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系列作文|《清明》(原创散文一组)

文摘   教育   2024-04-01 08:11   江苏  

《清明》


(原创散文一组)

 

清明


范雨涵


我讨厌清明的雨。

清明前是大段大段的晴天,天空蓝的让人头晕目眩,樱花在枝上爆开来,一股脑全拥出来看春天,沿着枝干一路向上蔓延,锁住自己头上的一方蓝天。杏花开的很沉静,不像樱花那般,它慢慢地舒展花苞,让枝条上的花分布的错落有致。柳枝上的绿芽披着一层金黄的光晕,反射出似绿似黄的颜色。走在路上,身上每个细胞都在叫嚣着郊游,春天顺着裸露在外的皮肤无声浸润整个灵魂。

然而清明的雨来了。

春天突然按了暂停键,戛然而止,一下子天就阴沉起来了,乌云薄薄的,但顽固的像茶杯里怎么也洗不去的茶垢。无数不知名的花瓣茫然地黏在路上,漂在水坑里,就算是最为端庄持重的玉兰花,此时树底也散落着凌乱的花瓣。路上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湿润的空气包裹着周身,无情地赶走春天在血管里留下的气息,让人感觉自己像一条被捞上岸的鱼,缺氧却又无法挣扎。春天的生机被清明的雨夺走大半,于是便能理解为何“路上行人欲断魂”,愁苦地想要找到自己的杏花村。

我格外讨厌清明的雨。

看到MU5735坠落的消息时候,我的心也随之坠了下去,清明的雨让一切都有些雾蒙蒙的,我看不太真切,又重读了一遍那条消息,抬眼望向窗外,只有阴沉的天和连绵不断的雨丝,让人上不来气。告别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像冰凉的雨一般淋了毫无准备的人一身。132个人匆匆走进雨幕里,再也无法看见雨停后的春天,132个家庭在这场雨中支离破碎。晚上躺在床上无措地刷着新闻,当看见新闻报道救援现场开始下雨,增加了搜救难度的时候,我恼火了起来。雨,雨,雨,连绵不断的雨,你要夺走多少人的春天?清明这个矛盾的节气,在万物生长,生命蓬勃的时候给我们浇上一头不合时宜的雨,逼我们在新生的时候去缅怀亡者。“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彩云易散,乌云却难散,我怨恨雨,可我赶不走它。

坠机现场的雨似乎没停过,有家属最终决定带走现场的一罐黄土,一抔黄土的意义从未如此直观,“浮生多少伤怀泪,寄在人间四月天”。照片里的黄土应该叫黄泥了,清明的雨无声地和它融为一体,何必还要去纠缠那抔黄土呢?你的目的不是达到了吗?我不知道照片外的声音,我也听不到家属的痛哭,那罐黄土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雨终于停了,我走在路上,树上的花落了大半,树叶长出来了很多。柳树比前两天更茂盛了些,草坪挂着水珠湿漉漉的,蹿了一节,春天开始躁动起来,带着夏的试探。食堂坐定,我又开始刷新闻,第一个黑匣子找到了,许多遗物发掘出来了,一些罹难者的经历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即使雨丝不断,搜救人员从未放弃希望,即使那只是一个钱包,一个发卡。每个人都在为他人的生命竭尽全力,同时拼搏着自己的生命。我又想起那罐黄土,那抔浸润了雨水的黄土里会藏着新生的草种吗?或许某天它会破土而出,带着哀思,带着生命。我才惊觉原来清明并没有打断春天,清明也是春天的一部分,雨会把花瓣打落,但树叶会长出来,生命是无法被打断的。

我们在清明祭奠逝者,是为了让逝者看看春天的我们吗?让他们看见我们身上的生机与希望,我们还在为了生命不断前进,带着对逝者无尽的思念与爱走入雨中,我们会穿过清明的雨幕,去看雨后的春天,迎接一个盛夏。

明天还是雨天,但不会一直是雨天。

 

诉清明

陈嘉言    

  

仲夏的风吹走了身上的炙热,带来叶子沙沙的响动与夏蝉激情的演唱。树荫下,一位老人手执蒲扇,躺在藤椅上,不时得挥动着看着有些年头的扇子,目光慈爱地注视着一旁穿着轮滑鞋的女孩。嘴里不时喃喃:“囡囡,当心点啊。”

“太太,你看我厉不厉害啊!我滑了这么远呢。”女孩大声应付到,太太总是这两句话,她也乐意回应太太的叮咛。女孩两眼紧盯脚下的路,微微蹙眉,跨过了水泥路上一个个凸起的小障碍,这让她成就感倍增。

