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辛德勇谈上古先民的「天帝信仰」与「野猪崇拜」
文摘
历史
2024-09-06 21:48
上海
辛德勇老师是一位非同寻常的学界“网红”:是藏书家,是史学教授,更是文史学界以幽默直率而出圈的“辛神”。辛神文笔犀利,但这两年来也开始接触播客,成为了《往來成古今》的主播,谈得也是些神奇的人与事。但这两年辛老师的笔耕不辍也建立在一种好奇心之上:在考古成果逐年推陈出新的时代里,我们对上古的认知是否又有了可以探索和争论的新议题?向着无人区进发,辛老师专注于人与神的边界。请听辛德勇老师本期节目的精彩分享!
本文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做部分修改。
其实已经有很多考古现象向我们提示了,古人是用野猪来象征北极,但是那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不同的学者可能还会做出其他的解读。我关注了很多年,在 2021 年的 4 月,我到河南郑州参加活动,组织参观,到了郑州西北方向的巩义县的叫“双槐树”的考古遗址,是仰韶文化,距今 5, 000 年左右,在这个遗址里就是发现了确迹的证据,古人是用野猪来象征北极。这个遗址说起来非常重要。首先等级规模是比较高的,在考古学上有一圈有个壕的这种聚落,叫做环壕聚落,它是有三重环壕。这环壕就大致相当于后来城市的护城河。古人把那挖好的土往里边堆,就相当于城墙,那么城壕就指的是护城河,就是这样结合起来的。但它有三道城墙,就是三道环壕,我们大家一想就明白,一定是比较高等级的,意味着它对周围的很大区域,其他的聚落具有重大影响和控制作用的。那么我关心的是什么呢?在高等级的聚落里边,发现了用陶罐摆出北斗的形状,那么北斗正对着那个斗魁。我们说勺把是“柄”,而勺子里边勺头那个四颗星叫做魁,正对着斗魁,就像筐一样,正对着筐里边埋的是一头猪的骨骸。它不是墓葬,有一个房子的遗址跟它具有重叠的关系。但是我没有看到考古学家清楚地讲明白房子和这个猪之间到底谁叠压谁,但肯定不是墓葬。这就说明当时的天文遗迹,非常重要。我们现在也可以想象,比如我们今天中国,我们是靠紫金山天文台,不是谁在家里都可以观测发布的,是要有权威的。那么这个遗址里有体现重要天文观念的东西,更显出它这个聚落的等级高。我再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斗魁里对着猪,它就是“帝”,它就是这个天极呢?史记有一篇叫做《天官书》,天官有点类似我们今天讲的星座这个概念,我们古代把一些星星连起来,恒星组成的形状,叫做“星官”,也可以叫天官。天官书就等于讲的是,中国古代对天体的名称和他们的天上的分布状况。天官书里讲到北斗的时候,有四个字,“斗为帝车”,帝就是天帝的帝,斗是什么呢?是天帝坐的车。但现在我们看到在车厢里坐着一头猪,那么我简单的替换,帝和猪做替换,也就古人用猪来标志帝。这是非常确切的证据。
黄道易于观测,但古人选择赤道坐标体系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天文立法体系和希腊罗马的体系是有根本性的差别的。他们重视太阳,中国重视天的北极,也叫天极。那么由于重视天极,中国的天文立法体系叫做赤道坐标体系,那么希腊罗马叫黄道坐标体系。我们先从黄道谈起,现在很多年轻的朋友都喜欢玩游戏,黄道十二宫。我们假想在地球外边无限放大,那个就叫天球。天球上它有天赤道,有天的纬度,天的经度,天球的同等距离的 12 个星座,叫做黄道十二宫。为什么这么做呢?黄道实际上是什么呢?是地球的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在古人的眼睛里,全世界都一样。因为你只能在地球上观测其他天体,在人们的眼睛中太阳围着地球转,所以地球的公转又可以称作太阳视运动的周期,太阳视运动的轨道叫黄道。黄道好不好呢?好。它非常准确的可以反映主要行星的运动,就金木水火土这些太阳系的行星,它们大致是在同平面的轨道上运行的,它是准确的。但是中国不是,中国叫赤道坐标体系。什么叫赤道呢?还是要想象,把地球的赤道无限放大,天球的赤道,它们俩差别在于,中间有二十三点儿五度夹角。这个夹角的存在,我很多很多年就很困惑,中国古代为什么采用赤道坐标体系?因为它并不合理,就是以地球为主的行星不在赤道带上运行,它是在黄道上运行。那么中国古代是不是不知道黄道呢?不是的,黄道并不难看到,你只要观测,很容易看到黄道。但为什么采用赤道坐标体系?直到最近我理解了中国古人的最高天神是天的北极,我就明白了。由于天北极的地位太重要了,人们采用了赤道坐标体系,原因是赤道面儿就垂直于地球向天极方向,这种关系决定了要用赤道坐标体系。
而这个逻辑上确实听起来无懈可击,但我很困惑,七八千年前的人无非也就生活在这个中原一小块范围,真的能有这种赤道这种概念吗?
