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美元霸权结束了吗?或者说,真的存在一个“石油美元霸权”吗?从“七姊妹”石油公司的海外扩张,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摧毁,黑色黄金,如何一步步成为美国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支柱?在中东,美国如何捭阖于沙特和伊朗之间?基辛格和财务部长为什么会持两种外交态度?所谓的“石油美元协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历史的细节里,有哪些权力的游戏与利益的纠葛?请听本期节目中周小康的精彩分享!
本文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做部分修改。
从“石油英镑”的时代说起
程衍樑
如果把“石油美元”等同于美元在能源市场的霸权,是不是从一百年前或者上个世纪初就已经是这样,不是和所谓的 1974 年协议关联在一起的?
周小康
是的,但当中也有波折。50 年代中期发生了很多事情,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苏联的石油进入市场,60 年代,苏联石油向西的出口又进一步扩大,然后开始寻求天然气的出口,我们以前说过“红色石油”“红色天然气”就是这个故事。在这个体系里,非美元货币是扮演一定作用的。
1944 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大家似乎感觉从那个时间开始,美国就取得了全球经济的霸权。但事实上,这个体系的运作不完全是这样,在很多的事情上,美国都是以英国为师,包括美国的全球霸业很大程度上是继承英国的,“石油美元”之前,或者说在1950年代美国获得全球霸权地位的情况下,依然还存在一个所谓的“石油英镑”体系。
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但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1950年代的时候,英国作为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它有非常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包袱在,所以中东地区掀起了针对英国的民族主义运动。那个时候英国被迫慢慢从中东退出,在这个过程中,引发了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首先是跟美国联合推翻伊朗的摩萨台,后来又跟法国、以色列串通起来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等等,这使得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形象非常差,但是英国要解决能源问题,又不能没有中东。面临这种情况,英国必须把科威特扶植起来,跟科威特是保护国的关系,科威特没有获得充分的主权独立。1960 年代,英国跟科威特谈判,让科威特用英镑去结算它的石油,英国当时做的这些工作,为美国在 1970 年代和之后安排跟中东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关系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科威特除了对它和英国之间的石油贸易用英镑结算之外,还把自己所获的英镑石油收入反投到英国的资本市场上去,以获得进一步的增值。这种安排后来也映射在石油美元上面,不能不说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英国为师,在“石油美元”之前还有“石油英镑”。而这时美国已经占据了至少是西方世界的主导地位,在这个情况下,并不是说就完全挤掉了其他人的操作空间,英国依然可以去做一些事情,这跟传统上的理解是不同的。
二战后沙特与伊朗之间的美国外交
周小康
美国对于沙特的防务承诺,在 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刚刚结束之后和当时美国跟伊朗之间的关系,美国是有所保留的。为了解决阿以冲突,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进行了穿梭外交,在《基辛格传》中可以发现,基辛格居然没有用石油美元叙事去讲事情,但确实讲到了基辛格和当时主导美国跟沙特谈判的财政部长西蒙之间的分歧。
