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23日,第九届中山检验液相色谱-质谱技术临床应用培训班成功落下帷幕。本次培训班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美国临床质谱学会(MSACL)、北美华人临床化学协会(NACCCA)、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委会及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检验医学专委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委会质谱学组协办。本次培训班聚焦液相色谱-质谱基础知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法开发和验证、故障排除、临床应用等专题,邀请国内外资深临床和检验专家进行学术分享,推动质谱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解决临床疾病诊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技术人才培训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开幕致辞
郭玮教授致辞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郭玮教授致开幕辞,郭教授对各位远道而来的检验同道表示欢迎,回顾了国内临床质谱的发展历程,并希望各位学员在会议期间能互相交流学习,分享经验,收获满满。
赠书环节
培训班向每位参会学员赠予《临床质谱原理与应用-小分子、多肽和病原体检测》书籍。本书精选自国际临床检验领域经典教材《Tietz Textbook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Diagnostics,6th Edition》,由主编哈佛大学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Nader Rifai教授特邀中山检验团队编译成中文版质谱分册,于2020年出版。
主题报告
潘柏申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质谱分析技术临床应用概况》
潘柏申教授从质谱在医学检验中的发展历程、市场规模、质谱仪类型、应用概况、教育培训、未来发展进行了总体概述。潘教授指出LC-MS/MS已成为小分子化合物检测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已有较多的有证进口和国产质谱仪。强调希望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学术交流以及与相关部门协调政策管理等措施,推动质谱技术更快、更规范、更科学的发展。
郭玮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临床质谱检测结果一致性工作》
郭玮教授首先强调临床质谱项目的开展应以满足临床需求作为第一原则,介绍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临床应用的部分挑战,如何用好质谱,如何规范开展检验工作,不同医疗机构检测结果一致性至关重要。中山医院检验科“临床检验质谱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之一是“临床质谱实验室一致性计划”。中山医院检验科从2020年开展质谱检测结果一致性工作,目前参加单位有73家,质谱项目42项。经过4年时间,一致性工作卓有成效,儿茶酚胺、脂溶性维生素等项目的CV降低到10~15%。
张岩教授
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ACC)质谱创始主席
NACCCA 2015年主席
主题报告:《质谱检验的未来发展方向:自动化和蛋白测试》
张岩教授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质谱检验的未来发展方向。一是自动化,张教授提出两种自动化模型,Standalone LC-MS/MS和LC-MS/MS line。自动化质谱在测试阶段显现了良好的性能,未来自动化发展会越来越好。二是蛋白质组学在临床的发展,蛋白生物标志物发现与应用之间有很大缺口,从研发到临床思维方式不同,监管体系不同,并由此引申到FDA批准途径与LDT 途径。
Michael Chen教授
美国临床质谱学会(MSACL)亚洲外展委员会联席主席
主题报告:《北美临床质谱的发展历史与展望》
Michael Chen教授首先介绍了临床质谱的发展历史和临床质谱分析平台。随后分享了在北美质谱的临床应用,包括新生儿筛查、治疗药物监测、毒理学检测、内分泌测试、ApoE表型检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轻链、微生物样本检测等。最后表示全球的临床质谱都在向自动化及AI方向发展,要想普及临床质谱,全自动化的方案不可或缺。
袁超教授
美国Quest Diagnostics临床质谱实验室
NACCCA 2019年主席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基本知识》
袁超教授结合多年来在质谱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液相色谱的基本原理和仪器构造做了系统阐述。袁教授表示液相色谱主要是与质谱联用,用于检测激素、药物、维生素、毒理等。液相色谱技术通过被测物、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三角化学亲和关系来实现分离。袁教授还介绍了多通道色谱仪对于增加样本通量的重要作用。
秦梦姣工程师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基本理论》
秦梦姣工程师介绍了三重四级杆质谱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组成,包括常用液相色谱质谱系统的电喷雾离子源和大气压化学离子源的原理,同时讲解了如何选择不同的离子源。秦梦姣工程师重点解释了四级杆质量分析器的原理,并从离子化、离子传输、四级杆质量分析器、碰撞室、检测器各部件介绍了质谱的工作方式。
吴卫甲教授
凯莱谱首席科学官
NACCCA 2014年主席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质谱方法的开发和优化》
吴卫甲教授详细介绍了LDT和IVD试剂盒开发流程的不同,IVD试剂盒更关注将LC-MS方法转化为可销售的试剂盒,如标准品的准确性、内标品的选择、包材的稳定性、运输储存条件、保存期限等。吴教授还分享了方法开发的各个环节,如样本类型选择、前处理方法选择、色谱方法和质谱方法优化等。
刘洁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样本前处理方法》
刘洁欣老师从三方面对样本前处理进行了介绍,分别是样本前处理方法、样本前处理方法开发和样本前处理操作的常见问题。刘老师阐述了样本前处理的重要性,通过样本前处理能有效地去除干扰物质,降低基质效应,提高灵敏度,减少宕机时间。同时,刘老师还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享了样本前处理方法开发思路,以及在日常前处理操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朱玉胜教授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Hershey医学中心实验室
NACCCA 2012年主席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开发和验证的基本要求》
