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系列|十二指肠完全性梗阻致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症一例

学术   2024-06-19 19:00   上海  

案例回顾 

患者男性,66岁。2023年2月确诊胰腺恶性肿瘤伴肝脏、腹腔、盆腔多处转移,CT检查提示胰体尾部恶性肿瘤累及十二指肠水平部,伴近端肠管扩张。近来纳差伴消瘦,偶有腹痛。患者于8月11日就诊我院内镜中心,曾于8月5日呕吐褐色胃内容物1天,症状逐渐加重,考虑为十二指肠狭窄可能,收治入院拟行内镜下治疗解除梗阻。


患者的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INR高达8.64,较9天前的结果显著升高(表1),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较大出血风险。我们立即与临床联系,却得知患者并无瘀血、瘀斑或其它出血倾向,也未使用抗凝药物,与凝血结果不符。此外,临床反馈该患者近期已无法进食且呕吐褐色胃内容物6次。


表1 患者凝血功能结果


面对该情况,我们首先要求临床重新采血复查凝血功能,结果保持一致。同时查询其他检查结果,发现患者轻度贫血、血小板计数正常、肝功能异常提示存在梗阻性黄疸(表2)、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表2 患者肝功能结果


另外,患者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显著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维生素K缺乏。我们推断可能因十二指肠梗阻导致胆汁无法排入下消化道,随呕吐物从口排出,影响了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


表3 患者异常凝血酶原结果


考虑到维生素K在凝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或许这才是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元凶?

接着,我们进一步检测了患者的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结果显示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活性均明显降低(表4)。


表4患者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结果


医生综合患者情况,考虑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AVKCFD)可能性大,给予患者维生素K1 40mg静脉滴注。次日复查凝血功能已有所改善(表 5)。


表5 患者补充维生素K1 24小时后

凝血功能与历史结果比对


内镜手术时发现患者十二指肠水平部肠腔充血血肿、明显狭窄,内镜无法通过,考虑管腔完全梗阻。由于胆管开口位于十二指肠降部,而水平部完全梗阻将导致胆汁无法排入下消化道,符合我们先前的推断。患者被诊断为十二指肠完全梗阻导致的AVKCFD。经补充维生素K1治疗后,患者凝血功能获得改善。


知识拓展

维生素K因其在凝血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维生素K有两种天然存在形式(维生素K1和K2)。人体获得维生素K的两大途径分别是食物获取(维生素K1)和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2)[1,2]


若体内存在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前体中的谷氨酸则无法进行羧化,形成无凝血功能的异常蛋白质,被称为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PIVKA)。PIVKA-Ⅱ是由凝血酶原产生的脱-γ-羧基凝血酶原,又称为异常凝血酶原,升高常见于恶性肿瘤或维生素K缺乏患者[3]。该患者PIVKA-II升高不仅与原发疾病有关,也与缺乏维生素K密切相关。最终,本案例以PIVKA-II结果增高为线索,结合相关凝血指标,快速找出导致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


补充维生素K是治疗AVKCFD的有效手段。在日常工作中,快速发现维生素K缺乏的线索,有利于患者及时获得针对性治疗。实验室检查就具有重要提示作用,AVKCFD患者检查结果往往具有以下特征[2]



●  PT和APTT明显延长,INR≥4.0或PT大于参考上限4倍;
●  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活性出现减低,以VII因子的降低最为明显;
●  外周血中检测出长效抗凝物质(如鼠药、华法林等);
●  大剂量维生素K治疗后,凝血时间恢复正常或大幅缩短;
●  纤维蛋白原结果正常;
●  血小板计数正常;
●  PIVKA-II明显升高。目前,关于PIVKA-II诊断维生素K缺乏阈值的研究尚不足,未被写入指南。但该指标检测不受血浆制品输注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其诊断AVKCFD的敏感性要优于其它凝血指标[3]


AVKCFD常见的维生素K缺乏病因如下[4]


●  摄入不足。长期不能进食或少食者会导致维生素K缺乏;
●  合成不足。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导致维生素K内源性合成减少;
●  吸收不良。肝功能受损(重症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以及晚期肝癌等)、胆道阻塞、肠道病变以及慢性腹泻患者都会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长期低脂饮食也会导致维生素K吸收减少;
●  利用障碍。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鼠药中毒等,会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利用而导致缺乏。




总结




本案例患者因十二指肠完全梗阻,在维生素K摄入减少和吸收不良的双重作用下,发生了AVKCFD。但也有部分AVKCFD患者病因不明,同时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若未能及时获得针对性治疗,可能会发生大出血的情况。


因此,检验人员在审核凝血功能报告时,要具备综合分析患者多项检查结果的意识和能力,并主动与临床沟通了解情况,及时为疾病诊疗提供正确的方向,最终使患者获得较好预后



参考文献

[1] 殷杰,王兆钺.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临床意义. 临床内科杂志, 2020, 37(1): 1-4.

[2] 郑昌成,吴竞生,丁凯阳,等.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0 (5): 2.

[3] 王静,吴天勤,任传路,等. 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诱导的蛋白-Ⅱ在非婴儿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中的诊断意义. 中华内科杂志, 2014, 53(2): 104-107. 

[4] 杨文舒,李永萍.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诊治进展[J]. 临床医学进展, 2022, 12(5): 3755-376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关注临床检验新技术新项目,传播专家观点、业界动态,讨论学科建设、专业发展;项目临床意义深入介绍,分享案例分析、结果解释,沟通临床医护、服务患者。搭建集知识更新、同行交流及科普大众、临床服务于一体的检验医学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