讲到基辛格,大家觉得他是一个美国现实主义外交的代表。他是个犹太人,从立场上说他是亲以色列的。他要在阿拉伯世界中代表美国的利益,但也要有自己战略的考量,就是把伊朗的地位抬起来,用伊朗的石油置换掉一部分中东其他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来降低对西方进行石油制裁产生的经济冲击。巴列维时期,它是一个伊斯兰国家,依然不是阿拉伯国家,它跟以色列的关系相对来说比阿拉伯国家好得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伊朗有自己的考量,在 50 年代初,中东地区石油国有化最起劲的实际上是伊朗,以至于英国找了美国联合策动政变,推翻了首相摩萨台,最后让美资有一个利益补偿,也进到伊朗去,分了英国在伊朗的石油蛋糕。
在这之后,伊朗对于英美的这种行径产生了民族情绪,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的石油市场是把伊朗晾在一边的。宁愿做海湾阿拉伯产油国的生意,非洲的产量上来之后,更愿意做利比亚的生意,把伊朗晾在一边。伊朗为了实现自己国家的发展,希望打破不受待遇的形象,所以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比较积极,同时也有私心,就是能卖油。这个时候,基辛格当然愿意用伊朗的石油来置换掉一批参与禁运的阿拉伯产油国的油。
而西蒙更愿意寻找全球贸易上的平衡,这是他的身份决定的,他是从能源部长去做财政部长,在美国政府的官员序列里是内阁阁员,他的想法带有很强的经济战略思维,不完全是基辛格的地缘政治思维。他的考量是,美国在 70 年代初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大一块是贸易赤字问题。要治理美元危机,解决美国的双赤字问题,美国当时的考量主要是通过双边贸易弥补差额,所以能不能让沙特更好地利用石油美元回流到美国去购买美国的商品和服务,美国要搞的项目就更大规模地搞,沙特想搞的工程也放大规模,而且优先要购买美国承包商提供的服务,购买美国的这些设备、供应商、原材料、产品,这就是当时西蒙的思路。金融在 1973、1974 年的语境中还不是那么强。
从基辛格的角度说,他要考虑美国跟沙特的防务关系,他一定觉得,在中东地区伊朗更重要,甚至埃及都比沙特更重要,因为埃及有“武德”,1967 年打的不好, 1973 年也是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签了停战协议。埃及开始有苗头通过以战促和,不仅跟以色列和,也要跟美国拉近关系,是能够改变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所以埃及和伊朗更重要。当时美国开始在中东地区建立多个支柱,基辛格很大程度上是超越经济的,美元问题是相对比较次要的东西,但对于西蒙是相对比较重要的问题。
1974—1986:全球油价风雨十二年
周小康
时事的变迁是多重因素决定的,80 年代形势又为之一变。70 年代两次石油危机,OPEC采取石油国有化政策,石油提价,大的环境是因为全球边际供应不足,特别是美国调剂能力下降,但全球需求还在高位,构成了油价上涨的氛围。到了 80 年代中期,开始是 1979 年到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出现,很快变成了石油相对过剩。因为美国的加息、油价过高,把大家拖成了衰退,所以石油消费从高位上开始出现下滑,一开始沙特坚决要顶住油价,觉得能顶住,到后来发现兄弟们都在增产,而我一个人在里面减产,我的石油收入下降了。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时候,你(中东国家)可以买(美元资产),而且可以有选择的去买最有意义的资产。到了 80 年代中期就发现财政亏空了,财政赤字,到了 85、86 年价格战就开始出现,沙特对美债和美国其他资产的购买量下降了。在这个叙事中会发现,石油美元还是靠石油,沙特的石油收入在产油国中的占比是非常高的,自此之后开始知道不能完全靠石油,要扩大非石油收入,扩大中下游的收入,比如说炼油、化工。靠高波动性的石油,收入是不稳定的,一旦油价跌了就不能买买买,其实是看钱吃饭的,所以‘石油美元体系’回流的运作不像大家想的那么顺畅。
一旦没钱了,一开始是不能买,美国不让你买,后来能买了是因为资产确实好,但要不了几年发现买不动了,所以在这十年当中,从 74 年到 86 年不过就是 12 年时间,当中的变化是非常微妙的,基本上两三年之后形势就要大变。不会有什么维持 50 年不变的体系,大家按照既定模式“无轨电车”一路开下去,不是的。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周小康 能源化工专家
沙特 / 伊朗 / 埃及 / 科威特 / 中东 / 摩萨德 / 巴列维王朝 / 石油美元 / 石油英镑 / 布雷顿森林体系 / 罗斯福 / 尼克松 / 福特 / 基辛格 / 威廉-西蒙 / 法赫德亲王 / 爱德华-希思 / 爱德华-卢特瓦克 / 两伊战争 / 第二次中东战争 / 石油危机
《Oil Money》《基辛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