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

文摘   2025-01-04 20:03   河南  

目录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



01


病原学

流感病毒(IFV)属正黏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分为甲(IFA)、乙(IFB)、丙(IFC)、丁(IFD)四型。不耐热和酸,对酒精、石碳酸、漂白粉、紫外线敏感。

IFV基因
IFAIFB的RNA分为8个基因节段,即聚合酶碱性蛋白2(PB2)、聚合酶碱性蛋白1(PB1)、聚合酶酸性蛋白(PA)、血凝素(HA)、核蛋白(NP)、神经氨酸酶(NA)、基质蛋白(M)、非结构蛋白(NS)基因。IFC的RNA分为7个基因节段,缺少编码NA的节段。

PB2、PB1和PA共同组成RNA聚合酶。M基因编码基质蛋白(M1)和离子通道蛋白(M2)。HA与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并介导病毒包膜和细胞膜融合,促进病毒进入细胞。NA分解细胞表面的唾液酸残基,促进病毒经细胞膜释放,阻止病毒释放后聚集。NS基因编码参与免疫逃逸的NS1蛋白、介导RNP核运输的核输出蛋白(NEP,即NS2)。

近年发现某些IFV可以编码几种非结构蛋白,如PB1-F2、PA-X和PB1-N40等。

IFV结构
IFV由包膜、基质蛋白、核心组成。

核心包含RNA、RNA聚合酶、NP。NP包裹RNA与RNA聚合酶共同构成病毒核心,即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NPs)。

基质蛋白构成病毒骨架,与包膜紧密结合,保护病毒核心和维系病毒空间结构。

包膜中有两种重要的糖蛋白:HA和NA,具有表面抗原特性,诱导宿主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

IFV分型
IFA自然宿主广泛,包括人类、哺乳动物、禽类。根据HA和NA的蛋白结构和基因特性,分为18个HA亚型(H1-18)和11个NA亚型(N1-11),大多数亚型在野禽中传播,目前引起人季节性流感的流行株为2009年新型甲型H1N1、甲型H3N2。

IFB只感染人类和海豹,根据HA1基因序列和抗原性特性,分为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

IFC主要感染人类和猪,IFA、IFB稳定,大多为散在的轻症上呼吸道感染。

IFD主要感染猪和牛,尚未发现感染人。

IFV变异
抗原漂移
IFV的RNA聚合酶没有纠错功能 ,在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中容易积累突变。抗原漂移是IFV在复制过程中HA基因和NA基因发生点突变后累积产生的结果。

IFA、IFB均可出现,引起季节性流感。

原转变
不同IFV同时感染相同宿主时,8个节段的RNA可发生重组,产生新亚型。通常由人IFV和动物IFV重配后产生,或动物IFV发生重大变异,跨越种属屏障直接感染人类。2009年新型甲型H1N1来源于禽、猪和人的重配株。

仅发生在IFA。若新亚型具备人传人的能力,可致流感大流行。


02

流行病学

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温带和寒温带地区都在冬春季节流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任何季节都可流行,以雨季为多。中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在冬春季节,南方地区全年流行,高峰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

IFA变异最频繁,每年都有大小不等的流行,每2-3年会出现暴发流行。多次引起世界大流行。

IFB约每2-4年发生一次暴发流行或小流行。不会引起世界大流行。

IFC多为散发病例,一般不引起流行。

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一般出现症状前24-48小时即可排出病毒,成人和较大儿童一般持续3-8天,平均5天。婴幼儿、重症、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排毒可长达2-3周,甚至更久。

病毒感染后约48h达到复制高峰,后缓慢下降,大多感染6-8d后几乎没有病毒排出。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学龄期儿童感染率最高。

2011年一项关于流感罹患率(症状感染和无症状感染)的综述显示,18岁以下儿童为22.5%,成人为10.7%。

一项中国北方地区2018-2019年流感流行季的研究显示,儿童流感感染率为31%、甲型H3N2感染率为17%,成年人分别为21%和10%。


03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7d,多为1-4d,平均2d。

临床症状
年长儿与成人相似,多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畏寒、寒战、头痛、背痛、四肢酸痛、疲乏等,不久出现咽痛(吞咽时可加重)、咳嗽(多为干咳)、流涕(多为清水样涕或黏涕)、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腹胀等。婴幼儿症状不典型,可仅表现为发热、烦躁、喂养困难等。新生儿可表现为拒奶、呼吸暂停等。

儿童甲型和乙型流感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丙流多表现为轻症上呼吸道感染。

无并发症的流感患儿,发热一般持续3-4天,热退后全身中毒症状减轻,但干咳及体力衰弱可持续1-2周。

并发症
呼吸系统并发症
喉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婴幼儿更常见。

肺炎,多为48h内持续高热或起病2-3d后体温逐渐升高。可为IFV所致,或继发细菌感染,多为肺炎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

神经系统并发症
热性惊厥较常见,主要见于婴幼儿。

可引起脑炎/脑病、脑脊髓炎、横断性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流感相关性脑病等。常发生在病程的1-2d内。

其他脏器损害
中耳炎、肌炎、心肌炎、心包炎、血红蛋白尿、横纹肌溶解综合征、MODS、DIC等。


04

辅助检查

血常规、CRP
外周血WBC正常或减少。CRP一般正常。

病原学
病毒核酸检测
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痰液、肺泡灌洗液等。特异度和灵敏度高。

