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的日常(9):当妈的,舍不得花儿子的钱,舍不得花自己的钱,儿子的钱留给孙子花,自己的钱留给儿子花。牺牲女儿,把儿子当退路

乐活   2025-01-22 07:00   湖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嗨,大家好,我是49岁的风吹过。

最近我回老家了,我妈妈今年73岁,她患有类风湿,腿脚不利索。

我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抽点时间回来陪伴她。

一回家,我就从“我自己”变成了小镇上一个小老太太的女儿“翠花”。

这段时间,我就写写“翠花”的日常吧



隔壁大姐跟我家是亲戚关系。

她是我二姨父的亲侄女,我妈常念叨她好。

我妈说:“你隔壁大姐比你三姨对我都好,我要是拿什么重东西,她看到了,赶紧就过来帮忙,我到了点没起床,她就会来喊我。”

这是我妈眼中的大姐,但是大姐的妈妈眼中的女儿却是“不如外人”的。

大姐的妈妈我们叫伯母,经常来大姐家。

伯母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除了大姐家境稍微普通一点,其它的几个孩子生活得很不错。

但是伯母有了啥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大女儿,去年她摔伤了,来大姐家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大姐天天服侍她,她还经常叨叨大姐不好。

伯母的耳朵几乎听不到了,但是她的嘴依然能够表达,她就用她的嘴表达她内心的种种不满。

有一天,我在摘菜,她坐在大姐家门口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是与人诉苦:“花木兰替父从军,我不足十岁替父亲上水利,还没有一扁担高呢,我父亲身体不行,队里又必须要一个人去,我就去替我父亲啦。”



伯母比我妈还要大几岁,都是从“五九”年过来的人,哪有不苦的。反复讲自己的苦,又说自己女儿天天在享福,竭力营造孩子的“愧疚”感,这大概是上一代向下一代索取的法宝。

大姐受不了,跟我叨叨:“生了这么多儿女,就是我没读书,他们个个读书混得好,身体不好就找我,我的环境也不好啊,你看老五,有时间在家练瑜伽也没说把她接过去照顾几天,接了她也不去,去年接去玩了一天,就闹着要回来。”

“自己连根油条都舍不得拿钱出来买,等我买了面来煮,她说想吃油条,想吃你就自己买啊,一块钱都舍不得吗?他们给她的钱,她都存着,存着给她儿子,她儿子缺她这点钱吗。”

大姐的弟弟在县城开了一家修车行,生意很不错,只有一个孩子,经济环境不知道有多好,但是伯母就不去跟着儿子,一个人住在乡下,种菜养鸡,天天骑个三轮车到镇上来卖菜,卖不了的菜就拿到大女儿这里来,有时卖完菜就在茶馆里打牌,打完牌在大女儿这儿吃饭。

见自己的妈妈这么辛苦,又哼哼说这里痛那里痛,大姐自然也是不好受的,前几年到了农忙,大姐还回老家去帮伯母收割稻谷,其他的兄弟姐妹各有各的事,母亲不在跟前,他们也没有想到要帮忙,反正他们的母亲也不找他们,有事就往大姐这儿跑。

大姐今年六十多了,身体不如从前,对于母亲,她是想帮,但又力不从心,所以内心也有怨愤。





看到我妈让我在网上帮她买这买那,大姐愤愤地说:“怎么有什么就叫你买,她儿子回来,她就什么也不说。”

我笑了笑,这话听起来是为我鸣不平,实际上是在表达她对于她母亲有啥都找她的不满。

当妈的都一样,舍不得花儿子的钱,也舍不得花自己的钱,儿子的钱留给孙子花,自己的钱留给儿子花。

我伯母种菜、种地一年收入也有上万元,她都攒着给儿子,五个女儿逢年过节给钱,她也舍不得花,都存起来给儿子。


我妈呢,表面上说:“一碗水端平,我不要你们的钱,我的钱也不留给儿子。”

但实际上,她还是想留给儿子的。

儿子是母亲最后的“退路”,虽然这个“退路”有可能到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也没有用到过,但毕竟有这个“退路”就有了面对未来的勇气和胆量。

所以,女儿就是母亲优先选择的“牺牲”对象。


我妈昨天打了一天牌回来,把家里的几只凳子搬到门口弯着腰洗了半天。

我一个人默默地在厨房煮晚饭,没有帮我妈洗凳子,我知道,此刻“劳动”一下“辛苦”一下,是我妈的需求,她刚刚“不务正业”的去打了一天的麻将,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感,她必须得让自己辛苦一点,我不能剥夺她受苦的权力。

她把凳子搬到大门口去洗,在旁人看来,是对我无声的谴责,但我却知道她不是为了让别人来批评我,而是为了平息她内心出去玩了一天”的愧疚。

饭煮熟了,她的几个椅子还没洗完,我叫她:“妈妈,吃饭,吃完了再洗。”

她一瞪我:“就这一个椅子脚,还要等吃完再洗吗?”

