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孩子的方式,隐藏着你的创伤

文化   健康   2024-12-16 13:57   江苏  



-01-

有位来访者在咨询中和我抱怨自己15岁的女儿。因为她常常觉得生活很累,所以我们称呼她为“蕾女士”。


蕾女士说,女儿身高都比她高了,但是却很懒,不懂事,表现就是:放假在家经常早上睡到10点、11点才起床,经常躺着看电视或者拿着iPad玩游戏,从来没有好好收拾过自己的房间,每次都是她实在看不下去,帮女儿收拾一次,更别提体贴关怀妈妈,帮她分担一些洗碗、吸尘之类的家事了。


按照她的话说,女儿就是妥妥一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懒鬼,自私鬼。


这位妈妈在咨询中开始自我分析,说孩子小的时候,她觉得女儿太小了,所以不要求孩子干家务活,等到孩子上小学高年级、初中后,她又觉得女儿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所以作为母亲她包了所有的家务,还经常帮孩子整理衣服、房间,甚至每天背的书包。


我问她,你童年的时候做家务吗 ?


她告诉我,她的原生家庭中有4个孩子,她是家中长女,父亲做木工养活全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那么好,所以她从5、6岁开始就帮助妈妈带弟弟妹妹,分担各种家务。她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帮家里搬煤球的经历,以及寒暑假时每天傍晚其他同龄人在外面玩时,她则需要帮忙妈妈做饭的场景。


她说,因为自己童年过得很辛苦,和母亲一起背负着沉重的家务劳动和带孩子的重担,仿佛就像没有童年一样,所以她不希望自己女儿的童年也这么辛苦。


结婚后,虽然她也外出上班,但是家里的大多数家务都是她在做。孩子小的时候,育儿的重任丈夫分担得也很少。工作、育儿、家务,一根蜡烛劈成三份烧,让她感觉非常劳累。


她进一步补充道:女人这一生很辛苦,很累,所以她总想着在女儿还不用负担更多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青春年少时期,自己能尽量替她做一些事就多做一些。以后女儿结婚有家庭后,也要和自己一样,兼顾工作和家庭,太累了。


看得出来,蕾女士是一位付出型的妈妈,同时她在女儿身上投射了自己内在的太多体验,她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内在小孩。


她从小不让女儿做家务,为女儿包办生活上的一切琐事,一方面是对女儿的宠爱,一方面也是努力补偿自己内在小孩缺失的部分,去满足自己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疗愈自己童年因匮乏过度承担家庭责任的心理创伤。






-02-

其实不仅是她,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补偿心理。


比如:有的人当了父母后,自己小时候想玩又买不起的玩具,统统买给孩子玩。自己小时候想吃但吃不到的食物,也会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


有位女性朋友曾调侃自己的女儿是“小明星”,因为孩子的衣服和鞋子特别多,原因在于女友小时候在穿衣穿鞋上体验到很深的匮乏感,等到她有了孩子,家庭条件也好之后,便开始疯狂补偿自己的内在小孩。


有位男性朋友也有类似的体验。他从小在农村长大,最后靠着学习改变命运,在大城市安家落户。面对自己12岁的儿子,他常常有求必应,孩子上小学后要游戏机,要手机,他都会满足他。因为这些都是他小时候所渴望又没有的东西。


这种补偿心理是人之常情,自己没有的,就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可以拥有,


但是如果父母对这种心理缺乏觉察且过度,即分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的需求,什么是孩子的需要,把满足自己的需求当成是满足孩子的需求,就会出现问题,这会阻碍父母去看到孩子真实的样子。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把太多自己的需求强加在孩子身上,往往容易导致两败俱伤:


一方面抹煞了孩子的独立性、自我意志和存在感,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和冲突,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做父母还会在亲子关系中产生过多的委屈和牺牲感,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很多,孩子却不懂得感恩。


上文中的蕾女士在潜意识层面可能还会嫉妒女儿:“凭什么我小时候过得这么苦,你却过得这么舒服?”所以在意识层面,她需要抱怨女儿懒,自私来获得一种内在的心理平衡。


蕾女士还把关于“怎么做女人”,“女人该怎么活的”认知也传递给了女儿,即将“女人婚后就是要兼顾工作和家庭”以及“女人婚后很苦很累”的认知传递给了女儿。


现在,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女孩因为妈妈的补偿心理,从小被妈妈过度宠爱着长大,什么家务活都不用干,一直过得很轻松快乐,但同时她的母亲也一直在用行动和语言告诉她,等到她有一天进入婚姻,她的人生就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轻松快乐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要工作、要育儿、要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家务,她的生活会变得又苦又累。


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你长大后会怎么样?可能不会选择进入婚姻对吧?


