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江苏书展|诗书画里品语文:墨色深处

文摘   2024-07-09 06:09   江苏  


墨色深处

袁爱国

从小时候读古诗词,到少年时学书法和国画,一路走来,中国诗书画一路同行,给我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些许闲趣与文雅,也让我悟到了语文学习的一些门道。在诗书画里品味语文,可以闲庭漫步诵名词佳句,可以孤灯夜读听雨打芭蕉,也可以品茗磨墨挥洒纸上乾坤。

  第十四届江苏书展与语文同仁合影

  翰墨缘深

我的父亲是一名乡村赤脚医生。“赤脚医生”,一个如今看起来有些寒碜的职业,而在上个世纪那个红色的七十年代,却是行走在乡村田埂的白衣使者,深获民心。我的父亲内科外科皆通,尤擅长中医。中医药方上的字是医生的脸面,但父亲的字确实不行,虽易辨认,但没有法帖的影子。在我十岁的时候,父亲送我一本字帖,让我好好练字。这本隶书字帖是《曹全碑》的集字帖,与之配套的还有一支毛笔、一瓶墨汁以及一大叠用来练字的旧报纸。可惜的是,面对这蚕头燕尾的隶书,又没有老师指导,我根本无法下笔描摹。好在父亲也不计较,这本字帖也就束之高阁。

19859月,我到高邮师范学校读书。学校也没有书法课,全凭学生自学,我从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入手,又习颜真卿《颜勤礼碑》及《麻姑仙坛记》。书法刚刚入了门,转眼间我就师范毕业了,被分配到一个乡村小学教书。刚刚工作的两三年里,大段空白的时光留给了书法。一本字帖,一卷毛边纸,一瓶“一得阁”的墨汁,一支江都塘头泉声斋笔庄制作的中锋羊毫,这笔墨纸帖让我的乡村教书生活添了一份雅致,漫长的暑假成了我练习书法的黄金季节。梧桐枝头蝉声不绝,榆树、槐树交织成的树荫下,一方桌,一书生,一写就是一整天。渐渐地我的字有了些名气,学校的校牌、单位院墙上的标语、乡里发的奖状,这些所谓需要文字脸面的地方,都成了展示我的书法阶段性成果的舞台。每年春节前,村里乡亲都将红纸送来让我写对联,年前三五天,家里的桌上、地上铺满对联。我书写对联都用“一得阁”墨汁,字迹干了以后黑亮,且有墨香。父亲每每下班以后,看看满屋的大红对联,偶尔听到来取对联的父老乡亲的称赞声,他也有几分自得。

我的弟弟小时候不太爱学习,一晃小学毕业了。眼见要上初中,而我的父亲和母亲,一个忙着工作,一个忙着农活,根本没有精力关心我们的功课。那年我刚刚读师范,就做起家庭教师。弟弟好动,我也懒得每天教他功课,就让他自学《代数》并熟读《唐诗一百首》。那段时间,我也在熟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古典文学小册子,有《诗经选译》《楚辞选译》《汉魏六朝散文选注》《唐宋词一百首》。这套丛书小而精,易于理解诵读。一个暑假,我读我的书,弟弟也跟着背唐诗。开学后,弟弟读初中,数学总是考满分,语文成绩也突飞猛进。多年以后,我的工作地点不断变化,每次搬家时都为满架的书籍发愁,总是把一部分旧书当作废品处理掉。而《唐诗一百首》这套小册子,却始终舍不得扔掉,如今还端居于我的书橱一隅。三十多年了,书页已经泛黄,似乎也很少再打开过,但其中的词句早已融化成血液,铭记在心。

前几年我到安徽绩溪,见识了徽州制墨的流程。深巷古宅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现场制作松烟墨。制墨所用松烟采自百年松树根焚烧后的烟灰,后期还需要加入鹿角胶、麝香、冰片等搅拌成墨泥,然后制墨师傅用方型铁杵反复敲打墨坯,再揉搓成条压入墨模成型,阴干一年后,或将国画纹样雕刻在墨块上,在文字图案上填描金粉,方为成品。

这一块墨,凝结了百年松树的精魂,融汇了制墨师的执着与匠心,昭示着中国书法与绘画的神采。这一方方墨块与水相亲合,在研磨中日渐消瘦,化作书册上的一排排文字,勾染成画幅上的山水人物,演绎为书法作品的铁勾银画。更有少数墨锭工艺考究雕刻精美,成了艺术品,传承数百年后,光彩熠熠,墨香扑鼻。

