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系列 | 7年进行性红细胞增多为哪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例报道

学术   2024-11-29 18:02   上海  

关键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骨髓增生性肿瘤;基因突变

案例经过


患者女性,74岁,因“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高尿酸血症”于我院就诊。实验室血常规结果见表1,工作人员镜检发现红细胞密度增加,备注建议患者血液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


患者于2024年3月7日血液科就诊,主诉:发现进行性红细胞增多7年。患者2017年行胆结石手术时发现红细胞增多,未引起重视。现诊断: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建议行骨髓穿刺活检及MPN相关基因、BCR/ABL、CALR基因检查。


表1  患者两次血常规结果表


2024年3月15日入院进行骨髓穿刺活检,并复查血常规(结果见表1),仪器提示:红细胞增多。


外周血涂片检查示:分类中性分叶核比例偏高,成熟红细胞密度增多(见图1)

图1 血涂片(瑞氏染色×1000倍)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示:

1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G/E=2.23/1。

2

粒系增生活跃,形态、比例无特殊。

3

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为主,形态尚可。成熟红细胞密度增加。

4

全片找到巨核细胞246只,以成熟颗粒巨为主,能见产板巨,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片中血小板散在、小簇可见。(见图2、3)


图2 骨髓涂片(瑞氏染色×400倍)


图3 骨髓涂片(瑞氏染色×1000倍)


细胞染色结果示:

碱性磷酸酶染色:

NAP积分:390分 (+++)10%,(++++)90%。

铁染色:

外铁:(+);内铁:(+)17%,(-)83%。

骨髓活检诊断:

镜下骨髓造血组织约占骨髓容积的70%,造血组织三系细胞均可见到,巨核细胞多见,细胞大小不等,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3%,散在分布,有核红细胞增生,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40%,片状分布,粒系细胞减少,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40%,细胞形态及分布未见异常。

特殊染色:

网染(MF-0),铁染色(-),刚果红(-),PAS(+)。


基因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 患者基因检查结果

根据WHO(201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见表3)该患者满足3项主要标准,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表3  WHO(201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




治疗方案:服用羟基脲0.5/片,同时建议放血治疗。



知识拓展


1. 病理生理学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 PV)简称真红,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以形态学正常的红细胞、还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增加为特点。该病可进展为骨髓纤维化甚至急性白血病,进而危及生命。


2. 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是由于家族遗传或者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的异常增殖,有研究显示95%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以检测到JAK V617F突变。该病发展前期,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可持续数年,后期可表现为红细胞增生减低,出现多系异常,可进展为骨髓纤维化甚至急性白血病,进而危及生命。


3. 鉴别诊断




案例总结

临床工作中,由于患者就诊科室并非血液科,且血常规检测时常常无推片报警,因此PV经常容易被忽略。该患者于七年前外科手术时,临床注意到红细胞有异常增多,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升高,但未引起重视,直到随访后才入院完善检查,最终确诊为PV。本例患者为老年,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及高尿酸血症,这些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常见的并发症,要引起重视,以避免引发血栓栓塞及病情向骨髓纤维化和急性白血病转化。因此,临床上对血常规中出现两系或三系增高的情况,除了考虑应激、炎症等因素外,还要警惕血液病的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 [J] .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2, 43(7) : 537-541.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22.07.002.

[2]McMullinMF, HarrisonCN, AliS, et al. A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olycythaemia vera. A British Society for Haematology Guideline[J]. Br J Haematol, 2019, 184(2): 176-191. DOI: 10.1111/bjh.15648.

[3]CrossNCP, GodfreyAL, CargoC, et al. The use of genetic tests to diagnose and manage patients with myeloproliferative and myeloproliferative/myelodysplastic neoplasms, and related disorders[J]. Br J Haematol, 2021, 195(3): 338-351. DOI: 10.1111/bjh.17766.

[4]MarchettiM, VannucchiAM, GriesshammerM, et al. 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polycythaemia vera with cytoreductive drug therapy: European LeukemiaNet 2021 recommendations[J]. Lancet Haematol, 2022, 9(4): e301-e311. DOI: 10.1016/S2352-3026(22)00046-1.

[5]GerdsA, GotlibJ, AliH, et al.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NCCN Guidelines®)Version 1.2022: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2022.

[6]BarbuiT, ThieleJ, GisslingerH, et al. The 2016 WHO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document summary and in-depth discussion[J]. Blood Cancer J, 2018, 8(2): 15. DOI: 10.1038/s41408-018-0054-y.

[7]MarchioliR, FinazziG, SpecchiaG, et 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intensity of treatment in polycythemia vera[J]. N Engl J Med, 2013, 368(1): 22-33. DOI: 10.1056/NEJMoa1208500.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关注临床检验新技术新项目,传播专家观点、业界动态,讨论学科建设、专业发展;项目临床意义深入介绍,分享案例分析、结果解释,沟通临床医护、服务患者。搭建集知识更新、同行交流及科普大众、临床服务于一体的检验医学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