朱玉胜教授介绍了关于方法建立和性能验证的指南性文件C62-A,指出LC-MS/MS的方法研发是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需要从易到难逐个击破。朱教授详述了性能验证的方法及可接受标准,包括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线性、干扰、参考区间、携带污染、基质效应、回收率和稳定性等,以期通过完善的性能验证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韩连书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主题报告:《液质联用在婴儿遗传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韩连书教授首先强调了串联技术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的重要性,在今年上海市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病种由4种增加至15种,增加的费用全部由医保生育医疗费补贴覆盖。韩教授表示通过质谱进行新生儿筛查可以降低疾病的漏诊率,也能降低筛查的假阳性率。此外,韩教授还分享了新华医院在遗传代谢病诊断的最新进展,如干血斑检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法布雷病、羊水产前诊断等研究方向。
陆豪杰教授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主题报告:《蛋白质组学在科研中的应用新进展》
陆豪杰教授分享了蛋白质组学的最新进展,如“空间蛋白质组学揭示JAK抑制剂治疗TEN的全流程”、“大规模化学蛋白组学加速配体发现并预测配体在细胞中的行为”、“泛癌蛋白基因组学扩大治疗靶点的前景”等。陆教授还介绍了糖基化作为临床标志物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质谱分析起到的关键作用。
高虹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
主题报告:《质谱检测吡咯蛋白加合物的开发及其在药物性肝病中的应用》
高虹教授讲述了早年药物性肝损伤的排他性诊断方式。土三七常被误认为是无毒的三七而误服,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是土三七的主要毒性成分,会引起肝窦阻塞综合征,无创的生物学标志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检测能有效协助临床精准诊断。高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需要重视中草药导致的肝损伤,重视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和科普宣传,诊断标记物的发展是开展药物性肝损伤个体化诊疗策略的方向。
黄啸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睡眠障碍中的临床应用》
黄啸教授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睡眠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相关激素褪黑素、相关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GABA。黄教授表明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焦虑症发作的重要预测因子。黄教授利用质谱技术检测了上千例临床样本,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褪黑素、5-羟色胺、GABA在不同抑郁程度患者、不同睡眠状况患者存在显著差异。
丁晶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癫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丁晶教授对癫痫及抗发作药物、治疗药物监测助力抗癫痫发作药的个体化用药以及相关临床应用案例进行了分享。丁教授详细介绍了各种抗癫痫发作药物,并举例苯妥英钠,苯妥英钠是窄治疗性药物,药代动力学复杂,需严密监测浓度,进行个体化治疗。
赵琳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内分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赵琳教授介绍了肾上腺病变的分类、病种以及诊断流程。通过先天性肾上腺增生17α羟化酶缺乏、先天性肾上腺增生非经典型21羟化酶缺乏、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亚临床原醛4个复杂临床案例,展示了质谱方法对内分泌疾病诊断的重要价值。赵教授认为内分泌疾病诊断有如探案,质谱技术可以增加内分泌意外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李晓宇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在TDM中的优势和临床应用》
李晓宇教授主要介绍了质谱发展与技术特性,治疗药物监测、质谱与个体化给药以及色谱技术用于治疗药物监测质量要点。李教授表示全国有超过半数的治疗药物监测都使用质谱检测技术,强调个体化用药是大趋势,需要检验科、临床药师和临床科室三方合作,通过治疗药物监测指导合理用药,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王蓓丽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质谱检测实验室的场地、环境及人员要求》
王蓓丽教授强调了运转良好的质谱实验室离不开前期细致的考虑和设计,有别于传统临床生化实验室的分析仪器,质谱仪器对于场地、环境及人员都有着特殊要求。王教授从临床需求调研、仪器选择、建设规模测算、实验室设计、试剂耗材和小型设备准备、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并结合中山医院检验科的自身经验,详细地介绍了质谱实验室前期建设准备以及各功能区的具体划分和特殊要求。
李雪宁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
主题报告:《质谱技术在新药研发领域的应用》
李雪宁教授介绍了质谱技术对新药研发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包括了小分子药代动力学、中药研发、化学合成及制剂和生物药研发等。质谱技术贯穿了整个新药研发/生产的各个阶段,从化合物的筛选、临床前体内体外实验、PK/PD实验到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小核酸药物和基因药物是目前新药研发的热点方向。
曹正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多组学技术联合机器学习筛选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分型标志物》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的育龄期女性内分泌代谢疾病,雄激素检测是多囊卵巢综合征重要的诊疗指标。曹正教授指出临床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存在一定局限性,亟需个体化治本治疗。曹教授创新性的将中医理论与组学技术结合,利用质谱技术对痰湿型与非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分享了差异蛋白和差异代谢物。
秦嘉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库欣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