2024年第十四届江苏书展与学生读者合影

 “活语文”的后花园

诗书画里的汉字一个个都有着鲜活的表情,字里行间皆是“活语文”的后花园。

唐宋诗词已经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库,每一个基因组都是一个生命单元。“菊花台”上有黄巢的冲天豪气,有郑谷的清幽高洁,也有女词人朱淑真的抱玉怀琛;唐朝的天空飘舞的雪花惹起了诗人的多少思绪,祖咏望终南山余雪言简而意丰,白居易闻夜雪压枝言浅而情深,韩愈见如花春雪跳起了春天的圆舞曲。

每一处山水名胜,皆是文人墨客的流连之所,也是出产诗词的灵性之地。从江南的西湖到塞外的边关,从一览众山小的泰山到清泉石上流的辋川别业,每一个或留存或湮灭的文化地标,凭借广为传颂的古诗词而活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灵图景中。一个意象,可以成为我们探访不同朝代诗人心境的一枚钥匙;一个文化景点,为我们复活文人骚客吟咏诗词歌赋的原型场景。

读古诗词,如看电影,也如看电视剧。我们可以欣赏一位诗人主演的系列大片,如李白、杜甫以及白居易这些诗坛超级大腕的杰作;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观看不同朝代的诗人呈现的多幕剧,如“西湖印象”系列:一边欣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边品味宋代孙锐的《平湖秋月》,唐代的莺歌燕舞与宋朝的湖光秋色转换为彩色影片与黑白默片,你还可以到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中,一探明末西湖繁盛与衰败的咏叹心声。

“诗话”一章重点解读了39首诗词,其中15首诗词选自中小学语文统编新教材,对选入教材的新篇目,如许浑、朱敦儒、陈与义、纳兰性德、秋瑾、谭嗣同等所作诗词,进行了个性化解读。联读一位诗人一组诗,你可以多维度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追求;围绕一个意象或一个主题进行探究阅读,你可以认识中华文化多种“母题”的丰富意蕴。这样解读古诗词,是立体的,是灵动的,也充满无限的趣味。

历代法帖留给常人的印象就是一个个汉字的美学符号拼图,而对书法的理解,总是与法度、规则联系在一起,以至于读帖、临帖,往往研究的是运笔方法、结构原则以及章法布局。不必说书法爱好者,就连当代的所谓书法家,大都关注书法的形式而忽略了书法的内容。临习书法就是描摹字帖,一本字帖写了上百遍,形神俱似,但常常连字帖的主要内容都不能理解;所谓书法创作,往往抄录古人或今人诗文,自作诗文者寥若晨星。其实,今天我们见到的古代法帖,基本上是书法家日常书写的书信、序跋、祭文、碑铭、记传以及自作诗词等。研读古代法帖,我们可以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去寻求其中的规律,也可以从文学艺术的视角探访其语言的奥秘。这样读帖,就能察访书法家的心迹,也能增进书道的理解。

一千六百年多前会稽山的那场盛会,因为王羲之为这次雅集赋诗所作的《兰亭序》而传诵千古。人们在钦叹这“天下第一行书”的精妙笔法时,殊不知这曲水流觞之间还有生命的一声叹息!韭花乃是舌尖上的美味,五代的杨凝式在一叶报秋的时节,突然尝到友人寄送的韭花,享受珍馐后不忘答谢友人,留下这散发着韭花清香的书信,原来人间真情只是在一盏半碟之间。风流自在是文人雅士崇尚的生活状态,也是达官显贵乃至不少皇帝心仪的人生快事。故宫养心殿的西暖阁只是一个逼仄的书房,乾隆名其名曰“三希堂”,其中珍藏着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三幅作品文字加起来不到百字,可乾隆皇帝寒来暑往数十年翻看不厌,甚至连篇累牍批注赋诗,乐此不疲。

古代的法帖里,不仅仅有文人的闲适与风雅,也有志士的豪迈与慷慨,墨客的困窘与忧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字字皆是血泪之作,横涂竖抹,情不知其所止,乃是长者对逝去的少壮者的悲歌,也是忠孝节义的儒家精神的写照。明代的傅山,习颜字,也在追慕先烈的忠义之举。满清入主中原已近二十年,傅山与友人共建丹枫楼,并书《丹枫阁记》。此记实写建阁经过,虚写复明之梦,梦幻与现实交织,理想与行动并行,“丹枫阁”成了抗清复明的阵地与文化符号。苏轼的《寒食诗帖》里,可以读到这位豪放之士流落黄州的困顿与艰难,“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这是诸多寒士悲凉心境的写照……明末清初的神笔王铎,被列入所谓“贰臣”,降清后的他,带着枷锁书写心中的屈辱、悲怆与孤傲,在墨色变幻中放浪形骸,在线条跌宕中高蹈灵魂

