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要把夫妻之间的问题像圈羊一样圈养在夫妻之间,
不要将孩子卷入父母的纷争里面,不要让孩子去处理或者调停父母之间的冲突,也不要把因伴侣产生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如果让孩子卷入父母的纷争,或者承担父母的负面情绪。
孩子的情绪负担,精神内耗会很重,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比如,有的小孩在学校里上课,因为总是担心家中的父母会吵架,会闹离婚,会情绪崩溃,所以经常没法集中注意力,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跟不上学校的学习进度,严重的甚至产生抑郁、厌学的问题。
简单理解就是,让孩子卷入夫妻矛盾的父母,或者让孩子来处理自己负面情绪的父母,其实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精神上的父母,亲子关系是颠倒的,他们寄生在孩子身上,吸食孩子的能量,那孩子的能量都被父母吸干了,ta哪里有能量用在好好上学和好好生活上呢,孩子不生病才怪。
从生物自保的角度也可以解释。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孩子如果不逃跑,就只能生病,不生病的话,就要继续被父母吸,孩子病了,有的父母害怕了就停嘴不吸了,有的父母也顾不上两个人的斗争了,开始团结一心救孩子了。从这个角度讲孩子得心理疾病是在自救,也是在牺牲自己挽救家庭。
但是,有的父母相当可怕,哪怕孩子得了心理病,父母还要继续吸食孩子的能量,父母还是没法当一个成熟的大人,最后孩子可能就只能越病越重。
家附近有个公园,那里有一片小树林,我很喜欢,所以经常会去。
最近一周开始晨练计划,我每天都选择去小树林快步走和拉伸。
半个月前,因为受台风“贝碧嘉”的影响,树林里很多香樟树都被吹断树枝或者被吹得连根拔起倒伏了,所以晨练的时候,我会看到不少工人在进行灾后重建的工作。
有的工人在用力锯断劈叉的枝条,有的工人几个人合力把倒伏的树重新种下,有的工人开着小型挖掘机把散落的树枝收集成堆……
这么多人一起协同作业,重建了半个月,还未完全完工,目前小树林里随处可见摆放成一堆堆的香樟树木材。
(我经常散步的小树林)
我不是林业相关专业的人,但也能明白这片林子如果要恢复到之前那种茂密的状态,除了工人们的灾后重建和用心养护,至少还需要三四年的时间。
树会遭遇灾难,其实人也一样会遭遇生命中的那些挫折和灾难。一个人小时候可能会遭遇校园霸凌、性侵害,年轻时谈恋爱可能遭遇失恋、背叛,年纪再大些时可能遭遇离婚、中年失业、自己或家人罹患重疾,亦或者未做好准备就要面对至亲离世……
可是我们很多人在经历这些的时候,并不会像被养护的树林那样,有许多外力的帮忙和支持,很多时候都是独自地默默面对,或者自生自灭。
更糟糕的是,我们不会给自己“灾后重建”足够长的时间。
比如我的有些来访者,正在遭遇失恋、离婚,内心很痛苦,但是他们却不允许自己难过得久一点,总push自己尽快好起来,对自己很苛刻,给自己复原的时间很短,希望自己几个星期后就能振作起来,恢复如初。
这样的苛刻和不允许,反而让自己陷入“白熊效应”,负面情绪变得更加严重。遭遇“灾害”之后,他们对自己又施加了一层暴力和伤害,而不是在自己受伤害时允许、接纳、支持、自我关怀。
还有一些遭遇六十多岁的父母突发心梗脑梗去世的来访,对于自己丧亲后的悲伤不能接纳,总怪自己不够坚强,太过脆弱,或者责怪自己哪里哪里没有做好,深陷自罪自责之中,结果痛苦变得愈加强烈。
一般来说,丧亲者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走出失去亲人的悲伤(失去孩子的父母则需要更久,三年),而且也不是说从此以后想起逝去的亲人就不再悲伤了,他们依然会时不时地陷落悲伤,只是不像过去那么痛苦和强烈了。
大自然遭遇天灾需要时间进行“灾后重建”,之后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恢复。个人生命的“灾后重建”也一样需要时间,内心受伤后也需要时间疗伤、复原。
允许和接纳自己的痛苦,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疗愈伤痛,同时积极寻求外界的帮助和支持,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出这些生命中的“灾害”。
前几天一位年轻的二胎妈妈和我说,总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这么多年事业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有点自卑。
我安慰她,在现在这个经济下行,新一波单身潮来袭的时代,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家庭,还有两个健康可爱的孩子,真的已经很好了。你所拥有的东西有很多人可能一直苦苦追求都不可得。不信,你可以去上海做试管的医院看看。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现在过不好,其实是还没有预料到之后命运的打击,到那时你才会惊觉原来之前过得日子是好日子。
就像我们很多人在新冠疫情之前过得就是好日子,但是当时不觉得。
就像很多人身心健康,没有生病之前过得日子就是好日子,只是当时不知道。
有时候你觉的自己已经经不起生活和命运的任何一点压力和打击了,但是偶尔感受到一些美好,比如看到了美丽的日落,吃到了好吃的食物,遇到了很久不见的好友,又觉得自己的人生也还好,没有那么苦,还能继续往前走,也有信心去面对不确定未来的风雨。
接受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也要看到自己维持现在生活的不容易,更要珍惜当下的拥有和点滴幸福。
最近看到一句话,觉得很棒,分享给大家:
“把自己已经到手的生活过好,也是一件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与君共勉。
假期还有几天,祝大家在余下的假期里身心健康,生活愉快!
(昆山淀山湖日落)
注:“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反弹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去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脑海中很快会浮现出白熊的形象。”
失眠的人,总被告知“睡前不要胡思乱想”。对于伤心的回忆,我们也总提醒自己不要回想,但事实往往与之相反。越是不要做、不要记得的事情,却往往越会做,越会回想,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的“白能效应”。
查看我的更多原创文章
点击菜单栏中的文章目录
预约咨询&约稿请发邮件到:luohaiying86@163.com
或添加我的工作微信:meiyang86
(添加时请注明理由)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