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决定作一些不一定能够成功的尝试,是否要跟导师沟通呢?一个弟子还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就申请了一个知名律所的实习。其认为,成功的概率非常小,因此就没有跟我报告。但没想到竟然被录取了,这时就不得不要跟我报告了。我听到以后,感觉很诧异。一出去实习,基本上就静不下心读书了。如果选择了未来去律所就业,去实习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二年级的时候去也不迟。一共研究生三年,至少得有一年时间用来安心读读书吧?如此重大的事情,没有之前跟我说,而最后跟我说的时候,让我感觉自己只是被通知最后结果——还有点生米煮成熟饭的味道,在之前的决策过程中我根本没有得到参与机会。我对弟子的这个做法感到不解,于是进行了沟通。弟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用了好几张餐巾纸,说一开始觉得这事成功的概率太低,如果说了最后不成功,自己就太不好意思了。
我说,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如果及时报告,我可以帮弟子参考这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像这种研一就急急忙忙去实习的事情,本不应该,跟我说了就可以及时叫停,少浪费时间。
一般而言,如果读研期间给自己设定了看似雄心勃勃的目标,其实也应当跟导师说,一时导师可以参与把关,二是导师或许可以提出一些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参考意见,三是跟导师说了之后,由于自己夸了海口,给自己增加一点压力,从而也会让自己更有动力,实现目标的概率也就更高了。即便最后没有成功,作为导师,看到自己积极主动争取机会,也会感到很欣慰。
顺便说一下,除了跟导师说可以起到这个效果,跟同学说自己的志向,客观上也能相互激励,相互启发。在研一时,经常和赵宏就她宿舍某一女士我宿舍某一男士的终生大事,我们经常一起进行紧密磋商。有一次我跟她说起来我在学德语,打算德国去留学。或许这给了赵宏一点启发,她后来也去学德语,之后到北大读博时刚好有跟德国交流的项目,而她已经有了德语基础,就顺利申请成功了。
研究生向导师汇报的时候,应当多报告自己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设想(“老师,我设定这个目标,如何?”),让导师知情,并视情况反对、支持(包括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建议研究生不要问自己应当设定什么目标(“老师,我该设定什么目标呢?”)。
这是为什么呢?问前一种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做了功课,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规划;问后一种问题,意味着自己没有考虑,让导师给自己拿主意。我们以论文的选题为例。如果采用前一个思路,则应当主动告诉导师自己已经阅读了很多专业文献,聚焦到了一个主题上,有了比较明确的选题意向;而采用后一个思路,则往往意味着自己没有涉猎相关文献,几乎没有任何积累,而要求导师给自己一个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