小院被太太打理的很好,她喜种花,花坛中总有处在花期的花儿。在这个时节,是茉莉的舞台。她不如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不像月季那样婀娜多姿,她是清秀的、幽静的、含蓄的。下午时分,茉莉只是初绽,为晚上的全放孕育能量。可便是此,她淡雅的清香仍旧引来了蝴蝶。

女孩兴奋了起来,作速滑的姿势,也不怕蝴蝶就这样被她赶跑了。太太还没有缓过神来,只听得一声大喊,女孩一屁股直接倒在了地上。幸好有太太的千叮咛万嘱咐,女孩带着护具,没有受什么擦伤。只一个劲的喊屁股疼,说屁股裂开来了,这还不至于让她落泪,可是也面目狰狞。太太赶忙丢掉蒲扇,拖着她那洗的有点发白的黑色布鞋,以她最快的速度走到女孩身边,将女孩拉起,询问伤势如何。小孩子嘛,疼的快好的快忘的也快,过不了一会就生龙活虎了。“哼,我不滑了,太太我要吃蛋饼。”“好好好,太太给你摊饼,花样精多的。”太太嗔怪道,女孩没事对她来说就是今天最好的消息。

太太去灶台忙活了,没过一会,就把蛋饼端了出来。这是女孩吃过最特别的蛋饼。时光仿佛停留在了这一刻。

梦醒了,我擦擦眼角,几滴眼泪滑落。无论是记忆中哪个片段的重现,都会让我止不住的思念。我没有经历过很多亲人的离世,但是这一个,就足以让我在早晨起来时视线模糊。但是无论多么的悲伤,太阳照常升起,我依旧要放下这些苦楚,迎接初升的太阳,面对崭新的一天带来的挑战与欢欣。

梨花风起正清明,又快到追思祭奠的日子了。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死亡不是终点,被遗忘才是。也许死亡是开启下一个轮回的钥匙,我们不得而知。真正放下一个人的死亡,不纠结于其肉体的存在,也许是清明想告诉我们的。铭记与思念,并不必须意味着悲伤与苦痛,它可以是温情的、有力量的。最好的思念,不是沉浸在痛苦中,而是带着思念认真生活。

在清明,我们一点点捋清自己身上的根脉,在怀想与眷恋中,也适逢一个沉静与思考的契机,我们在时间的轮回中追思,我们思考生命,我们谈论死亡。在今天既回望昨日,也憧憬明天,对生命有敬畏,对生活有热望,这或许就是清明的意义,也是清明的神髓。

太太灶台上的蜘蛛网该打理了,藤椅上的灰尘该拂去了。我们也该像平常一样好好生活呀。


 


 

清明

 

    吴欣羽

 

那个春天,大抵我们是最早去看望他的了吧。

成片的竹林掩映着灰暗的墓碑,悄悄泛起一层淡淡的绿晕。没有长篇的墓志铭,没有动人的赞美诗,有的只是矛盾的轻轻几笔——诗人戴望舒之墓(1905~1950)。厚重而简单的笔调,与他那浪漫精美的诗篇比起,显得那么普通而不起眼,却把生与死的界限划分得如此分明。深灰色的墓碑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大概已经好久没人来过了吧,偶尔飘下的几滴小雨让大理石原本的光泽略微显现。在整片绿色的掩映下,墓显得渺小而孤独,只在一片沉寂之中默默伫立,等候着雨巷中丁香般的姑娘。

突然,对面嘈杂的施工声把我的目光牵引了过去,那是李大钊先生的墓园,正在大规模重建。不时有机器搬运砖块刺耳的“突突”声,尖锐得使人厌倦,一会儿,又有工人挑着担子从旁边的小路经过,时不时地向我们的方向投来惊诧的目光,实在热闹。与之相比,戴望舒的墓更显冷清。

所幸,旁边有一位作陪的女子,一样的暗淡,一样的朴实,那是一位民国时期仅享年24岁的年轻女子。顷刻间,张爱玲的小说《花凋》中那眼见着幸福远离却无能为力的女孩川娥,不知怎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此刻,沉睡在这尘封的墓土之下的,应该也是位这般美丽的姑娘吧。

就像我太太曾经照片上的模样,两条麻花辫,一身素色没有花纹的旗袍,用上一些朋友从上海带来的“双妹牌”脂粉,笑盈盈的。照片是灰色的,却仿佛能想见她那粉色的脸颊,桃色的嘴唇,背景里是几只白蝴蝶。太太向来喜欢白蝴蝶,那种特别静谧、纯粹而又不失灵动的白,尤其当它们抖动着翅膀时,更显生机。

