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拖延的时候,我们内心往往会感受到以下多种复杂的情绪。
庆幸:
由于被拖延的工作令人恐惧,我们本着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的心态先享受当下的轻松时光,因为还没有去做又难又累的正事,心里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庆幸。
没兴趣:
如果是通过娱乐活动来回避困难的工作,由于其实一直惦记着工作,娱乐并不能够给自己带来真正的乐趣。平时有趣的娱乐活动,在拖延的情况下,其实也索然无味。
不切实际的幻想:
拖延者通常希望出现某种变故,让自己可以推迟完成、甚至不必再完成相关工作。如果出现不可归责于自己的原因,导致自己无法完成工作,则这种结局几乎是求之不得的,甚至自己心理上会非理性地愿意接受另外一个不利后果。这在以下几个例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014年的一天,瑞典隆德大学化学系特纳教授(Charlotta Turner)收到来自博士生加码哈(Firas Jumaah)的信息,说IS迫害当地人,自己和家人躲在一个废弃工厂,因此无法完成博士论文,后来特纳教授委托一个保安公司,由其派出四名雇佣兵解救加码哈及其家人,以确保加码哈能够继续他的博士论文写作。笔者推己及人,猜测加码哈被救的时候,尽管因为自己和家人得救而高兴,但同时也因此要再次面对博士论文的写作任务,可能心里也会有一些失落。根据笔者对自己学生的了解,他们如果身处这种境地,大概率会因为不用写论文而松一口气,同时希望笔者不要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营救。北航博导桂海潮执行航天任务时,其学生很有可能觉得可以等导师回来再推进论文写作,但最终桂教授决定在天上和学生们开会,督促学生论文的进展。得知继续如期开会的时候,学生们很有可能因为论文无法拖一拖而感到失望。
笔者博士论文没有取得进展的时候,每次从德国回中国度假,都因为暂时不用面对论文而高兴,而每次回德国的时候都因为回去之后要面对论文而沮丧,甚至有时候想,如果回德国的飞机失事也不错,自己就不用继续写论文了,而且这件事还不能归责于自己。
笔者一位学生在毕业论文处于攻坚阶段时,每天在宿舍和图书馆之间两点一线,为伊消得人憔悴,有时候心情沮丧,坐电梯时不禁会想电梯出事就不用写论文了。
纠结:
我们知道,迟早是要面对论文写作的,因此,在拖延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考虑是否要结束拖延、开始工作。只要没有结束拖延,就一直在继续和结束拖延这两个选择中,举棋不定,内心非常纠结。
无力感:
我们认为,论文写作是一项庞大的任务,自己当下所能做的事情对完成任务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自己现在做什么都没用,自己不可能完成论文,倍感无力。自责和自我否定:拖延时,我们知道自己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因此会自责、自我否定。拖延时间越长,我们也就越责怪和否定自己。拖延让我们焦虑,而焦虑进一步会让我们怀疑自我,对自己的能力,价值产生怀疑,产生不自信的心理,怀疑自己根本无法完成任务,没有写论文的能力,不适合写论文,进而更加自我提高行动的难度,加重拖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后悔:
因为拖延而产生的时间浪费,会让我们不断地回想,计算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从而陷入长时间的后悔的状态,幻想自己要是从头开始就没有拖延就好了,幻想如果自己没有浪费这些时间就好了,当幻想结束,发现现实是如此惨淡,自己已经浪费了这么多时间,陷入更深的后悔情绪,进而浪费更多的时间。
焦虑:
在拖延的时候,我们尽管得以暂时回避论文写作,但因为知道没有取得进展,心里会产生自己不能及时完成论文的担忧。这一可能的消极后果,就让我们感到焦虑。焦虑的程度,也与拖延的时间成正比。
绝望:
如果拖延时间过久,可以确认自己无法完成论文了,那么心里很容易产生绝望情绪。想想自己本来是可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因此心生悔恨,并进一步否定自己,给自己贴上无能和意志薄弱的标签。
总之,拖延导致种种消极情绪,造成精神内耗,导致自己在心理上处于无力乃至瘫痪状态。因此,拖延危害极大,一定要多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