或者进入婚姻以后,多半过得会不幸福,因为一方面她从小训练的少,可能承担家务,做家事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她又认为女人就是应该工作、家务、育儿全部兼顾的,而她却做不好,自然生活会很累,自我挫败感极强。


当然,也可能这个女孩会从妈妈的经历里学到相反的东西,或者她没有传承妈妈告诉她的认知,她通过自己学习,以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发展出自己独立的认知,于是她有了认知上的新突破:


“我不要像我妈妈那么累,作为女人我要有不一样的活法,我要找一个能够一起分担家务、育儿的丈夫。


并且她能按照这样的认知去规划自己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儿当然有,但并不多,大多数女儿因为和母亲同一性别,母女之间羁绊很深,对母亲的认同感也更强,于是受母亲不良认知的影响也更深,甚至很多女儿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才能摆脱母亲带来的这种负面影响。





-03-

蕾女士的故事,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来访者的故事,也是位中年女性,我们叫她“晓晓”吧。


晓晓是父亲家族里唯一的女孩,也是家里三个孩子中唯一的小女儿,父母和两个哥哥都很宠爱她,从小到大家里什么活都不让她干,什么事情也不用她自己操心。


原本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她,在22岁大学刚毕业时认识了一个男生,谈了两三个月恋爱后闪婚,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婚原本应该是快乐的,可是新婚第一年,作为家庭主妇的她因不擅长做家务,也不会做饭,以及为人处事上的笨拙和低情商而被婆婆和丈夫嫌弃、挑剔和打压,心中极度苦闷和委屈。


第二年,她怀孕生女,又因为经常被公婆和丈夫嫌弃带孩子带不好,加上育儿的琐碎和压力,她陷入产后抑郁。想离婚的她和父母说,却被父母反复劝说为了孩子要忍耐,要手脚勤快多做事。


她当时怪父母哥哥在自己小时候只知道一味宠爱,却没有好好教她做人做事的本领,让她婚后吃了这么多苦。她还发现父母哥哥们并不是真的爱自己,因为她想离婚时,娘家人并不支持她,不会给她撑腰,他们害怕她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于是,等到晓晓女士的女儿长到4、5岁左右,为了避免自己婚后吃过的苦受过的罪,女儿也要经历一遍,她开始训练女儿做家务,与人相处上也要求孩子要得体大方,成熟机敏,孩子做不好时她会严厉批评,对孩子要求极高。


因为她对女儿的教育比较严厉和强势,女儿小时候虽然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妈妈亲生的,但总体上还算乖巧听话,可到了青春期,女儿开始变得叛逆顽劣,开始激烈地反抗母亲,母女之间经常发生争吵和冲突,母女关系差到没法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我们想象一下,有一天等这位女孩长大之后,也做了母亲,她对自己孩子,尤其是女儿的教育会是怎么样的?


很可能和她的母亲晓晓女士完全相反,为了弥补自己童年被爱的缺失,她很可能对自己的女儿会过度保护,过度宠爱。


通过这两位女士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童年的创伤如果没有觉察和疗愈,这种家族创伤便会代代相传。


过度严厉的母亲养出缺爱的女儿,缺爱的女儿为了弥补童年匮乏,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内在小孩,过度宠爱自己的女儿,被溺爱的女儿长大后因无能在遭受各种生活挫折和毒打之后,为了孩子不重蹈覆辙,又成为了一位过度严厉的母亲,然后养出童年缺爱和匮乏的女儿。 


A和-A是一样的,把眼前真实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内在小孩,无论对孩子是过度严厉还是过度宠爱都一样有问题,尤其是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射了过多自己的负性情绪体验时,问题尤甚。