即使在那个很艰难的时代,即使在丈夫背叛选择分开后,太太独自带着三个孩子,面对无数人的指指点点,留下的记忆依旧是最美好的样子。那个年代女子读的书不多,太太却爱读诗,尤其钟情望舒的诗。直到八九十岁,我们去到她屋里,那本小小的《戴望舒诗集》依旧被放在离床最近的柜子上,发黄的纸张绉绉褶褶的,原本的封面早已没了,变成自己粘上的白纸板,上面写着“戴望舒诗集”几个字。而《雨巷》这首诗所在的一页被单独折出了一个角,旁边写着两行小小的字“即使面前艰难、迷茫、孤独,还是可以有一些对美好的期待与追求。”

这应该不是望舒写《雨巷》的最初原因,却是太太爱《雨巷》的最深原因,也是我对于这首诗,超出表面的“很优美”的表层评价后,第一次有的新的深入的理解。我总觉得,人都是一样的,当经历了足够多的痛苦和不易,反会在失望中有一些新的希望,就像太太与望舒,没有获得一段期待的爱情,也一直积郁着一些孤独,所以望舒写出了《雨巷》,那个少女成了他自己性格的缩影;太太爱上了《雨巷》,希望自己成为那个在烟雨迷蒙的江南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彳亍徘徊着的丁香一般的姑娘,又或者,她早已把自己当成了那个姑娘。

其实,挺巧合的,太太和望舒一样,在初春时,一袭青衣来到世界,也在初春,同光阴一并隐逝在那悠长的雨巷的尽头……

抬头看去,这片竹林还散落着零零散散的很多墓碑,依旧无人走过,无人打理,只有偶尔的雨水轻轻地擦洗着它们。我们站在他跟前,献上一束纯白的菊花。花倚在那暗淡的墓碑旁,好似一只抖动着翅膀的白蝴蝶,开放得圣洁而又肃穆,安静而又轻盈。无需惊奇,无需赞叹,就如太多太多的日期一般,被我们生活过了,被人们爱惜过了,又在日后某天重新记忆,隔绝了时空,却增添了距离的芬芳。花朵娇小、孤独,却能给他们带来一丝心灵的慰藉。

回头望望,是呀,这墓园,亲见过多少春天呀?这墓前,又驻足过多少脚步呢?散落在眼前的泥土,里面住着的人,又有何抱怨与悲悯的呢。现在里面沉睡着的是你,是太太,是望舒,将来也会沉睡着我,沉睡着无数的人,无需一言,却把所有的纠缠与留恋深埋。殊途同归,这本就是每个人相同的命运。只是,你那些曾经的孤独、遗憾、迷失是否已经不在了呢?或者,你是否看到了超过失望的希望?又是否对未来、对崭新有了新的期待呢?

去年春天,太太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一生没有找到她所期待的爱情,最终也没有能够盼到她所希望的重重孙;而前些天,家人结伴去扫墓,给她带去了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多月,一个新的生命就将诞生在我们家。未来,她(他)也许也会长成一个丁香般的少女,亦或者是潇洒的少年,又有谁知道呢?

是呀,每年清明,我们总是追忆一些人的远去,没有一滴泪水,却洞见了生命的浮尘和身边的美好;而又正因它是在春天,我们和他们,更都在静静等待着一些新的生命、新的希望,重新生机盎然!

百年的时光,就这么随着一尘不变的树影,轻摇如梦。雨,依旧在淅淅沥沥地下,雨巷的尽头依稀出现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小小的白蝴蝶轻轻抖动着翅膀,在时光里舞动,在永恒里凝定,又努力飞向新的晴空万里……

 

清明

 

庞雨晴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意为清澈而明朗。不由得想到了一句诗“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恍惚中,眼前似有一位老者,从风雨之中走来,他足踏芒鞋,步履坚定。手持竹杖,眼神刚毅。他于清明中来,在混沌中行,又携清明而去。

他,是苏轼。在不惑之年,写下“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此时的他已经经历了与父亲、母亲和妻子的分别,体验了仕途上的挫折艰辛,看清了世道的起落沉浮,却仍旧坚守着自己的正直纯真。苏轼的一生可以用“清”“明”这两个字来概括。

