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新项目 | 复旦中山检验质谱平台新项目——胆汁酸谱助力肝胆疾病诊疗

学术   2024-06-13 19:17   上海  

胆汁酸是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是胆汁的主要成分。胆汁酸由胆固醇代谢产生,在肝脏合成初级胆汁酸,其主要成分有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初级胆汁酸在肠道经肠道微生物分解为次级胆汁酸,其主要成分有脱氧胆酸、少量的石胆酸和微量的熊脱氧胆酸(图1),后由小肠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血回肝,再由肝细胞摄取,少量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肝肠循环。胆汁酸按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游离型胆汁酸,包括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熊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另一类是结合性胆汁酸,为游离型胆汁酸与甘氨酸或者牛磺酸的结合物。



图1 胆汁酸的代谢(来源于参考文献[3]


胆汁酸是敏感的肝细胞损伤诊断指标,也是肠道、胆道病变的评估指标。常规的检测方法只能检测总胆汁酸的浓度,而无法准确定量各亚型胆汁酸的浓度,这可能会遗漏许多信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开发了同时定量15种不同亚型胆汁酸的检测方法(图2),为临床提供更详细的检验结果,对肝胆疾病的精准诊疗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5种胆汁酸包括:胆酸(CA)、脱氧胆酸(DCA)、鹅脱氧胆酸(CDCA)、熊脱氧胆酸(UDCA)、石胆酸(LCA)、甘氨胆酸(GCA)、甘氨脱氧胆酸(GD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甘氨熊脱氧胆酸(GUDCA)、甘氨石胆酸(GLCA)、牛磺胆酸(TCA)、牛磺脱氧胆酸(TDCA)、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牛磺石胆酸(TLCA)。


图2 胆汁酸检测的色谱图

(点击放大查看)


胆汁酸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为特征,主要危害胎儿,使围生期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中提到,血清总胆汁酸水平(TBA)是诊断ICP的最敏感的生化指标,一般认为胆汁酸总浓度超过10 μmol/L为异常,美国提出正常妊娠和非妊娠患者的胆汁酸参考范围为0~14 μmol/L。然而,单独的TBA水平不够敏感和特异,结合胆酸(CA)、鹅去氧胆酸(CDCA)的浓度和CA/CDCA比率观察更有价值。


胆汁酸类药物的疗效监测

按极性胆汁酸可分为亲水性胆汁酸和疏水性胆汁酸,亲水性胆汁酸包括熊脱氧胆酸(UDCA),能促进内源性胆汁酸的代谢,减轻疏水性胆汁酸的毒性,起到保护肝细胞膜和利胆的作用;疏水性胆汁酸包括石胆酸 (LCA)、脱氧胆酸 (DCA)、鹅脱氧胆酸 (CDCA)、胆酸(CA),具有细胞毒性,能溶解破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使细胞凋亡或死亡,加重肝损伤。UDCA是一种用于治疗胆囊结石、胆汁淤积性肝病以及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药物。用药后,通过监测亲水性胆汁酸和疏水性胆汁酸的变化,以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


肝胆疾病的辅助诊断

空腹血清胆汁酸对肝胆疾病诊断较敏感,但特异性较差,不同肝胆疾病血清胆汁酸都升高,无论急慢性亲脂性化合物中毒,还是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非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还是肝外胆道梗阻。升高的血清胆汁酸对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较小。不同肝胆疾病中血清胆汁酸谱变化不同,血清胆汁酸谱的检测,将会提高胆汁酸在肝胆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中山临床质谱平台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遵循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国内最早将LC-MS/MS技术平台应用于临床,在类固醇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治疗药物监测等检测项目的研发与临床转化上,取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


202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临床检验质谱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立项。目前,中山临床质谱平台已开展临床质谱检测项目152项,年检测量达30余万次。

平台团队主笔撰写了国内首个《液相色谱-质谱临床应用建议》,牵头“上海临床质谱实验室一致性计划(MSHP)”,成功举办8届国家级临床质谱培训班,培训千余名质谱技术人员。平台同美国临床质谱学会(MSACL)、北美华人临床化学协会(NACCCA)和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ACC)保持深度合作,郭玮教授于2017年荣获AACC表彰,感谢她对AACC亚太工作组的杰出贡献,2019年郭玮教授受MSACL邀请在亚洲专场作专题报告。


长期以来,中山检验质谱平台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中国临床质谱行业发展添砖加瓦,倾力打造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兼具公益性、开放性、综合性的临床检验质谱技术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 30(2):10.DOI:10.3760/cma.j.cn501113-20220119-00033.

[2]尹凯歌,冯志杰.胆汁酸的代谢、生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35):7.DOI:CNKI:SUN:XXHB.0.2012-35-035.

[3]Jia W, Xie G, Jia W. Bile acid-microbiota crosstalk in gastro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carcinogenesis.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15(2):111-128. DOI:10.1038/nrgastro.2017.119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关注临床检验新技术新项目,传播专家观点、业界动态,讨论学科建设、专业发展;项目临床意义深入介绍,分享案例分析、结果解释,沟通临床医护、服务患者。搭建集知识更新、同行交流及科普大众、临床服务于一体的检验医学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