我们从理解语言文字的角度读帖,在厘清句读的同时琢磨文字的意义,从墨迹碑刻字里行间还原书写者的原意,在个性化的书风中触摸书写者的灵魂。

对联书法作品(作者:袁爱国)

当诗歌、书法以及篆刻艺术融入绘画的领地,中国画的意蕴便浑厚细密,更耐人寻味了。

中国画表现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山水、人物以及花鸟等,如此题材选择与中国文化的哲学追求以及中国画家的人生趣味相关。山水画,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人物画,表现人与人、人与佛(神、鬼)的关系,既有现实的写照,也有来世的想象;花鸟画,表现人与自然万物的联系,传递生命的热情与智慧。中国画或工笔,或写意,或水墨,或重彩,似与不似之间皆与神合,简笔与繁笔各显笔墨旨趣。而文人画的出现,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欣赏国画就会呈现多元开放的路径。画作上的诗文与画面往往互为阐释,相映成趣。画作上涉及作者以及收藏者名号的印章,往往是画作真伪的信誉保证,而闲章则透露画家以及收藏者的生活态度与人生信条。

诗书画里藏着汉语言文学的多种样态,也提供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范本。诗书画合一,其中有中国古典美学的素材、原则与理念。历代诗书画中的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或以书入画,以书入印,这样也就衍生出古典美学的多种元素——意象与意境,形神与气韵,虚实与真幻,动静与中和。名山大川,春花秋月,寒梅幽兰,入了诗,进了画,也将佳句书写在册页中。一竿修竹,三两鸡雏,四五行者,可吟咏,可描摹,可写作,墨水淋漓处,咏的是性情,画的是气韵,写的是神思。

诗书画里蕴含着华夏文化的精魂,传承至今的艺术精品皆是华夏文化的闪亮名片。从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到宋元山水意境的追摩,艺术家们养浩然之气,促成道德与生命的契合;他们游于艺,在艺术世界中走向本真与永恒;他们一往而深情,立象以尽意,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安放心灵。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米芾黄庭坚,徐渭唐寅文徵明,每一位艺术家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化代言人,每一位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符。有的代儒家立言,有的替道家传道,有的为释家证禅,更多的徘徊于儒道释三家之间。他们有时入世,有时出世,有时醒世,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实现人性的自觉,追求人格的完善。

2024年第十四届江苏书展与学生互动现场

                    我注诗书画

我从学语文到教语文,一路走来,已达天命之年,诗书画里的语文功课一直在研磨。而催生我写成这本书,还是因为这十多年为一些杂志写的专栏文章。2007年秋季,我为《新语文学习》“诗话·诗画”栏目撰写稿件,一写就是五六年,一共写了12篇;2018年以来,又为《画刊·国学》以及《新作文》杂志“书画心语”等栏目撰稿,此时我就萌生了想法,何不从语文的角度解读中国诗书画精品?于是我在完成唐宋诗词鉴赏的文化苦旅后,又踏上了中国书画的阅读与表达的艰辛历程中。

事实上,如今网络社会信息畅达,任何一件诗书画作品的鉴赏知识或者艺术家的简况,瞬间即可查找到全面详实的资料,因此,从写第一篇鉴赏文字开始,我就立下一个基本标准,不能成为“百度文库”的摘抄者,而应该是一个“我手写我思”的负责任的写作者。完成这样的写作,需要从“诗书画注我”到“我注诗书画”。

读懂一件艺术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必说诗书画作品,但是一方印章也需要细细品读,即使不关注篆刻笔法,单是印章上的文字也值得揣摩。八大山人、石涛、龚贤、金冬心等取了那么多名号,也相应有了诸多印章。何时何地用何印章,其中大有深意。一本《齐白石闲章精选》,我有空就翻开来看看,一读就是十多年。

入了典籍的一首诗词、一幅书画作品,其生发的意义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常常被增加,被改写。读懂这些艺术品,需要潜心揣摩原作的文字与图像,还要研究后人的注释、序跋以及补白文字。

作者以及阐释者、收藏者、鉴赏家之间的对话,不仅丰满了作品的原意,而且也将不同时代的文化理解渗透其中。自然,信息社会的数字化技术给我们鉴赏诗书画提供了便捷路径,不仅可以查找到相关的文字信息,更有高清晰图片原貌呈现。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的专题网站,为我们提供了华夏文物海量的数字资料。网上观摩画面的每一个细节,纤毫毕现,且不受时间限制。

