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到多少最危险?出现6个症状要警惕……多是「并发症」的信号!

健康   健康   2024-09-17 17:37   上海  

糖尿病是很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也是21世纪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但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虽然不可怕,但如果疾病发生进展或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易导致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和负担。





(一)血糖高到多少最危险?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诊断以静脉血浆葡萄糖为依据,毛细血管血糖值仅作为参考。


来源:摄图网

而症状表现也是重要的判断依据,在诊断糖尿病的时候要予以重视。对于有多饮、多食、多尿、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症状的患者,如果满足以下任一标准,即可诊断:
  • 随机血糖≥11.1mmol/L;

  • 或空腹血糖7.0mmol/L;

  • 或OGTT 2h血糖11.1mmol/L;

  • 或HbA1c≥6.5%。


但对于没有点型糖尿病症状的患者,则需要改日复查血糖再予以确认。


关于血糖具体要高到多少才是最危险的,其实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血糖超过上述数值的患者都应重点关注,积极监测血糖、安全降糖以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减少血糖持续上升或者长期控制不佳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血糖升高后,哪些症状要重视?





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升高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相关的症状,尤其是出现视网膜病变、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时候,及时发现这些异常症状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一直是大部分国家工作年龄人群中首位的致盲眼病。


2024年最新专家共识提出:

  • 对于确诊为2型糖尿病(T2DM)的患者,一旦确诊就应立即进行眼底筛查;

  • 1型糖尿病患者若在12周岁前确诊,在满12岁时应进行眼底筛查,如果是12周岁后确诊则在发病5年内筛查;

  • 对于没有DR且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则1~2年复查1次,有DR者则增加频率;

  • 对于合并妊娠者,推荐第1次产检时筛查,妊娠后每3个月筛查1次及产后1年内筛查。


来源:摄图网

DR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或明显血糖波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程长、妊娠、肥胖等。其中,高血糖是DR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无论是在DR发生还是病情进展过程中均起着关键作用,而且也是关键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在监测、筛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除血糖升高外,眼部还出现出血斑点、硬性渗出、棉絮斑、静脉串珠状改变、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以及黄斑水肿等症状时,就要高度警惕DR。


对于诊断为DR的患者,可依据患者情况予以内科治疗或者外科治疗,包括降糖治疗、降压治疗、降脂治疗、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应激治疗、中医中药治疗以及激光治疗、手术切除等。而且,激光光凝术可用于治疗孕期重度非增生型糖尿变(NPDR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


(2)糖尿病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糖尿病常见且危害性大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国内报道的DKD患病率为20%~40%,而早期预测和诊断是其防治的关键。


2024年版专家共识指出:T2DM患者每年至少1次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筛查。根据UACR升高和/或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非DKD原因明确诊断。


来源:图网

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升高外,如还出现eGFR升高、尿常规或尿沉渣示尿蛋白阳性、白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时,就要警惕了,尤其是出现白蛋白尿的同时还出现DR,则强烈提示DKD的发生。


对于诊断为DKD的患者,可依据患者情况予以生活管理、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控制蛋白尿、调节血脂、控制尿酸以及合并症处理等治疗措施。在基层诊疗的患者,则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是否需要转诊。


(3)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包括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和自主神经病变,其中DSPN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通常也被一些学者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024年版专家共识指出:对于T2DM患者和病史5年以上的TIDM患者,每年至少筛查1次DSPN,有病变者结合糖尿病足发生风险,可以将频次增加到3~6个月筛查1次,筛查项目包括针刺痛觉、温度觉、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等。


来源:摄图网

对于有明确糖尿病的患者,除血糖升高外,如还出现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或者运动功能受损、肢体感觉异常等症状时,就要高度警惕DSPN。


虽然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危害比较大,但目前并无针对糖尿病神经损伤的特殊治疗手段。除了血糖控制、改善生活方式外,还要及时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治疗,包括营养神经药物、抗氧化应激药物、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改善细胞能量代谢药物以及中药等。对于痛性DSPN的患者还需进行止痛药物的治疗。


总而言之,糖尿病并发症的高发性、隐匿性、表现多样性和多系统累及性,导致其在临床诊疗中被认知及重视的程度不足,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一定要加强早筛、早诊意识,以及重视中西医协同治疗至关重要。

END

参考来源:

[1]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 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J]. 中国全科医学,2024. 

[2]李筱荣,黎晓新,许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社区筛查专家共识[J]. 中华眼底病杂志,2024,40(2):98-104. DOI:10.3760/cma.j.cn511434-20231219-00492.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视网膜病变学组. 糖尿病相关眼病防治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1):1026-1042.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1006-00534.

[4]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 社区医疗机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工作流程与管理规范的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1):20-27.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31010-00229.

[5]张俊清,苏白海,张捷,等. 糖尿病肾脏疾病早期预测与诊断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2021,60(6):522-532. DOI:10.3760/cma.j.cn112138-20200603-00550.

[6]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1,37(3):255-304. DOI:10.3760/cma.j.cn441217-20201125-00041. 

[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 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6):540-557.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310-00143.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每个工作日17:30

准时推送的医学知识和前沿资讯

下面教大家如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推文:

点击文章开头上方“医会宝”→点击右上角“…” →点选“设为星标  ” 加上星标

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我们啦!














医会宝
医会宝是面向于临床所有科室的新媒体,旨在为临床医生与学生,提供医疗领域新进展、新指南、前沿专家讲座、名医手术视频、临床经典案例讨论等内容,在这里我们与全国同仁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