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要不要读博士?要不要走学术道路?

文摘   2024-10-23 07:50   北京  


研究生要不要读博士?


研究生一入学就要考虑三年之后的去向问题。一个常见问题就是,我要不要读博士?读博士本身是进行学术研究,而读博士的目的通常也就是未来以学术研究为业。因为多个学生问了这个问题,我今天把我当前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梳理如下,统一做一个回答。当然,之所以说这是我当前的看法,是因为我的看法经常变化、修正。这一点也为一些细心的弟子所觉察,18级弟子田蓉在研三的时候曾经说我当时的想法和做法与她刚入学的时候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我持有的任何观点都是暂时的,都会在获得进一步信息的情况下发展变化。


决定要不要走学术道路时,需要区分学术工作和非学术工作,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何者更适合自己。根据我的体会,两者之间主要存在如下三个区别。


一、学术工作的产出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学术研究致力于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真理(我们也要在这种意义上理解江平所言“只向真理低头”“比较中出真理”),其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对一个问题刻苦钻研,可能最后不能获得任何成果,空手而归。就此而言,学术研究和其他工作的区别类似于挖矿和挖土方的区别。选一个地方挖矿时,地下是不是有矿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废了半天劲,结果下面什么都没有,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没有任何产出。与此不同,挖土方则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完全遵守天道酬勤的规律。建一个楼的时候,先要在地上挖一个大洞,之后才在这个大洞上开始施工。只要坚持往下挖,那么,就会挖一点少一点,总是有一个盼头。愚公移山也是如此,无论山再高再大,只要带领子子孙孙去挖,总有一天能够全部挖完。但是,如果目的是挖矿,则把山挖空了,可能里面也没有矿。投入了但是可能没有产出,这一前景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此外,开始对一个问题展开研究之后,最终什么时候能够结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能否有成果,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便研究成功了,通常而言,一开始的设想和最终的结果也会很不一样。学术研究的不确定性是非常折磨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是学术研究很容易常年无休。至少就法学而言,学者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研究,几乎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清醒的时候研究,甚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睡梦中也会无意识地继续思考学术问题。如此一来,也就容易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作为家人,学者容易心不在焉,不能投入到家庭生活中——笔者好友就有过陪女儿泡温泉时想到一个好点子赶快记下来的经历,而这也就暴露其在带孩子的时候没有全情投入。与此不同,有很多工作都是只能在工作场所完成的。一旦离开了工作场所,则无法从事相关工作,所以工作和生活可以有具体的区分。但是,学术研究就并非如此。如果不善于做好时间管理,强制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作出区分,则有可能学术研究会深度“侵入”自己的生活,很难做到所谓的work life balance。


三是学术研究需要能够延迟满足。人都喜欢成就感。做完了一件事情,就能够收获成就感,让自己得到满足。通常来说,如果一项工作能够经常给人带来成就感,则令人乐此不疲;相反,如果很长时间才能给人成就感,则这就需要个人具有较强的延迟满足能力。一般来说,一个研究项目通常体现为一篇学术论文或者学术专著,而完成一篇论文,最快也以月为单位计算,而一本学术专著所需要的时间,更是以年来计算(博士论文通常是三年时间)。因此,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勤奋工作,才能看到一篇论文和专著的完成,得到一定的满足感。而满足之后,又马上开始围绕下一篇论文或者专著而展开研究,周而复始。相比之下,很多工作中,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看一项任务的完成,从而经常获得的成就感。如果自己心理上无法接受很长时间才能够有成就感(暂且不论有可能长期研究之后而没有产出),那么,读博士和从事学术工作,就会比较难受。 


以上是我对学术工作的一点认识,肯定不全面,欢迎批评指正!


END



法学教书匠的日常
严肃外表下,有一颗严肃的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