苏轼的清——清醒

在新派上台之时,苏轼因政见不同,遭受排挤、陷害,被贬偏远之地,后来太后执政,重新启用旧派,苏轼得以回到朝廷,他没有因为自己被新派贬谪排挤过而公报私仇,而是客观地对待。旧派当朝后,排挤新派,不分黑白,完全否定了变法,他不认同旧派完全否定变法的做法,再次遭到了排挤。在认清世道,得知官场并不能够让他实现自己的抱负时,他请求外调,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多舛的命运和人生路途的风雨飘零没有改变他的初心,他依旧坚守着自己,抱着一颗寻求真理的心,认定做官要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苏轼的清——清廉

在为官上,苏轼深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清理运河淤泥、解决吃水问题、清理西湖、筑造苏堤、兴建三潭印月、赈济灾民、建造医院,这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杭州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些甚至对现在都有长远的益处。即便他被贬苍凉落后的儋州,他也在这一方蛮夷之处凭借自己的知识,教书育人,在儋州讲学授课,传播中原文化,培养出海南岛历史上第一个进士。苏轼是深受百姓喜爱的官员,有古语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轼在他穷困潦倒、穷途末路的时候也做到了兼善天下,他在被贬之地自身都难以保全,只能靠自己种地而生活的时候,仍旧救济百姓,他在黄州成立了育儿会,救了许多孩子的生命。他为官一任,只为百姓,他用自己的行为担当起了清廉二字。

苏轼的明——豪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多少英雄。面对赤壁,苏轼高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丽之景、豪迈之人、壮志之情。苏轼的豪放,远大的志向,宽广的胸襟。苏轼的豪放精神是吐纳百川、冲决一切、淋漓直泻的气势,他的豪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种有坚守的豪放。

苏轼的明——豁达

人间有味是清欢,“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是观自然山水的清欢,“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是品美食的清欢,“归去山公应倒栽,阑街拍手笑儿童”是乐百姓之乐的清欢。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是,即便路途上的风雨再大,他依然能够吟啸徐行。在享受了众人赏识,名震四方的待遇后,苏轼被贬,遭受了冷眼与陷害,从神坛跌落,但是他没有抱怨,没有堕落,而是苦中作乐,在贫苦的日子里找到乐趣,磨练自己,在泥泞中开出璀璨的花来。在蛮夷之地海南,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官场经历过挫折后,他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但是无奈与困难又如何?即便现在自己不能够施展抱负,但是总有一天会实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年老又如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从这些诗词中不难看出苏轼的豁达,他虽身处荒凉,但随遇而安,懂得知足,保持着开朗的心态。

人生风雨何其多但即便路再难行,终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清明。清明,苏轼。


【专题链接】

翰墨缘深|《诗书画里品语文》后记(一)

“活语文”的后花园|《诗书画里品语文》后记(二)

跨学科学习|《诗书画里品语文》新书发布第二期活动:走进南京江宁滨江外国语学校

新课标理念下跨学科学习教研活动暨《诗书画里品语文》新书发布会

《诗书画里品语文》


袁爱国 / 著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凤凰报刊出版传媒 / 出品


这是一本艺术欣赏书籍,还是一本语文书?

古代诗词里留下杭州、颍州以及惠州三个西湖的靓影,中国书法里竟然藏着舌尖上的美味,苏黄米蔡的书信中再现了宋代市民烟火气息,明末清初隐居清凉山扫叶楼的大画家居然以“黑白灰”名世,博物院里的中国书画瑰宝居然在“云展厅”呈现。

中国古代诗歌、书法与中国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如何引导青少年在学习欣赏中国诗书画艺术的同时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特级教师袁爱国老师热爱书画艺术,将中国古代诗书画欣赏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撰写《诗书画里学语文》一书,力求从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维度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此书稿部分内容已经在《新作文》(高中版)《新语文学习》《画刊国学》等杂志上陆续发表。

这本书以中国诗书画为焦点,不仅点击中考语文真题,而且结合近年来江苏省中小学权威作文赛事进行诠释,书中渗透古诗文鉴赏、语文综合性学习、文化散文写作……既有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更有妙趣横生的艺术掌故、色声鲜活的艺术图像……此书轻松有趣、雅致舒心,引领读者踏上中国诗书画的审美之旅,走进文化气息浓郁的语文世界!

【书籍阅读对象】

中学生以及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师、中国古典文化爱好者、书画爱好者等

【特色】

致用:与新课标、新教材同步,精选诗词书画作品,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

跨界:读散文,赏书画,语文学习与艺术欣赏相结合

有趣:有故事,有情趣,有性灵


联系我们


江苏省南京市湖南路1号A座21层

《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


邮编:210009

联系人:周  琴

电话:025-83658642

E-mail:458110270@qq.com





语文思与诗
袁爱国的语文学习空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