我知趣地说:“饭熟了,我先吃吧。”

她说:“好,你先吃吧。”

我走进厨房喝汤吃饭,我的一碗饭快吃完了,我妈才慢吞吞的收拾好东西进门。

她企图把桶递给我,我手中的碗还没放下,就说了声:“你放地上吧。一会儿我来收。”

我妈把桶放在地上,说:“你吃完饭再提一桶水去把椅子再洗一遍。”

我说:“好。”




我也就是这几年才有时间“常回家看看”,也就有了与我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在这之前,我和我妈的关系一直停留在我青春期的鸿沟里,那种不见就漠不关心,相见就冷冷互怼的关系,让我把对我妈的印象一直保持在她健朗的昨天。

这几年近距离的相处,我看到了一个被岁月与病痛折磨得羸弱不堪的母亲,我心中的感情很复杂。

有愧疚,父母养大了我,我却从未有一天反哺过他们。

有不甘,我将青春奉献给了婆家的父母,让他们过上了比我父母更好的生活,他们却视我如路人,有利益就争,有矛盾就把矛头对准我。

过去的两年,我回来陪伴妈妈,是失去父亲后对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幡然悔悟,也是对于过去疏于照顾父母的补偿。

所以,当我近距离的靠近妈妈,与她日夜相伴,我的内心有我的需求,我渴望用这短暂的陪伴来弥补我内心的遗憾。

但是遗憾不是爱,它是内心的空洞,你越是想填补这个空洞,它就越发的空,越发的不能被满足。



去年春节我在家帮妈妈铺地板革,那段时间我的内心简直是风雨交加。

难过,委屈,愤怒的情绪,不仅来自于我妈,也有些来自于我妹妹,她作为这个家过度付出的一员,她的委屈和愤怒也无处容身。

但是离开家,又过了一年,我觉得我已经准备好了,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自己呈现在我的家人面前。


对于妈妈,我已经懂得如何放下愧疚,用充满爱的方式去与她互动。

对于妹妹,我已经懂得尊重彼此的边界,做好自己该做的,不依赖也不附庸。

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说:“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

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这才是亲人之间最好的互动方式。

父母老去,他们既羸弱又固执,这一生,他们连自己的需求都无法很好的觉察与回应,就更谈不上来回应我们的需求了。

人到中年的我们,不仅要担任好自己孩子的父母这个角色 ,也要学会成为自己的父母,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让自己逐渐温和而坚定, 柔软又坚韧,这是未来的一年,我努力的方向。

往期回顾:

我妈心里的排序

翠花的日常(1)虚弱的爱

翠花的日常(2):给我妈洗澡

翠花的日常(3):我妈的文化程度是初小水平

翠花的日常(4):我妈的本质跟我婆婆一样,都喜欢控制,但我妈遇到冲突时会反思,会因为爱而放弃控制,婆婆不会

翠花的日常(5):回老家一周,停了三次水,我妈说:“你是个灾星,一回家就停水。”我说:“我是个福星,让你停水还吃上了牛肉面”。

翠花的日常(6):我妈打了一天麻将,我干了一天家务活,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父母和子女,上一代人无法做自己,下一代就只能当背锅侠

翠花的日常(7):我妈说,她想再生一个女儿,这个女儿不读书,没文化,嫁到农村,不能出门打工挣钱,等她老了就来服侍她

翠花的日常(8):我妈跟我拉家常,全是对亲戚的爱恨情仇,我跟我妈说:“塞翁失马,凡事要看两面,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去年春节的文章:
不知对错,但凭真心

有姐妹在留言区让我推荐两本心理学的书,我这就把链接放出来:

不过我的建议是看书就跟看菜谱一样,光看菜谱是学不会炒菜的,你得实践。春节正好回去拿父母“练练手”吧。

我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大逆不道”啊。我妈要知道了,又要来削我。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让我有了足足的精气神儿!
关注我 

每天聊点更年期知识
一起走在成长的路上



微风吹过我自盛开
真正的成熟,就是经历了世态炎凉之后的通透,而不是经受挫折后的苟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