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多动症”已经让一线教师疲于奔命

文摘   2024-03-12 10:08   江苏  

作者简介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多动症”已经让一线教师疲于奔命

(本文节选自温儒敏教授在“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暨‘语文教育基本问题’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稿。)

最近十年来,教育部聘任我主持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编写,这和语文所也有关,因为语文所的成员中也有好几位是参与教材编写工作的。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是公共知识产品,上下左右都有要求,都很关注。除了研究和编写,大量的工作是协调,平衡,还需要像消防队一样经常紧急“救火”,应对突发的舆情。有时候会无端地遭受网络暴力的攻击。编教材这件事,的确是我一生中做过最难的事。甚至几次都想打退堂鼓了,但是教育部、教材局始终在支持、协调和指导我们的工作,能坚持到现在,也很感激郑富芝副部长等许多领导。他们也是兢兢业业在做最难的工作。今天他们有几位也出席了,我要特别对他们表示感谢。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十年来,我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有过三次合作,语文所也得到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许多支持,在此也表示诚挚的感谢。

关于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的基本想法,在之前一些场合也讲过,那就是要遵循新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三方面彼此连带,解决好如何落地的问题。

新课标提出的素质教育、语文核心素养,是着眼于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同时也是为了改变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扼制学生健康成长的“应试教育”倾向的,一定要遵循新课标的精神,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但是如何让新课标精神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要防止现在已经出现的形式主义、假大空的倾向,不宜笼统提倡大语文、大单元、大情境教学。

课程一定要改革,但不是推倒一切的革命,不能搞“一刀切”,全国那么大,还是要照顾不同地区学校的不同学情,要在现实基础上改良和革新。因此,既要克服那种我行我素、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的做法,也要避免那种用一种教学方式(比如任务驱动、群文教学或者大情境、大单元)包揽全局、“一刀切”的奢望。现在守旧与形式主义都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也遗留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

改变现状有必要,但要考虑改革的成本与可行性,“多动症”已经让一线教师疲于奔命,“拍脑袋”的措施往往欲速则不达,比如一些比较理想主义的教学方法,要经过试验田的实践检验,可以提倡、示范,但不宜用行政手段大面积推开。我也希望能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讨论。我主张语文所能联合一批专家和一线教师,做点调查,直面现实问题,认真研究,充当语文教育改革负责任的智囊团。

【附录】

       温儒敏《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研读会




2021年4月9日下午,“20世纪中国文学与学术”系列研读会第四场、“文研读书”第25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现状及前瞻——温儒敏《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研读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作引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主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等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多位学者与会。

研读会围绕温儒敏教授新近出版的现代文学研究自选集《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展开。该书收录了五十七篇论文,分为鲁迅研究、作家作品论、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研究以及学科史研究四个部分,集中呈现了温儒敏老师四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这部自选集展现了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学科史的面貌,涉及现代文学史写作的“边界”与“价值尺度”、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的阐释、“文学生活”研究空间的打开等关键议题。研读会上,温儒敏老师从学术研究、课堂教学和语文教育三个方面,回溯了自己几十年的工作,强调现代文学学科的格局不宜太小,要有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对政治、科技、经济的发展有本能的质询,做好应对和跟进的精神准备;同时要做好老师和学者两项工作,将学术变成志业并回馈社会。