解读中国古典诗书画艺术,不仅需要常识,更需要专业的知识。诗词鉴赏本是语文老师的日常功课,而书画欣赏则是我的业余爱好,于是,我潜心阅读专家的论著。我读老一辈书法家启功、卫俊秀、欧阳中石的书法论,也读当代书法家孙晓云、斯舜威、王岳川、朱以撒、薛元明的书法随笔。白谦慎的《傅山的世界》是一本视角新颖、史料详实、论证严密的学者著作,我在捧读的同时提醒自己——敬惜字纸,严谨写作!傅抱石的《中国绘画史纲》、吴冠中的《永无坦途》、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郎绍君的《齐白石的世界》、韦羲的《照夜白》等国画论著,拓展了我对中国画的认识版图,也领略了这些著作各自的表述风格。日本学者松冈正刚《山水思想》,从“负的想象力”论述中国以及日本山水画的流变,域外学者的眼光为我们打开认识中国画的另一扇门扉。

“我注诗书画”,写作鉴赏文章如何把“我”安放进去,是技术活,也是艺术活,需要细思量。面对中华历史上耳熟能详的诗书画名家,写作的选点考量着写作者的眼光与智慧。不可面面俱到,但求心有灵犀一点通。写风流才子唐伯虎,我选了两幅人物画,从佳人手上的“纨扇”和高士的“桐阴梦”入手,探访唐寅的心灵轨迹;写八大山人,抓住画家笔下鳜鱼的“那一道道诡异的光”,审视作者复杂的心态;写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我从他笔下的“鬼趣图”写起,其实鬼情也是人情,人鬼情未了……

写作的过程中,我力求把自己读诗、练字、习画、观展的经历以及体验写进去。我是语文人,也是教语文的人。写“诗话”,不仅品析语言文字,也介绍鉴赏诗词的手法;写“书道”,既阐释书法作品的内容与技法,也将自己练习书法的体会写进去;写“画语”,不仅在历史语境中解读画面内容,也会联系当代社会现实生发感想。如此写成的鉴赏文章,我追求艺术散文的韵味,有一些董桥、黄裳的古雅,也有孙犁、汪曾祺的逸趣,语言力求畅达质朴,略带古意。

对联书法作品(作者:袁爱国)

书稿只能算是毛坯房,成书的精装修还需要出版社编辑的匠心设计与辛勤劳作。本书责任编辑朱凌燕,既是凤凰传媒的一名管理者,也是躬耕一线做嫁衣的出版人,承担了此书从立项到审稿的全套工作;此书图文结合,美术编辑精心选图,用心编排,力求雅致妥帖。

多年来我每到一地,只要有空就去博物馆看看文物,其中流连最多的是书画展品。北京故宫的“吴昌硕艺术展”,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作品大展”,南京博物院的“徐渭、陈淳书画艺术特展”等,皆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艺术珍品。现代化的展厅内,一幅幅书画作品依次展开,我们仿佛行进在华夏艺术的时光隧道中。只有近距离地观赏书画真迹,你才知道所谓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墨色深浅层次,尽显眼底。

在我的书房锦盒中,保存着一块松烟墨,那是我36年前刚刚习字时购买的,磨了几次,墨块渐短,舍不得再磨,改用墨汁。此墨刻有“胡开文承制”商标,墨块上雕刻松树枝干,盘曲嶙峋,用金粉勾勒,如金龙飞舞,其上题字“苍松万古”。

墨色苍苍处,那是东方艺术的灵性舞蹈,浸润着一个个华夏艺术家的风骨与灵魂……

 壬寅年初春于南京江北新区一得斋

              【书展留影】

7月6日下午,特邀《诗书画里品语文》的作者袁爱国教授与读者见面,分享书中的“诗话”“书道”与“画语”,并现场签名赠书。


【活动主题】诗书画里品语文:从“入境”到“出境”


【活动时间】7月6日13:50—14:40


【活动地点】全国优秀出版单位展区(西)舞台区


第十四届江苏书展与学生互动现场



袁爱国,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主持“境界语文”等课题成果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南京市首届教育科研创新奖特等奖。近年来参与2017年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出版专著《语文:在思与诗之间》《相遇境界语文课》《袁爱国的创意作文课》《诗书画里品语文》等。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2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近年来执教观摩课及开设讲座500多场次。
《诗书画里品语文》
作者:袁爱国


限时八五折特惠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专题链接】

跨学科学习|《诗书画里品语文》新书发布第二期活动:走进南京江宁滨江外国语学校

新课标理念下跨学科学习教研活动暨《诗书画里品语文》新书发布会

第十四届江苏书展|诗书画里品语文:从“入境”到“出境”


语文思与诗
袁爱国的语文学习空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