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优秀作文专辑之二
【同题链接】
二十四节气系列写作|《惊蛰》优秀作文专辑之一(原创记叙文一组)
【议论文】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二十四节气里,“惊蛰”总是最具气势的,春雷响,万物长,仿佛所有的生命力量都在一时节凝聚生长。我感叹于这股“惊蛰”的力量,蛰伏的生灵在雷声刹那间惊醒,便迸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磅礴力量,再有万丈黑暗也皆随一道雷光,绽放万道光芒。它惊起了万千的春雨洒向大地、惊起了百千的鸟儿高立枝头鸣唱、惊起了无数的夜灯半晚挑起、惊起了数不清的书本彻夜翻躺在桌上。惊蛰,惊于蛰伏的努力,惊于蛰伏的毅力。到底是怎样的蛰伏,才能酿以惊蛰一起春气动?这是一种煎熬的蛰伏,动心忍性的蛰伏。何出此言?似乎煎熬往往被误以为是艰难困苦、心急火燎、步履维艰的无奈处境。其实不然,作家米丽宏在文章《煎得痛快,熬得过瘾》里写道:“其实,人生能不能熬出春天,很多时候,不在煎熬本身,而在你怎样去经历和享受煎熬。”人的生命力,就是在这种煎熬的蛰伏中,慢慢发现痴缠其中的魅力,在不断向前探索中,等待春天,蓄势而发。面对无法选择的客观环境,弱者常叹命运不公,强者总能蛰起奋斗。上下求索,前有古人群贤满堂,后有来者熠熠生辉。敬袁老蛰居稻田数十载,日夜奔赴稻田间解民生之苦;敬黄大年教授寝不安席,孤步前行,至诚为国家“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他们都是倾尽所能,蛰伏一生,心有大我的华夏栋梁。时代更迭,岁岁不同,然而在时序的轮替中,清晰的始终是蛰伏者的步伐。他们高举火把,无声的默默向前探路。这是一种沉默的蛰伏,厚积薄发的蛰伏。以水作喻,浅水分散,深水才壮阔。何至于此?浅水流于表面,让人一眼捉底。深水暗流涌动,一旦汇聚,便如排山倒海之势翻涌而来。人如流水,躁则浅,静则深。盛世之下,多少人似浅水,一生囚于名利的囹圄中,一有些许成就,便沾沾自喜,自命不凡。正如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所质问的那样:“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反观大智慧者,他们大多能大隐隐于市,蛰伏于自己的一方净土,在沉默中思考省身。他们又宛若蛟龙,藏匿水底,蓄时而起,腾跃九霄。静水深流,圣者默然。沉默蛰守,方能成就非凡。 蛰伏,似乎是用万般不自由,才换来了一鸣惊人的腾飞式自由。然而,正是因为扎根于土的蛰伏,才使人的心性得以磨砺,灵魂得以丰厚。该何处找寻独属于自己的惊蛰?以煎熬渡心,不被孤寂困苦所打击;以沉默律己,不被世俗鲜花所迷惑。正如史铁生所言: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的去走你的夜路!投入它,享受它,玩味它,才能获得了一种极致的满足——一雷震醒万物。 少时听闻,蝉十年蛰伏,只为一个夏日,深感其虫之苦,长大后才明白,它们为之付出了一生。你合眼拒绝过的煫火风烟之梦,终会在被雷电反复拷打的春夜里,突破堤岸,漫成碧绿的早湖。2008年鸟巢上空的足迹烟花一步步走向第24届冬奥会,春雨惊春清谷天的二十四节气歌被国人藏进现代的仪式感,如烟花般再度点亮北京上空。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中华文化底蕴映照着世界脸庞。在这二十四节气中,我偏爱惊蛰。我偏爱惊蛰,因惊蛰如一幅浮动的有声画卷。“春雷乍响谓之惊,万物复苏谓之蛰。”你看,墨色的云将天空层层浸染,雾与雨于暮色里交织缠绵。忽闻一声惊雷,震天撼地,响彻四方,平地之下,幼虫拼命摧毁掩盖它的土层发出低嚎,种子挤压泥土发出细碎声响,被缚着的万物如听到指令一般呐喊着冲出桎梏,黑色幕布被强光刺破,伴随阵阵山风从东方渐渐漾起。熹微晨光照耀进那一池微醺的春河,远处堆叠的青山在雾中渐渐露出优美的背脊,千鸟鸣叫着飞入山间,又在风里哑了声。