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更年期生活记录(199):回老家的第一顿饭,全是熟悉的味道

乐活   2025-01-09 07:02   湖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嗨,大家好,我是48岁的风吹过。

激素的变化让我忽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从前勤奋上进的我,现在只想躺平。

更年期,换一种活法,我与书香、美食、运动相伴,让我们一起见证彼此成长



下了高铁,就坐上了妹夫的车,亲人之间只要往来多了就有了默契,我还在上次等他的位置,他也一样把车开到了那个地方。

我总是不记得妹夫的车牌,甚至不记得他的车型,但是一辆车停在我面前后尾箱自动打开时,我就毫不犹豫的把行李箱放了上去。

妹夫停好车,帮我放好行李箱,我上了车,几分钟就到了妹妹家。

这两年,回来我都是直奔妹妹家的。

她的家成了我的驿站,回家或者回广州,我都会从她这儿“经过”。

妹夫接我,妹妹在家做饭,我一进门,就闻到了饭菜香。

晚餐三个菜,炒白菜,烧豆腐,胡萝卜瘦肉汤。

我们仨都是四十五以上的中年人,吃不了大鱼大肉,这个安排很合适。



妹妹对于“出品”的要求很高,炒白菜的时候,她说:“哎呀,白菜太炒多了,这样就不好吃了。”

快火、速炒、小份这样炒出来的青菜更好吃。

但对于我来说,家乡的上海青怎么炒都好吃。

电饭煲里还蒸着红薯,但是我已经吃不下那么多了。

烧豆腐味道也很“地道”,那是妹夫的爸妈用柴火灶,土法做出来的豆腐,他们家每年都如此,腊月就打好豆腐,等着孩子们回去拿。

有父母在,这种熟悉的味道就会一直都在,如果我们说不清楚什么是父母的爱,那这种朴素的食物就是爱的载体。

妹妹家的冰箱里还有她婆婆做好的炸肉丸子,炸豆腐,滑鱼块。



白菜自然也是妹妹的婆婆种的,妹妹说:“姐,你在这里多住两天,还有自家种的萝卜,红薯,明天我用萝卜炖排骨。”

三个菜,分量都很足,胡萝卜瘦肉汤没吃完,红薯我也没吃,实在是吃不下了。

临行前,队友叮嘱我:“中午在车上吃点东西,晚上回去不要吃多了,等下你妹妹做好吃的,你又忍不住多吃,晚上吃多了不舒服。”

嘿,多谢关心,我怎么觉得是赤裸裸的嫉妒呢。

我感叹说:“老了,在家里种点菜,养几只鸡,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菜,这种生活挺好的。”

妹夫说:“天天吃这个的老人,又觉得不好吃呢,人就是这样的,你要是天天吃,也会觉得不好吃的。”

嘿,这大概就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吧。



妹妹问我:“你觉得这个豆腐有什么不同吗?”

我说:“当然不同啊,格外的香滑。”

妹妹说:“是的,这个没有揭豆油。”

我们说的“豆油”就是广州人说的“腐竹”,做豆腐不揭豆油,豆子中所含的油脂就还在,所以特别香滑。

我还吃出来古法豆腐里石膏点浆的味道,比起用葡萄糖酸钙点浆的豆腐,石膏点浆的豆腐豆香味更浓些,还带着石膏与豆浆混合的那种味道,非常熟悉。

我小时候,跟奶奶在乡下住,老房子前面有一户人家就是做豆腐的,每天中午,他家用作豆腐坊的那间矮屋就会从一只竹管里排出压豆腐的水来,点了浆的水有碱性,用来洗衣服洗床单都可以,冬天的豆腐水热乎乎的,洗东西不但省了肥皂,还暖乎乎的,所以村里人会经常排队到他家的屋后接这个豆腐水。



我对这个含有石膏的豆腐味就非常熟悉。

往常我们家过年也能吃上这种古法的老豆腐,那是奶奶在的时候,她每年都会留下自家种的最好的黄豆,打上一个“合”的豆腐,分给我们家一半。

奶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再想吃上老豆腐就只能到街上买了。但是我们街上做老豆腐的人也慢慢没了。

去年我回家想买点我们当地特有的“豆棍”就发现,嘿,全都是跟广州一样的现代化豆腐摊了。

做豆腐的老手艺人要么转了行,要么年纪大了没有了接班人,不再出摊了。

食物是一种传承,让我们用味蕾的方式记住一些爱过我们的人。



吃饭的时候,妹夫说:“家里有老人,每年还是要回来一下。”

他这个话是说给我听的,也是说给他自己听的,父母年迈,应该在身边尽孝,但是大家和小家,上一代和下一代,除了空间上的距离,还有心理上的代沟。

人和人之间,哪怕是父母与子女亦如同带刺的豪猪,离远了觉得不够温暖,离近了,又互相伤害。




往期回顾
BREAK AWAY

我的更年期生活记录(196):76年生,49岁,干眼症,不看手机,不用电脑,远离电子产品,躺平人能做到,中年奋斗中的牛马做不到啊



我的更年期生活记录(197):76年生,49岁,子宫肌瘤,中年女性的委屈与伤痛



我的更年期生活记录(198):回老家,路上的见闻--高铁篇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让我有了足足的精气神儿!
关注我 

每天聊点更年期知识
一起走在成长的路上



微风吹过我自盛开
真正的成熟,就是经历了世态炎凉之后的通透,而不是经受挫折后的苟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