不是的。这些是我们按照现代的天文观念来解释它,古人并不是这样想的。首先重视那样一点,他们再看天体的运行,看这个变化。为什么要这个赤道带呢?人们需要把天上的恒星作为观测移动的行星的参考。没有参考,你不知道它的运动,因为恒星是不动的,所以要参考恒星间的距离变化。那么这个距离变化我刚才提到了,用黄道是非常合理的,古人很容易就发现它,但没有采用它,就让古人感觉到了黄道那个位置和天极那个位置,这很容易想象,你看到那点就知道它们之间是有夹角的。人们需要跟它形成垂直关系,只要找到一点,就是你眼睛看一条投射的线,跟它建立一种垂直关系,这是很容易的。这个关系就自然的是天赤道带就出现了。我在赤道带上就是二十八宿,这就是中国的体系,其实大家没有看到很好的简明易懂的天文学书,(写)这样的书非常简单,这些我们谈到的内容,已经涉及到中国古代天文立法的绝大部分核心内容。
五行学说对四帝序列的修改和它的天文源头
我们首先了解五行学说产生的基础,它的基础是天文基础。天文基础是什么呢?是五大行星。我们现在知道的行星,肉眼可见的还是这五大行星,其他行星看不见。那么这五大行星我们今天一般知道叫金木水火土,但其实它不是它的名字,金木水火土是系统的五行学说形成之后,人们给它命名的。原来各自有各自的名称,比如水星叫辰星,金星叫太白,太白金星,对吧?太白金星大家后来都连着说,其实原来就叫太白。那么我们自然会想到问题,既然是人们后给它命名的,它应该有符合自然状况的规律,这涉及到什么呢?涉及到五行学说形成之初的排列顺序。我们现在讲,首先有五行相生,有五行相胜,那么不谈相生,按照正常的大多数人、普通人的逻辑,总得先生出来再能胜吧?那我们先谈五行相生。现在我们大家沿袭的说法都是董仲舒的说法,他是直接抄的《吕氏春秋》的说法。那么《吕氏春秋》里提出这个五行相生的顺序,但这个顺序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写成的?《吕氏春秋》(写成)是战国末年,马上秦就要统一了。整个观念的转变,由四到五,天顶的猪下来,这都发生在战国中期。这个体系里有非常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水生木”。大家注意五行里是有土的,常识都知道木当然长在土里了。我开玩笑说无土栽培那多后现代的东西才会有“水生木”对不对?这是为什么?它一定有个次序。这个次序是什么?你看就明白了,它是按照五大行星的距离太阳的远近排的。但大家又会问,那时候怎么知道太阳远近呢?(古人)是不知道,但是人们清楚地知道每颗行星的运行周期,周期短的就是离太阳近的,对不对?很简单,人们按照周期就能排出来。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周期呢?在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对吧?汉墓里那个叫做《五星占》,里边有清清楚楚的西汉初年人记载的各个星的运行规律。这些程度的天文很早很早都会发现的。顺序是什么呢?水星离太阳最近,所以它应该是按照它离太阳的远近来划分的大致的次序。我们从远的往近了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离太阳最远的是土星,土生木,所以第二个是木星,木生火,第三个是火星。火生金,然后是金星。金生水,这个稍微有点别扭,但别无他法,五行相生本来就是人为排的。其他几个都比较合理了。按照董仲舒的说法,也是金生水,人们解释(是因为)用金属工具挖井。但其实下一个周期就非常顺利了:水生土,土是由水分沉积形成的。这是非常合理的。我们就清楚知道五行怎样产生的,五行相生的顺序。
程衍樑
那么的话,这是最初原始的顺序,我们看到的吕不韦这个顺序,他为什么要编制出那个顺序?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办法。因为要有五行学说,战国中期已经形成了。那么这五行学说最初一定是我刚才讲那个顺序。但是它最后要和太阳的运行密切的挂钩,建立体系。所以太阳的运行就是地球公转反向的视觉,太阳视运动这个周期本来是 4 分的,就是春夏秋冬。那现在五行放不进去的,从吕不韦就强制给它放了东西,他要到中间拐个弯儿,本来(五行)就转圈儿了。它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好像是土放在中间的,从火到南边,一下又钻到中间,又出去。但我们知道显然这不符合天体规则。但为什么吕不韦要做?为什么董仲舒也要继承这个呢?(因为)人们整个的思想观念要遵循天道,遵循自然的规律,但既然自然规律不是这样的,人们就强制要编制,为的是把五行学说纳入其中。五行学是完全人为构建的,按照自然原理有很多不合理的,但是没有办法。因为四时对应春夏秋冬,你要说加上五时,谁都不会接受的。一年分四时,在方位上分东南西北,这个没有办法(改变)。但是同时这个在人们的观念中,中央中土也是合理的。其实这完全是不同的体系,(但是)没有办法。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辛德勇 历史学家
环壕聚落 / 斗魁 / 斗柄 / 北斗 / 巩义 / 双槐树遗址 / 仰韶文化 / 人文始祖 / 城壕 / 族徽说 / 亚丑 / 刘秀 / 谶纬 / 石峁遗址 / 怀化高庙遗址 / 水生木 / 吕不韦 / 刘邦 / 白帝 / 赤帝 / 黑帝 / 青帝 / 饕餮纹 / 太阳视运动 / 黄道十二宫 / 二十八星宿 / 五行相生 / 马王堆汉墓 / 董仲舒 / 红山文化 / 玉猪龙
《史记》《吕氏春秋》《五星占》《制造汉武帝》《建元与改元》
忽左忽右218| 与李硕漫谈《翦商》:上古先民的黑暗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