街巷沉睡的树木中间不知何时多了一颗桃树,于微风中轻摇树枝,缱绻着深深浅浅粉红的花盘悠然倚在青叶上,绵软软的馨香杂着泥土情操的清新味道闯入鼻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初绽的美丽,是惊蛰的足迹。我偏爱惊蛰,更因画卷中的少年。少年们衣衫单薄,骑着单车不知前往何方,头发逆着风往后倒,衣摆飘在身后,笑声铺撒在途径的每一寸青砖,风里卷着清脆的铃声和零星的笑意。回望中华千年岁月,无论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少年奔跑不息的身影。你看,无数少年以傲气抒写文人风骨,粪土当年万户侯;无数少年在大街小巷高喊自由民主,去做那黑暗年代里的敲钟人;现在又有无数少年溺在不断涨潮的题海之中,却起身将浪花激荡。他们怕黑吗?当然怕。他们面临的,是夜里的辗转反侧,是被剥夺的人生选择权,是闭上眼睛,世界幻化成一幅被强行画押的自由书。他们力量微小,发出的亮光如黑夜里的将熄未熄的火光,但他们乃惊蛰画卷中人,昏天黑地的暴雨会有夏天记得,咬牙切齿的煎熬会有影子记得,冗长岁月里的辗转反侧会有风雨记得。即便他们身处绝境,只要他们的心脏还在胸腔猛烈的跳动,他们于绝地中仍会侧耳候惊雷,待春雷一响便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少年们如晨光一缕,将黑暗破散,让青春郁郁生机。他们配得上这世间万物所有的爱与信仰,因为他们年轻的瞳孔与心脏,因为他们青春的躯体和散发韶光的线条,因为他们即便跌倒还要爬起来的决心,因为他们即便被禁锢在牢笼仍向往海浪的勇气,因为即便面对暴雨仍毅然前行的锐气,更因为他们面对肉体的溃烂仍竭力燃烧的灵魂。少年人的热血在时代的背景下如点点微光,微光虽微,却永恒绵长,生生不息。不同的微光在春雷乍响之际聚在一起,伴这苏醒的天地万物一同,亦能爆发出推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力量。惊蛰如画,如人,更如人生。你我皆是赏画人,也是作画人,更是画中人。人生纵然一时拘于山谷沟壑,切忌忘记仰望星光,即便沿路现实的玫瑰凋谢,梦想的山茶仍开。风雨之中,不妨留耳听惊蛰,乍响之后,等月朗风清,等万物苏醒,等卸下一身淋了旧雪的蓑衣,再向上天借一缕飘浮的春色,永远怀着少年般的热忱在碧绿的早湖中把酒言欢,静候天光。万般晦暗皆有尽头,少年人啊,这阳春三月偶尔来得迟些,但总归不会缺席的。一声春雷乍响,划破了长夜寂静。沉睡中的它欣欣然张开了眼,用混沌的眼神打量着这个崭新的世界。它推了推身边的伙伴,试图将仍然处于沉睡中的伙伴们叫醒……可是它的力量到底是有限的。它就像柏拉图《理想国》中那个先一步在洞穴中挣开桎梏并且拥抱太阳的人。它呐喊,它悲叹,它用尽它的一切力量只为发出最悲切的呼声。可是,它的伙伴们根本不相信它,根本不相信春天已经到来!诚然,它可以选择独善其身,但它却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拯救世界的大任,并且不计后果。是了,它失败了。它的同伴们嘲笑它,讽刺它,挖苦它,没有人相信它,只当它疯了。当它一而再,再而三地触碰到它所谓“同伴们”的蛋糕时,它受到了最严酷的惩罚,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它是谁?它或许是哥白尼,那个因为提出了“日心说”而触碰宗教利益致死的人;它或许是苏格拉底,那个因为坚信真理而与当局统治相悖获罪的人;它或许是谭嗣同,那个为革命义无反顾流血的人……它笑了,因为有无数的人与它的选择一样,因为相信阳光、相信真理而前赴后继。尽管这一次它失败了,但是它坚信只要心中有真理,总有一天它会成功,春天一定会来临!是了,它终于成功了。当陈独秀放下豪言,十年不谈政治,要办十年杂志,让全国的思想改观时;当周树人看到了底层百姓争相用馒头蘸被处决者的血当作救命良药,他化名鲁迅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当胡适撰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来推广白话文和白话诗时,它就知道它离成功不远了。