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用止咳药物--分类、作用机制
文摘
2024-12-19 21:30
河南
气道黏液高分泌和黏液纤毛系统清除功能障碍是呼吸道疾病重要的病生机制。分为痰液稀释剂和黏液溶解剂,前者包括恶心性祛痰剂、刺激性祛痰剂,后者包括黏液溶解剂、黏液调节剂。分为黏液溶解剂、黏液动力促进剂、黏液调节剂、痰液清除剂。抗炎抗氧化,其巯基基团可水解黏蛋白分子间的二硫键,使其断裂,黏痰液化、黏度下降。破坏黏液的电荷屏障,中和黏液带电离子,分解多离子寡糖黏蛋白。促进气道黏膜纤毛摆动,减少黏液与气道上皮黏附,改善黏液清除动力学。增加气流和纤毛摆动促进黏液清除,同时增加氯离子、水及黏蛋白分泌,促进黏液量增加。促进呼吸道表面活性剂生成,增加浆液腺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降低痰液表面张力及与气道上皮黏附,促进纤毛摆动。促进抗炎抗氧化作用。可重建MC系统的清除功能,稀化黏液,增强纤毛运动。限于14元环(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15元环(阿奇霉素)。有抑制炎症反应、减少黏液分泌、增加纤毛运动等作用。抗气道炎症和促进黏液动力的作用需数周时间起效。常用于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哮喘等,一般采用小剂量长疗程方案。降低黏膜杯状细胞和黏液细胞过度分泌,减少气道分泌物的产生。减轻气道炎症,调节导致黏液高分泌的基础疾病。减轻气道炎性渗出、黏液分泌改善肺功能。舒张支气管。减少杯状细胞和黏膜下层黏液细胞过度分泌,降低气道黏液分泌速度和痰量。使支气管腺体低黏度的唾液黏蛋白分泌增加,高黏度的盐藻黏蛋白分泌减少,痰液变稀,黏滞性降低。增加黏蛋白分泌和(或)黏液水合作用,使黏液量增多,痰液易被咳出。刺激患者咳嗽,促进痰液排出。通过提高痰液盐度,降低痰液中性粒细胞破碎产生的DNA与黏蛋白的解离,促进蛋白水解酶对黏蛋白的消化,降低痰液黏弹性和可纺性。并重建痰液表面液体层,刺激咳嗽,促进痰液排出。BE、PCD、CF等可雾化7%高渗盐水,不耐受可选择3%高渗盐水。严重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使用3%高渗盐水,治疗效果存在争议。
刺激胃黏膜,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促进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稀释。药物分泌至呼吸道,提供管腔渗透压,保留水分而稀释痰液。传统抗组胺药,易透过血脑屏障,具有抗胆碱作用,有助减少呼吸道分泌物,且有一定中枢镇咳作用。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乏力、口干等。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氮卓斯汀。特异性作用于外周H1受体,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较第一代减少。几乎无抗胆碱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抑制白三烯(LT)的作用:(1)白三烯合成抑制剂:在多个环节抑制LT合成,如5-脂氧化酶抑制剂;(2)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如孟鲁司特。半胱氨酰白三烯(LTC4,LTD4,LTE4)主要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合成并释放,与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受体结合。I型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1)受体分布于气道(包括气道平滑肌细胞和气道巨噬细胞)和其他前炎症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和某些骨髓干细胞)。孟鲁司特对CysLT1受体有高度的亲和性和选择性(与其它有药理学重要意义的气道受体如类前列腺素、胆碱能和β-肾上腺能受体相比)。孟鲁司特能有效抑制CysLTs与CysLT1受体结合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而无受体激动活性。目前研究认为孟鲁司特不拮抗CysLT2受体。又称末梢镇咳药,包括局部麻醉药和黏膜防护剂。常用的有那可丁、苯丙哌林、莫吉司坦。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科呼吸学组儿童慢性咳嗽协作组,《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祛痰止咳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2,37(8):567-574.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呼吸学组,《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气道黏液高分泌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3,38(12):881-88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2,45(1):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