一下,为什么马可·波罗没来过?但是她不论证,她去提问,让对方回答马可·波罗为什么没有提到她说的这些东西。对方要怎么回答?难道让已经去世700年的马可·波罗来回答吗?这是一个完全立不住脚的论证逻辑。

正常的论证逻辑是,比如说这是一部伪书,这个人没来过中国,总共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内容全是他自己瞎编的,与事实完全不符,你举出哪里不符合事实的证据就行了;另外一种就是,他的内容是从别人那儿抄来的,你要找到他抄了哪些书,这些书都在哪儿,如果他是从别人那儿听说的,这个人是谁,你要找到这样的记载。目前来说,找不到。我举一个正面的论证来说一说。有一位瑞士裔的汉学家傅汉思教授,他两年前出了一本书,我们翻译出来了,叫《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他研究经济史,主要从货币、食盐,还有行政地理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证。他的研究方法就很有意思,我举一个纸钞的例子。元朝发行纸钞,明朝时很快就取消了,中国以后再没有纸钞,一直到现代才有。所以后世的人不知道纸钞这个东西,但是马可·波罗写得非常详细,这应该怎么论证?我们要搜集关于元朝纸钞的所有记载,包括中国的记载,包括出土的文物,也包括域外的波斯、阿拉伯的记载,还有欧洲的记载,把这些记载合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中国的记载肯定最详细,因为是中国自己的事。

跟其他的相比,马可·波罗的记载是仅次于中国的,其他所有波斯、阿拉伯、欧洲合在一块都没有马可·波罗记载的这么多、这么细、这么准确,那么马可·波罗从哪抄来的呢?他不可能从域外的东西里抄来,他只可能真正到过中国,才会知道这么详细的关于纸钞的情况。这是一个正确的论证方式,在这个基础上能推论出来,马可·波罗是到过中国的。



本期嘉宾


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微博@PomBom,豆瓣ID:PomBom)


马晓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中外关系史、民族史,著有《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文本与礼俗》《混一礼俗:元代国家祭祀研究》,译有《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珍珠在蒙古帝国:草原、海洋与欧亚交流网络》等。



本期提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查看本期豆列

马克·波罗 / 丝绸之路 / 地中海 / 亚美尼亚 / 格鲁吉亚 / 中亚 / 瓦罕走廊 / 塔里木盆地 / 河西走廊 / 敦煌 / 上都 / 克里米亚半岛 / 伏尔加河 / 波斯湾 / 马达加斯加岛 / 斯坦因 / 伯希和 / 利玛窦 / 契丹 / 汗八里 / 元顺帝 / 郭嵩焘 / 赛金花 / 洪钧 / 梁启超 / 胡适 / 冯承钧 / 张星烺 / 忽必烈 / 陈德之 / 吴芳思 / 傅海波 / 罗依果 / 党宝海

《马可波罗行纪》 / 《从大都到上都》 / 《孽海花传奇》 / 《马克·波罗到过中国吗?》 /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 《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 / 《马可·波罗研究论文精粹》 / 《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




👂🏻

文稿、排版:Yo
编辑:hualun


丝路北道向西:汗血马、拜火者与墓地诗歌







忽左忽右Leftright
一档专注于经验视角的文化沙龙类播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