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带动了一帮有理想信念、有知识学识的新青年先睁开眼睛,先看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继而唤醒了普罗大众,启蒙了广大沉睡中的中华人民的思想。这一次,它赢了!它战胜了顽固的、尘封的思想,让真理招展,让阳光普照大地。它与它们呼朋引伴,欢呼雀跃,一起庆祝着春天的到来!命运对勇士低语:你,无法抵御风暴。勇士低语:我,就是风暴!它是孤勇者,正如歌曲《孤勇者》所吟唱的那样:“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爱你破烂的衣裳,却敢堵命运的枪。”我们称颂它的勇敢,我们称颂它的决绝,我们称颂它的义无反顾。或许它也害怕过,彷徨过,但是当命运之轮再次滚过,我想它依然会选择做一个孤勇者,永不后悔。 又是一年惊蛰,又是一声春雷响,今年又是谁会先苏醒过来呢?
【专题链接】
翰墨缘深|《诗书画里品语文》后记(一)
“活语文”的后花园|《诗书画里品语文》后记(二)
我注诗书画|《诗书画里品语文》后记(三)
跨学科学习|《诗书画里品语文》新书发布第二期活动:走进南京江宁滨江外国语学校
新课标理念下跨学科学习教研活动暨《诗书画里品语文》新书发布会
《诗书画里品语文》
袁爱国 / 著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凤凰报刊出版传媒 / 出品
这是一本艺术欣赏书籍,还是一本语文书?
古代诗词里留下杭州、颍州以及惠州三个西湖的靓影,中国书法里竟然藏着舌尖上的美味,苏黄米蔡的书信中再现了宋代市民烟火气息,明末清初隐居清凉山扫叶楼的大画家居然以“黑白灰”名世,博物院里的中国书画瑰宝居然在“云展厅”呈现。
中国古代诗歌、书法与中国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如何引导青少年在学习欣赏中国诗书画艺术的同时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特级教师袁爱国老师热爱书画艺术,将中国古代诗书画欣赏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撰写《诗书画里学语文》一书,力求从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维度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此书稿部分内容已经在《新作文》(高中版)《新语文学习》《画刊国学》等杂志上陆续发表。
这本书以中国诗书画为焦点,不仅点击中考语文真题,而且结合近年来江苏省中小学权威作文赛事进行诠释,书中渗透古诗文鉴赏、语文综合性学习、文化散文写作……既有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更有妙趣横生的艺术掌故、色声鲜活的艺术图像……此书轻松有趣、雅致舒心,引领读者踏上中国诗书画的审美之旅,走进文化气息浓郁的语文世界!
【书籍阅读对象】
中学生以及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师、中国古典文化爱好者、书画爱好者等
【特色】
致用:与新课标、新教材同步,精选诗词书画作品,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
跨界:读散文,赏书画,语文学习与艺术欣赏相结合
有趣:有故事,有情趣,有性灵
江苏省南京市湖南路1号A座21层
《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
邮编:210009
联系人:周 琴
电话:025-83658642
E-mail:4581102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