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胃痞

健康   健康   2024-10-01 14:28   陕西  

胃痞病名首见于《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但《黄帝内经》早就提出过“痞”“痞塞”,《素问·五常政大论》载:“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素问·至真要大论》:“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胀满不舒,触之无形,按之不痛,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心下即胃脘部,又可称为胃痞。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出现上腹部满闷、饱胀不舒为主要表现时,即属于中医学“痞满”的范畴。

病机概说


痞满的发生与脾胃虚弱、情志不畅、外邪内侵有关,现代生活工作压力大、情绪不佳、饮食不节,经常熬夜又易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虚弱、气机不畅而形成痞满。痞满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发病基础,食积、痰饮、湿热、瘀血为外邪,发为痞满之证,虚实夹杂,病程迁延,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的体质禀受于先天,充养于后天;脾胃功能强则体质强,脾胃虚弱则体质弱。痞满的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体质强弱是决定痞满发病的先决要素。痞满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势必影响肝木之疏泄,气结中焦,湿阻化热,病情复杂难愈。

诊疗要点


(1)临床治疗应以恢复气机和谐有序为本,治宜助脾升运,治胃通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则生寒,由于饮食所伤、情志因素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湿热瘀滞,无论时间长短,均可出现寒热错杂之证,临床治疗以辛开苦降、行气除满消痞为基本治法,根据寒热虚实分治,各有侧重,对寒热药物的用量进行调整,制其刚而济其勇。治疗痞满的主方为许氏和化汤,其中吴茱萸与黄连/胡黄连的寒温配伍,通过吴茱萸辛开散寒,温中和胃,与胡黄连清热通腑相结合来调和脾胃。根据患者脾胃受损的程度,可以配伍黄芪、白术加强中焦运化;还可以配伍厚朴、莱菔子下气消胀。


(2)针灸以腹针疗法为主,方用引气归元、腹四关,加建里、关门健脾和胃,针对大便不通者,还可以配伍天枢。在传统配穴中,可选用足三里配中脘。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合治内腑”,《医学入门》:“胀满中脘,三里揣。”《圣济总录》云:“足三里,土也,足阳明所入也,为合,治胃中寒,心腹胀满。”《针灸集成》云:“胀满取足三里泻之。”选取足三里降逆和胃同时能补益气血,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中脘为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刺灸心法要诀》:“中脘穴,主治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翻胃等证。”《普济方》曰:“治五脏积聚,穴中脘。”选取中脘穴能调理脾胃,化湿降浊。本穴直接作用于胃脘部,调理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两穴相配,凡胃脘病证,不论虚实寒热,均可用之。内关也是常选用的腧穴,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主胃、心等疾患,以及因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有关的脏腑疾病。《百证赋》:“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针经指南》:“内关二穴,主治二十五证:中满不快心胃……心胸痞满肝胃。”

病案分析


刘某,女,63岁,2018年11月14日初诊。


主诉:胃脘胀满1月余。患者1月前因琐事烦扰而自生闷气,继而出现胃脘胀满,时有呃逆,不欲饮食,情绪低落时上述症状加重,大便每日一行,睡眠欠佳,舌淡暗,苔白,脉沉弦弱。


辨证:肝胃不和。


治法:调肝和胃。


方药:生黄芪30g,肉苁蓉30g,桂枝12g,甘草12g,炒麦芽30g,鸡内金9g,干姜6g,莱菔子10g,胡黄连3g,厚朴10g,7剂,水煎服,日1剂。


针刺:①体针:百会、神庭、承浆、风池安神定志;内关、公孙、内庭理气和胃降逆;②腹针:以引气归元调肝补脾益肾,关门、建里健脾和胃,关门、天枢、水道通调三焦以通腑行气;肓俞、大横居中斡旋中焦,燥湿健脾;并配合膈俞、肝俞、胃俞拔罐。


2018年11月21日二诊:针药后胃脘胀满减轻,大便每日5~6次,痛则泻,睡眠改善。舌淡暗,苔白,脉沉弦(右寸左关)。辨证立法同前。针灸:方案同前,公孙加温针灸以温中健脾。


2018年11月28日三诊:症状较前进一步改善,胃脘胀满,呃逆减轻,睡眠改善,多梦,大便每日3~4次,舌淡红苔白黄而干腻,脉沉滑(左关)。辨证治法如前。


方药:藿香15g,半夏12g,胡连2g,莱菔子10g,鸡内金9g,干姜9g,厚朴10g,炒麦芽30g,肉苁蓉30g,黄芪30g,7剂,水煎服,日1剂。


针刺:①体针:百会、神庭、风池安神定志,内关、太冲疏肝和胃;②腹针:以引气归元健脾益肾,腹三焦通调脏腑,肓俞、大横斡旋中焦气机。


患者间断治疗近1个月,胃脘部症状基本消失,随访三月未再发作。按:患者有明显的气郁史,很容易辨证为肝郁气滞,木旺乘土。但从舌脉而言,却不仅仅是气郁的问题。其脉虽沉弦,却并见弱象,倘若单是气郁之脉,不应呈现弱象。故同样是木乘土位,在本案中土气已虚,宜先健固中焦,使气机运化有源。故方药以许氏和化汤为主化裁,加鸡内金、麦芽以助消导,厚朴顺气下行,以助气机。治疗脾胃疾病常以腹部腧穴尤其是胃脘部附近的腧穴搭配腹针,如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梁门、关门等,其中梁门、关门穴可与天枢、水道共同组成阳明三焦穴位组,达到疏通三焦气机的作用。经治疗后,患者症状即有改善。服药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多,与方中胡黄连通腑泻浊有关,属于正常的服药反应。首方中胡黄连用量仅3g,但患者大便日行5~6次,也提示其中焦虚弱不耐攻伐,故在二诊中加公孙温针灸以助脾阳。三诊时,胃脘症状已明显改善,但舌见干腻,脉沉滑,此胃中浊气有化热化燥之趋势,极易形成痰浊而成迁延之势,故加藿香、半夏芳香燥湿化痰,截断疾病发展的趋势。针灸继续斡旋气机,和调中焦为主。守方治疗近1月而收功。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针药三焦,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四章。①针路历程,为作者学医成才及行医历程之回顾。②谈针论道,是作者对一些针灸理论的探讨,涉及针灸的疗效、刺法量学、针灸心理学、火针疗法及三通法的认识和理解。③临床医话,对一些临床敏感话题如中医与巫术的区别、针灸治病的机理、灸法可否治疗热证、针灸减肥的机理等做解答,还介绍了一些疾病的治疗经验和体会,涉及面较广。④医案精选,选择46个疾病50余个案例,涵盖内、妇、外、五官、骨伤科,介绍了针刺治疗经过并附有按语。


作者简介


王丽平,女,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市优秀名中医。1980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中医系,同年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针灸科。先后跟师于针灸名家吴效仁、孙博伦等学习针灸临床技能。1992年师从于全国名老中医许彭龄,随诊10余年。2000年师从薄智云教授学习并推广腹针。2006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现任北京针灸学会副会长。第四、五、六批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针药并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内科系统疾病,如脾胃病等。


END


中医出版

好书
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
本文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小编微信号:zhognyishuyuan0305,欢迎投稿唠嗑。
●  【专辑·国医大师】张震:临床安神保育验方

● 眼针辨证论治中风病

阅读原文,选购文中推荐好书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中医出版
汇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社资源打造的精品公众订阅号。有名医、有好书、有故事、有资讯,态度严谨认真,内容生动活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