-04-

还有一种补偿心理是父母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自己去完成。


比如有的父母自己当年没考上北大清华,自己有了孩子,会特别执着于让孩子考北大清华。


有的父母执着于名校,有的父母执着于让孩子当医生、公务员、教师编之类的“铁饭碗”。


电视剧《如果奔跑是我宿命》中陈小艺扮演的妈妈赵秀丽把自己人生所有的期待都放在儿子若轩身上,当儿子车祸去世后,她又把这份沉重的期待放在有杨超越扮演的女儿若华身上。


女儿因为担心妈妈,就把妈妈一起带去北京上学,可是妈妈先是搅黄了女儿在北京的恋爱和工作,因为要逼着她回老家。


然后她又逼着女儿考公务员。若华坐在考场里,眼前一片模糊,反胃、恶心、想吐等各种考试焦虑症出现。她的脑海中反复浮现着弟弟的脸,似乎在说:“姐姐,救救我。”她才真正意识到过去若轩所经历的痛苦。之前她在电脑上曾发现,弟弟车祸前录下的遗言视频。若华快要崩溃了!她意识到原来若轩就是这样去世的,他不堪母亲的重压崩溃了,现在轮到了自己崩溃了。


像赵秀丽这样的父母,他们因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内心的执着太深太大,心理扭曲,所以看不见孩子,只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的工具,用孩子的生命去补偿自己的人生。




-05-

那如何能避免这种家庭悲剧,亲子间的伤害呢?


第一步:父母要有觉察。


对自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要有一定的觉察。对自己的情绪、认知、需求和行为要有所觉察。


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的父母,才能够进行自我成长。


第二步:父母的自我改变。


收回在孩子身上的投射,收回在孩子身上的过度补偿,收回在孩子身上的过高期待,好好疗愈自己的创伤,同时回归自己的需求上来,学会自我满足。


你小时候如果玩得太少,干活太多,就学会让自己多游戏玩耍,多偷偷懒,而不是为了让孩子玩,拼命为其包办一切,承担一切。


你喜欢漂亮衣服,就给自己买,而不要借着给孩子买漂亮衣服满足自己的内在小孩。


你想补偿自己小时候没有上兴趣班的缺失,就自己去报班上课、学习、体验,而不是给孩子报一堆自己想上的兴趣班,逼着孩子学习,然后骂孩子不努力不上进。


你想考北大清华,想过好的生活,自己的梦想自己上,自己愿望自己的买单,不要逼孩子,让他替你完成你那些未完成的梦想。放过孩子,就是放过自己。


第三步:看到自己孩子真实的样子。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你自己小时候和你孩子小的时候是不一样,彼此的需求也是不一样。


不要透过自己曾经的阴影去看你和孩子。去看到你的孩子真实的样子和需求,孩子想要一个苹果就给他一个苹果,而不是你自以为是的给他一车水晶梨。


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用平等、尊重、真实的姿态和孩子沟通。


唯有如此,才能终结有毒的养育方式,享受流动轻松的亲子关系,养育出内心有爱,外在轻盈的孩子。


点个“在看”,愿你我皆可做到。



注:案例已征得来访者同意,并进行匿名改编。
处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作者简介:meiya,人大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0年心理咨询经验,个案和团体咨询时间累积超过4500小时。畅销书作家,26岁出版第一本图书《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畅销五十万册,后续出版《慢慢来,让灵魂跟上来》《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改变,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认识你真好》等众多图书,个人原创心理公众号“meiya”(ID:OneStepUp)


-今日互动-

无论是有孩子,还是没孩子的你,
看到这里是否都有一些感慨呢?
或是看到育儿方面的不足,
或是感受到曾经童年的缺失和遗憾,
没关系,现在看到还来得及,
从现在开始学会正确的爱自己,爱孩子,
meiya愿与你共勉。

- The End -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在内卷的环境下,大人小孩都需要有“保命思维”
“我爱我的女儿,但是我对她羡慕嫉妒恨”
女儿斑秃的一年|我对这6点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查看我的更多原创文章
点击菜单栏中的文章目录

预约咨询&约稿请发邮件到:luohaiying86@163.com
或添加我的工作微信:meiyang86
(添加时请注明理由)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预约咨询

meiya
爱生活,爱成长,改变就趁现在,成长从心开始。meiya,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师,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等书。目前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专注个人心灵成长。成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过程,和我一起,从“心”开始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