接下来,各位与会学者先后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首先指出了温儒敏老师突出鲁迅作为精神界战士的意义的重要性,强调文学研究要坚守底线,说现代中国人的话,而不是外国人的话,不是古人的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他人的话;说真心的话,而不是违心的假话。其次,钱理群教授提到温儒敏老师对文学研究边界和价值尺度问题的关注,“守正创新”是温老师学术思想的一大关键,也是其学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和贡献。当下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应当以作家作品为基点,回归常识、回归文学。最后,钱理群教授提出现代文学研究要有“活气”,参与当代价值的构建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魂,应当格外关注现实中潜在或显在的现代文学的传统因素,而在“后疫情”时代,现代文学教育如何发现并激活这些新传统,如何把握现代文学学科的新机遇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知人论世,重点评析了温儒敏老师的社会关怀、学术组织能力,从学科史的角度对温儒敏老师的工作进行了梳理。他认为,自选集体现了温儒敏老师的自我定位,文篇的选取、问题的发现都与其身份意识与自我定位相关。陈平原老师建议应将比较文学研究纳入自选集会,这样会更加完整。同时,他指出,温儒敏老师谈现代文学存在的问题不仅站在研究者的立场上,还受现代文学学会会长心态影响就弊纠偏,现代文学空洞化现象、现代文学的汉学心态等等问题的提出高屋建瓴,对现代文学学科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指出了温儒敏老师提出的“文学生活”这一话题的重要性。当下,文学以零碎的、无处不在的方式进入日常生活,如何应对“文学生活”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关注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成为展开这一课题的核心要义。探讨“文学生活”对于文学研究格局开拓有重要意义,对读者阅读反馈和互动性参与的研究使得文学建设链条更加完整。同时“文学生活”提供了将文学经典与大众对接的有效途径,有着非常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为精神界之战士安在》书影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也关注文学生活的问题,强调文学创作需要落实在具体的人与事上,不应该只研究文学制度,而温儒敏老师“文学生活”提供了极富生产力的新方向。文学的内部生活及外部生活都有丰富的可开掘的空间,读者审美的形成、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互动乃至一个时代如何理解文学都可以作为展开的方向。温儒敏老师对语文教材的编纂恰恰是直接接入大众文学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种实践,很有价值。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中忱总结了温儒敏老师的学术特点——全面而均衡。这种特点首先体现在视野和格局上,纵向维度,他以现代文学为根基,同时也密切关注正在进行着的当下的文学,甚至直接针对当下的文学现象发言。横向维度,他很早就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尝试在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考察中国文学,开学气之风。同时,全面和均衡还表现在理论分析、文本细读、文学史现象的把握上,温儒敏老师在几个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成就,并且在整体上保持均衡。温儒敏老师的学术论文不炫耀、不煽情,敢于直言判断,有立足本土经验的理论原创性精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随后发言,他指出,温儒敏老师接续鲁迅精神,以一种较为柔和的战士形象,用现代文学撬动社会文化精神脉络。温儒敏老师既有开拓创新的一面,也有守正的一面——后者由中国现代文化文脉中内在的精神而体现。一方面,温老师严守学科的边界,在学科里面做了扎实的工作;但另一方面超出现代文学学科,在社会中引起很多积极的“化学反应”。温儒敏老师提出的“文化生活”内涵着对人间的情怀,极为丰富,有很大的生发空间。

【专题链接】

专业发展|袁爱国学校管理讲座及语文教学公开课、讲座目录(2024版)

热点透视|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困境与路径(袁爱国)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研究系列活动(一)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研究系列活动(二)

境界语文|基于传统文化艺术融合的跨学科学习专题研讨

重点课题|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研究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第21篇|聚焦关键问题:语文新课标专业化学习的可能路径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第20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辩证思维的培养策略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第19篇:思辨性阅读与语文统编教材自读课文的深度学习(袁爱国)

思辨性写作案例|EDG电竞游戏夺冠VS中小学学生限网


《诗书画里品语文》


袁爱国 / 著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凤凰报刊出版传媒 / 出品


【书籍阅读对象】

中学生以及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师、中国古典文化爱好者、书画爱好者等

【特色】

致用:与新课标、新教材同步,精选诗词书画作品,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

跨界:读散文,赏书画,语文学习与艺术欣赏相结合

有趣:有故事,有情趣,有性灵

联系我们


江苏省南京市湖南路1号A座21层

《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


邮编:210009

联系人:周  琴

电话:025-83658642

E-mail:458110270@qq.com




语文思与诗
袁爱国的语文学习空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