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们认为病理性管型的出现意味着患者肾功能已经受损,会伴随尿常规蛋白阳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是否会出现找到病理性管型而尿常规蛋白阴性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先来看一个案例
51岁女性患者,2018年在我院被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接受治疗,近期于门诊随访,进行了尿常规检查。
尿干化学报告显示,患者尿液白细胞酯酶++;尿有形成分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上皮细胞计数升高、小圆上皮细胞计数以及病理性管型等指标均呈阳性,而尿蛋白阴性(见表1)。
表1 尿干化学报告及尿有形成分报告
我们医院尿常规标准操作规程(SOP)规定每个标本须用磺基水杨酸法复检蛋白,磺基水杨酸法的蛋白结果也为阴性。尿液离心镜检,可在低倍镜下观察到0-1个透明管型和1-3个颗粒管型(见图1),高倍镜下每视野可见18-20个白细胞;可见1-2个肾小管上皮细胞(见图2),在光镜下该细胞呈椭圆形,体积约为白细胞2倍,核大而显著,核膜厚而清晰。肾小管上皮细胞来源于近曲小管至髓袢、远曲小管、集合管、肾乳头的管腔,当病变累及肾小管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从基底膜脱落,此时镜检尿沉渣会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多,提示肾小管急性炎症或坏死。
图1 尿沉渣低倍镜检查结果
图2 尿沉渣高倍镜检查结果
患者的尿常规及沉渣镜检报告提示可能存在肾小管损伤,可见数量不少的管型,但为什么尿蛋白仍为“阴性”呢?接下来我们来分4个问题逐一探讨:
问题一:干化学试带法和磺基水杨酸复检的蛋白结果是否可信?
问题二:试带法蛋白为“阴性”时,管型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三:这些管型有没有病理意义?
问题四:这种情况临床多见吗?
要点总结
结语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尿常规蛋白阴性就不会出现管型,而实际形成管型的基质是T-H蛋白和少量的白蛋白,因T-H蛋白目前较难检测,所以当尿常规蛋白阴性时可以形成管型。对于体液检验岗位工作人员,人工显微镜镜检和尿沉渣智能阅片是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金标准。当仪器提示异常时应进行镜检和复检以便发现有意义的有形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