库欣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肾上腺皮质长期分泌过量皮质醇所产生的一组症候群,秦嘉倩老师介绍了库欣综合征的病因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库欣综合征的诊断包括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需要准确检测血液中皮质醇、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和ACTH。秦老师通过3个案例从检验的角度阐述了实验室检查在库欣综合征鉴别诊断中发挥的作用。
邵文琦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质谱在免疫抑制剂检测中的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预防排斥反应发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移植物的存活率。邵文琦教授指出免疫抑制剂的有效治疗浓度范围狭窄,合并用药时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因此需对该类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监测。邵教授讲课围绕免疫抑制剂的种类,方法学的变迁,详细阐述了免疫抑制剂治疗药物监测的应用场景和临床意义。
彭颖斐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质谱检测英夫利昔单抗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药物相比小分子药物的方法开发要复杂得多,整个开发过程充满曲折,遇到了很多挑战。彭颖斐老师在开发英夫利昔单抗质谱检测方法的过程中比较了不同前处理方法、不同酶用量、酶解时间、色谱柱、液相方法等。现在该检测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在克罗恩病的个体化用药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居漪教授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
主题报告:《临床质谱实验室管理和认可》
居漪教授介绍了2023版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重点分享了临床质谱相关的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设备校准和计量溯源性、试剂和耗材、检验前、中、后过程、数据控制和信息管理、管理体系文件、记录控制、改进等内容,特别提到对于质谱新上岗员工,在最初6个月内应进行2次能力评估。
高键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
主题报告:《维生素和氨基酸检测在临床诊疗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高键教授介绍了维生素和氨基酸检测的临床意义,具有疾病筛查、营养补充参考,治疗个体化的作用。指出隐性维生素缺乏可能是现代医学的盲点,不同患病人群维生素和氨基酸水平有差异。高教授提出维生素的检测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科研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杨鹤教授
纽约长老会医院检验中心实验室
NACCCA 2023年主席
主题报告:《ICP-MS在重金属和微量元素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杨鹤教授分享了ICP-MS的工作原理,相比于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技术的优势,方法开发的注意事项以及临床应用。杨教授着重讲解了毒性重金属,例如铅、汞、砷、镉、铊的临床案例和检测方法,讨论不同元素特有的干扰物质和解决方案,同时分享了儿童血铅检测中的注意事项和临床案例分析。
曹静教授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质谱及POCT检验科
NACCCA 2020年主席
主题报告:《质谱方法检测神经系统疾病标志物》
曹静教授概述了神经系统疾病、早期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病情监测的挑战以及脑脊液和血液标志物检测在疾病诊断的重要性。曹教授分别介绍了4种常见神经疾病: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创伤性脑损伤和多发性硬化症的标志物检测最新进展,指出脑脊液的Aβ42、Aβ42/Aβ40、磷酸化tau、总经纤维丝轻链作为测量标志物已经用于临床常规检测。
陈方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结果的常见问题分析》
陈方俊老师列举了在质谱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其中70-90%的问题来源于色谱部分,如峰形异常、柱压波动、保留时间漂移、未出峰等状况。陈老师从实际工作出发分享9个故障案例,有因操作问题导致溶剂效应,有因软件积分错误导致假性保留时间漂移,有因管路问题导致未出峰等。陈老师给出建议故障排除应分而治之、逐一排摸。
易欣教授
休斯顿卫理公会医院检验科
NACCCA 2022年主席
主题报告:《质谱检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易欣教授从质谱检测质控的重要性和涉及的方法、方法验证中的关键部分、日常结果审核以及如何建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流程四个方法进行了讲解。特别提到在今年美国FDA发表新规,将在4年内逐渐对LDT按照IVD模式增强监管。易教授表示需要建立清晰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简单易行的记录方式,有效的监测程序,自动化软件能够帮助提高质量控制效率。
钱昆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主题报告:《基于固相质谱系统的疾病代谢诊疗策略研究与转化》
钱昆教授介绍了固相质谱平台MALDI,其具有低消耗nL级别、高速度秒级分析、高精度ppm级别、高通量千个覆盖的特点,实现界面设计、系统搭建和机器学习三方面的突破,钱教授团队致力于方法构建、疾病诊断和疾病治疗监控和预后等方向的临床转化。
申华莉教授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主题报告:《泛靶向血液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质谱技术的一个关键优势是允许非假设驱动,使其成为血液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有利工具。申华莉教授介绍了用于泛靶向蛋白质组学策略的SPA-PRM方法,可用于筛选疾病标志物,将生物标志物发现和验证阶段化二为一。申教授利用泛靶向蛋白质组学策略来定量癌症相关蛋白,构建多癌检测模型,提高多癌检测定位准确性。
培训班总结
潘柏申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最后,潘柏申教授总结希望各位学员能够收获满满,共同促进质谱临床应用,携手推进医学检验向前发展。
实验室参观
实验班现场
中山检验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应用培训班已经连续举办9届。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百余名学员参加,培训班为广大学员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推动了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的规范化发展,期待我们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