RT-PCR法
2-8h出结果。能区分病毒型别和亚型/系。病毒基因变异可导致假阴性。

快速核酸检测法
30min-1h出结果。存在试剂专机专用的问题,通量较低。

基因测序
24-72h出结果。用于基因变异分析和新亚型毒株鉴定。

病毒抗原检测
呼吸道标本。考虑IFV感染时,抗原检测阴性,需核酸检测确认。

免疫荧光法
2-4h内出结果。特异度较高,灵敏度取决于检测人员技术和标本质量(是否有足够的呼吸道上皮细胞)。

免疫层析法
15-30min出结果。灵敏度较低,通量也较低。

病毒分离培养
特异度和敏感度高。实验室检测“金标准”,3-14天出结果。生物安全条件要求高,且费时费力,不适用于临床。

血清病毒抗体检测
IgG抗体水平在恢复期比急性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用于回顾性诊断、监测、研究。


05

诊断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

流感样病例
流感流行季节,病程10d内出现以下表现:
  • 发热,体温≥38 ℃;

  • 伴咳嗽和/或咽痛。


临床诊断病例
流感样病例+流行病学史(发病前7d内密切接触疑似或确诊流感患者)+排他。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1项或以上IFV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核酸、抗原、培养、血清抗体检测)。

重症病例
流感病例出现以下1项及以上情况者:
  • 呼吸频率增快和/或呼吸困难;
  • 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 持续高热3d以上,伴有剧烈咳嗽、咯痰;
  • 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 少尿或急性肾衰;
  • 不吸氧条件下SpO2低于92%;
  • 合并肺炎;
  •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 需住院治疗的其他临床情况。

呼吸频率增快(平静时观察1min) 
新生儿~2月龄,≥60次/min;
2月龄~1岁,≥50次/min;
1~5岁,≥40次/min;
5岁以上儿童,≥30次/min。

少尿
儿童尿量<0.8ml/kg·h;
婴幼儿<200ml/24h;
学龄前儿童<300ml/24h;
学龄期儿童<400ml/24h;
14岁以上儿童<17ml/h。

危重病例
流感病例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呼吸衰竭;流感相关性脑病;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06

治疗

大部分为自限性。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防止诱发瑞氏综合征。

发病48h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目前获批临床使用的抗IFV药物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s)、RNA聚合酶抑制剂、血凝素抑制剂、M2离子通道阻滞剂。儿童常用的为NAIs(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RNA聚合酶抑制剂(如玛巴洛沙韦,建议尽早开始单一药物抗病毒治疗

一、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s)
奥司他韦
口服。疗程5d,重症可延长至10d。

早产儿
校正胎龄<38w,1mg/kg·次,bid    
校正胎龄38-40w,1.5mg/kg·次,bid    
校正胎龄>40w,3mg/kg·次,bid    

足月儿0-8月龄
3mg/kg·次,最大量30mg/次,bid    

9-11月龄
3.5mg/kg·次,最大量30mg/次,bid

≥1岁
≤15kg,30mg/次,bid
16-23kg,45mg/次,bid
24-40kg,60mg/次,bid
>40kg,75mg/次,bid

帕拉米韦
静脉滴注。疗程1-5d,必要时可延长。

儿童
≤30d,6mg/kg·d,qd
31-90d,8mg/kg·d,qd
≥91d,10mg/kg·d,最大量300mg/d,qd

成人
300-600mg/d,qd

二、RNA聚合酶抑制剂
玛巴洛沙韦
单次口服。玛巴洛沙韦为巴洛沙韦前体药物,在体内代谢为巴洛沙韦。

1-4岁
2mg/kg,最大量40mg

≥5岁儿童和成人
20-80kg,40mg
≥80kg,80mg

三、血凝素抑制剂
阿比多尔
尚未批准用于儿童
成人,200mg/次,tid,po,疗程5d

四、M2离子通道阻滞剂
金刚烷胺、金刚乙胺
仅对IFA有效,目前IFA流行株都耐药,已停用。


07

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勤洗手、戴口罩)、疫苗接种、药物预防

疫苗接种
目前流感疫苗有流感灭活疫苗、流感减毒活疫苗、重组疫苗。

三价为甲型H3N2、甲型H1N1、乙型Y系或V系,四价为甲型H3N2、甲型H1N1、乙型Y系和V系。

流感灭活疫苗(IIV)
6月龄-8岁儿童,既往未接种过流感疫苗,首次接种时,建议接种2剂次,间隔≥4周。既往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则接种1剂次。

≥9岁儿童,无论既往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需接种1剂次。

IIV接种采用肌内注射。

流感减毒活疫苗(LAIV)
3-17岁儿童,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

LAIV接种采用鼻内喷雾法。

药物预防
≥3月龄的儿童和成人,结合以下情况:
  • 流感流行季节;

  • 密切接触流感患者;

  • 未接种流感疫苗;

  • 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等。



参考文献
王天有,申昆玲,沈颖,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932-943.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等.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医生版)[J].2024,39(12):881-895.

果壳杏林学堂
宝爸宝妈的随身科普,住院医师的入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