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理性讨论?

文摘   2024-10-22 07:51   北京  
如何进行理性讨论
——————————


24年9月23日发表Make Love, not Hate之后,一些读者出离愤怒,甚至向我致以一些最不良好的、有可能触发刑事责任的祝愿。此之,我就如何进行理性讨论进行了一些思考,请张舒阳同学进行了整理,请大家批评!


01

何谓理性讨论

 理性讨论的核心需要从最基础的概念界定开始,这是讨论的基石。最经典的例证是辩论比赛,很多比赛中,双方争辩的焦点往往是对一事物的定义不同(定义权的重要性)。以“如果存在一种芯片,能够让人瞬间掌握全世界所有的‘知识’,我们是否应该使用它?”这一辩题为例,对“知识”这一概念的不同定义,直接影响了双方对这一问题的根本看法。

A可能认为,“知识”是人们内心相信为真的东西。如果人们拥有了所有知识,那么他们将变成统一的“电脑”,失去了个体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这样的结果无疑是灾难性的。而B则可能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中验证为真的规律。即使人们掌握了所有知识,他们仍然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质疑、挑战和更新,保持思想的活力和进步。

理性讨论的过程可以比作不同主体共同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各自独立地得出了不同的解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是简单地坚持己见,而是采取一种合作的态度,一直追溯到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再检查各自的推理和计算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识别出在哪个步骤出现了分歧,从而找出导致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发现和纠正错误,而且能够促进讨论主体对问题更深入的理解,更加接近真理性认识


02

不理性的讨论

有理性的讨论,自然就会有不理性的讨论。下文是笔者从讨论态度、讨论技巧与讨论结果三个方面出发,归纳总结出的(部分)“不理性讨论”现象。


首先,从讨论态度来看,不理性的讨论往往伴随着以下现象:

1拒绝异见(Intolerance of Dissent):认为“与我不同则该死”,与相反意见“不共戴天”。丝毫不关心自己的观点的正误,无差别地打压异见。(正确做法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2人身攻击(Ad Hominem):攻击提出观点的人而不是他们的观点,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对于立场不同的主体进行人身攻击,丝毫不关心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什么。

3诉诸情感(Appeal to Emotion):在论证中使用情感上的诉求来影响听众,而不是通过逻辑和事实来说服他们。(如利用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心理来“证明”其观点的正当性)

4偏见预设(Preconceived Bia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然而,有些人认识不到真理的光辉平等地照耀全人类,先入为主地通过有色眼镜看人,因其年龄、种族、学历等因素而直接怀疑其观点的正确性。

5缺乏耐心(Impatience):不愿意花时间聆听他人的观点,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其次,从讨论方式(讨论技巧)来看,不理性的讨论可能有以下几种:

1、偷换概念(Equivocation:在论证过程中改变术语或概念的定义,使得论证看似合理。类似的现象还有“以偏概全Hasty Generalization”,即讨论者有意或无意地以个体代表全部,例如将日本战犯等同于全体日本人;将发表极端仇日言论者等同于全体中国人。

正确的做法是聚焦矛盾而非将矛盾扩大化,诚如毛主席19415月为日本工农学校写下的亲笔题词:“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

2武断推论(Arbitrary Inference):不深入事件本质,而是直接以A现象论证B现象,即以事实判断事实,而非以规范判断事实。例如,外国也有相应的现象/观点,那么我国有类似的现象/观点也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

这是一种常用的诡辩话术——Whataboutism,即回避自身问题,顾左右而言他,拒绝改正错误。它还经常和谣言捆绑在一起,通过造谣另一方也存在问题来论证己方问题的合理性。例如有人提出“那么多中国人在日本被杀,怎么就没人反思仇华思想?”但实际上,中国的极端仇日言论,甚至衍生到极端排日做法本身就是不对的;相应的日本有仇中言论、排中做法也是不对的。

3、稻草人谬误(Straw Man Fallacy):对他人观点的曲解或夸大,以便更容易地进行攻击或反驳。例如作者在文章中批判了A现象,就武断地认为其支持B现象,并且以此作为“靶子”进行反驳,实际上是树立了一个虚假的稻草人。再如片面截取文章观点,忽略整体上下文,进行攻击。

4、滑坡论证(Slippery Slope Fallacy):认为如果采取了某个小步骤,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一个极端或灾难性的结果。而实际上这种做法是过度简化了事件发展过程,忽略了可能阻止连锁反应的干预措施或条件,强行将某些小概率事件纳入因果链条,不考虑其他情况,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并且认为结果非此即彼,忽略了可能的中间立场或替代方案。

5、诉诸传统(Appeal to Tradition:仅仅因为某件事一直存在,就认为它是好的或正确的。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但是,就像鲁迅说的那样“从来如此便对吗?”

6、诉诸多数(Bandwagon Fallacy:认为因为大多数人相信某件事,它就是正确的,将一个观点的普遍性与它的真理性等同起来,忽视了事实和逻辑的重要性。然而,即使某些观点是受欢迎的,也不意味着它价值上是优越的。

7、诉诸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在论证中错误地依赖某个权威人士或权威机构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而忽略了论点本身的合理性和证据。


当然,本文也对“名人名言”做出了引用,但这样的引用并非因为“名言”是“名人”所说,而是因为这些引用材料本身与本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且具有引用价值,因此并不构成对权威的依赖或滥用。


最后,从讨论结果来看,也会产生不理性行为,例如:

1、拒绝给出反馈(Refusal to Provide Feedback:在讨论结束后,讨论者(往往是论证出错的一方)呈现消极态度,即使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拒绝给出反馈,甚至拒绝承认讨论本身的有效性。

2、拒绝修正观点(Resistance to Changing Viewpoint:在讨论结束后,讨论者(往往是论证出错的一方)拒绝承认错误、修正观点,仍旧固执己见。

不过,上述两种现象并不代表讨论是无意义的,理性讨论的目标并不是一方说服另一方,而是共同合作接近真理性认识


以上是笔者从讨论态度、讨论技巧与讨论结果出发,归纳总结出的“不理性讨论”现象。


03

如何进行理性讨论?


有了上文对“不理性讨论”的归纳与总结,相信读者朋友们对如何理性讨论已经心中有数,即从态度、技巧等方面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即可,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在评论区理性讨论~



END



(分工:谢立斌动口不动手,张舒阳动手不动口)


法学教书匠的日常
严肃外表下,有一颗严肃的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