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缔造大庆:一座红色石油城的诞生
文摘
历史
2024-09-10 19:27
上海
城乡规划学者侯丽可能一生都在和油田与油田人打交道。她是“胜利油田子弟”,天生熟悉油田的自然环境,而她也受过城乡规划的训练,凭借专业的眼光在大庆油田庞大的资料库之中,还原了看似渺小的人的视角。大庆油田的发现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么?两次“工业学大庆”分别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大庆石油人作为中国石油子弟乃至技术人才的突出代表,他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的?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和他们以坚固耐久为目标打造的干打垒,正在快速被遗忘,但他们曾经真实地在这里生活过。请听侯丽老师的精彩讲述。
本文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做部分修改。
程衍樑
你后来的研究为什么会直接倒向大庆,而不是你更熟悉的胜利油田?侯丽
这个研究是我开始思考博士研究的题目是什么的时候出现的,当时我有一篇课程论文,试图写东营东城和西城的状况。在研究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去图书馆寻找资料,哈佛燕京图书馆是世界第二大中文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它关于油田、石油的记录大部分都是大庆的。我意识到,原来我所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塑造都跟大庆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我开始转向,其实是一个资料性的问题,发现大庆是一个原型,所以就展开对大庆的研究。东北的历史还是比较独特的,从柳条边到清末闯关东,你刚刚提到大庆长期在宣传中是被当做一个样板来看待的,就是工业学大庆。经过这么多年之后,你认识到历史上的大庆是什么样的?大庆的历史是非常丰富的,在石油发现之前,它有很多个称谓。很多名称从英文翻译到中文的时候,我们也非常小心,开始这片区域被称为Manchuria,但不是现在我们行政地理上的那个满洲里,而是泛指这片地区。其实东三省也只是一个行政的范围,而不是一个历史地理的一个概念。讲到历史地理,就是原来的蒙古人、女真人、朝鲜人,还有汉人,他们逐鹿的地方。当然,不同的民族都曾把这个地区认为是祖先的发源之地,尤其是最后的满族,所以他们一度柳条边树墙。当民族国家慢慢呈现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认为它是一个不同国家的人的聚居的区域,比如说我们称之为“白俄”的这批人,不是今天的白俄罗斯人,是十月革命那些不革命的人,当俄罗斯变为苏联之后,他们就从苏联进入到了这一片区域,不能说是无主之地,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宽松。他们主要定居在哈尔滨,但是在大庆这一块有农场,因为这个地方的土地非常肥沃,所以它是所谓“白俄”的农场。然后也有日本人,“伪满洲国”在这个地区垦荒垦植,拉了大量的日本人和朝鲜人进入到这个区域。另外还有关东军,还有东北军阀,比如说张作霖,他也大量地一船一船从山东拉移民到这个区域,所以东北的历史是非常丰富的。虽然人烟稀少,但它一直非常活跃,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人在这个地区都留下过痕迹。大庆现在的中心区叫萨尔图区,大家有很多种说法,可能是蒙古语,也可能是满语,有的人说是“多风之地”,也有人说是“大酱缸”,就说明它既是游牧的场,又是湿地。
五十年代荒诞工业闹剧中的成功者
程衍樑
在 1959 年到 1960 年这样一个时期,中国处在非常特殊的时间点,光是工业就刚刚经历了大炼钢铁、大跃进,可以看到在工业生产上有很多自上而下的非理性行为,这影响到当时石油城的建设了吗?
有两件事,第一个大跃进毫无疑问是自上而下的号召。然而另一方面,如果从经济和计划的角度来看,大跃进是一个放权的过程,它让地方政府和地方的组织、企业和人民有更大的热情来自主地去发展。包括大炼钢铁、水利建设等等,当然它是自上而下组织的,但是有这样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我也很期待另外的学者写鞍钢、讲钢铁工业、讲那个时期,因为通常的历史会把大炼钢铁变成一个荒诞史,但我觉得可以有更多的历史研究去讲这一段,包括原子弹,大跃进的时期去如何实现原子弹,就是既粗糙原始,然而又快速动员,然后大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成效。从石油来讲,它也带着非常强烈的大跃进痕迹,第一是大规模的动员,为最后大庆油田的发现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石油的发现,一开始是要理解石油地质的构造,这需要非常专业地质学家的努力,这个工作我在书里也讲到了,它是一个代际的传承,从伪满时期就开始了,包括美国的Standard Oil(标准石油公司),就是后来洛克菲勒的美孚(Mobil),他们的石油地质学家的贡献,那个时候其实已经大概知道从结构的角度来看石油在哪里,剩下的具体位置就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这个时候就人海战术、大跃进,就像水利工程一样,人海战术能够快速理清楚全国石油的情况,有点像制作原子弹的时候,发动大量的人进山里面去找铀矿,非常震撼,就是教他们如何像蒸豆腐一样提炼铀,用最原始的手段。当然石油没有那么大的辐射性,开采勘探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不是身体的损伤。这种既“粗野”又大规模的人海勘探的行为,的确是对大庆油田的发现有很大的贡献。
大庆的两个参考案例:长春一汽与鞍钢
程衍樑
从 60 年代来看,其实东北有一些更加成熟的工业城市,比如长春这种苏联模式的城市,但当时大庆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您在书里也提到,相比苏联模式石油城的建设方案,大庆更像你说到“干打垒”的那种形容,就是“亦工亦农、非城非乡”。
侯丽
它有现实以及意识形态的考虑,从现实来讲,建国以后一直面临着一个资源紧缺的问题,就是资源的分配如何更加有效?当时采取的手段就是把更多的建设资源集中到中央政府来统一调配。当然另外一方面,大家又怀着对苏联模式、对计划经济的一个厚望,在那个时期,不仅仅是中国、苏联,包括欧洲、美国,大家都认为计划经济是一种更先进的宏观经济组织模式。中国是按照苏联模式,因为中国毫无经验,所以苏联是他模仿的一个版本。
苏联模式是什么?其实苏联模式也一直在变,是一个流动的状态。它所采取的方法是重点城市重点建设,不仅仅是特定部门的集中,资源也会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集中,其实还是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就是规模经济、聚集经济。
所以长春一汽就是按照大厂、大生活区的模式,一定要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工人住宅的标准就是人均 9 平方米,这是卫生的、健康的,我们不能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剥削工人阶级的住房条件。但到了大庆建设时期,第一,中国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建设一个石油城市;第二还存在着一个意识形态的争论,当时中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出现了重大差异,所以中国政府试图证明有一条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刻意去完成这件事情。
原来在玉门建设石油工人的集中住宅,通过通勤让工人到达石油生产现场的这种方式被放弃了。汽车制造是一个聚集型产业,但是石油生产是一个分散的行业,所以刚好它有这样的一个产业特征,使得他们能够追求这种分散和低标准的模式。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侯丽,现执教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大庆 / 胜利油田 / 工矿城市群 / 独山子油田 / 盛世才 / 王进喜 / 中苏关系 / 蒙古 / 女真 / 伪满洲国 / 张作霖 / 萨尔图 / 石油会战 / 石油城 / 大跃进 / 土法炼钢 / 人海战术 / 黄汲清 / 李四光 / 干打垒 / 长春一汽 / 鞍钢 / 石油派 / 洋跃进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矛盾论》《实践论》《奶酪与蛆虫》
忽左忽右169 |「石油七姊妹」与德州开发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