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能治什么病?

健康   2024-10-22 06:15   广西  
作者:董洪涛

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第3200原创内容



大青龙汤是医圣张仲景的著名方剂之一,此方见于太阳病篇,历来是治疗太阳病的一首高效方。

但半于此方的方证,历代医家众说纷纭,有些医家认为其是太阳中风之妙方,亦有不少医家则主张其适用于太阳伤寒之证候,彼此争论不休。以下做一详细分析。

其一,从药物组成而言,大青龙汤方中有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共七味药。

若不考虑剂量,只就药味来分析,大青龙汤是麻黄汤的加味方。麻黄汤是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标准方,由此可认定大青龙汤是外感风寒,兼有里热。事实上,历史上多数医家即从此处去论述大青龙汤。

其二,但若从剂量来分析,则会有不同的结论。

从《伤寒论》中抄出大青龙汤的原方剂量:“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麻黄汤的原方剂量为:“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组成。

若二者剂量和药味相减,还剩下“麻黄三两,甘草一两,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5个药物,而剩下的这个方子恰是一个剂量略有调整的越婢汤。

显然,按剂量来分析,大青龙汤完全可以看作是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

关于越婢汤的方证机理,可认定为风邪束表,肺失宣降,故能宣降肺气,逐风利水。显然,可以把越婢汤看作是太阳中风表虚证之方。

关于用越婢汤治疗风邪,在仲景的书中也非偶然现象,《金匮要略》中仲景用越婢加术汤治疗风水证,用越婢加半夏汤治疗肺胀,其中均包含越婢汤治疗风气的涵义。

国内有学者从风水的病机、越婢汤的方药组成和《千金方》的运用等3个方面论证越婢汤的主要功效是“祛风邪以利三焦”。

若如此去理解大青龙汤,则方中用麻黄汤来治外感寒邪导致的表实证,用越婢汤来治疗外感风邪导致的表虚证。那么,大青龙汤的方证当是风寒两感,既能祛风,又能散寒。关于“风寒两感”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先中风后伤寒,或者先伤寒后中风。

从临床来观察,风寒两感导致病情变为不典型的太阳病,这样的情形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所以大青龙汤应该有较频繁的使用机会。

其三,再从“三纲鼎立说”来看,清代大医喻昌提出:“风则伤卫,寒则伤营,风寒兼受,则营卫两伤,三者之病各分疆界。张仲景立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鼎足大纲三法,分治三证。风伤卫则用桂枝汤,寒伤营则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则用大青龙汤,用之得当,风寒立时解散,不劳余力矣。”

显然,在喻昌看来,大青龙汤所治的病机正是“风寒两伤营卫”。



大青龙汤中为什么要用生石膏?主要有两个观点,以下分析剖析。

一种观点认为,《伤寒论》第38条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而第38条和麻黄汤证相比较,只是多了“烦躁”一证。由此而认为,烦躁不是麻黄汤证的兼证,而是里有郁热所致。即《内经》所谓“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大青龙汤之所以用生石膏,其目的在于清解郁热。甚至认为,生石膏辛甘大寒,能清热泻火,单刀直入,直趋病所,故当以石膏为君药。

另一种观点认为,大青龙汤方证并不兼内热,之所以会出现烦躁,并非源于内热。从大青龙汤的方证来看,烦躁乃寒邪外束,表邪重遏,邪正交争,正不得伸,欲汗不得使然,是表寒重笃的表现,而非内热。所以,《伤寒论》第39条云“大青龙汤发之”,而不言大青龙汤清之或发而清之。

而且,从仲景对大青龙汤的描述来看,大青龙汤的主证纯属一派表寒重症,并无一字提及里热。

那么,为什么要用生石膏呢?有学者认为,用生石膏的剂量相对于麻黄和桂枝剂量较小,“乃恐大剂麻、桂辛温骤发而成格拒之势,故取石膏之甘寒,反佐麻、桂之辛热。”并认为,“这种反佐法用于大寒证候,是仲景用药的奥妙所在。”

再者,从药味剂量来看,大青龙汤中麻黄之量倍于石膏。再参考越婢汤,其方中石膏用量大于麻黄,但越婢汤方证原文说“无大热”,由此可以判定大青龙汤中更无热甚可言,显然大青龙汤中石膏并非专为清里热而用。

那么,若真属表寒里热证,当用何方呢?显然,应该是麻杏石甘汤。方中麻黄四两以散外寒,石膏八两以清内热,治邪热迫肺,汗出而喘之“寒包火”证殊为允当。

在二十四节气中,寒露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是深秋时的节令。寒露开始,气候逐渐由热转寒,天地万物也会随着寒气的增长而逐渐萧条、阳渐入阴。选择中医特此推出寒露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我的思考是,以上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也都符合临床实际。不管是有内热或没有内热,只要外感风寒而出现了“烦躁”,即可考虑用大青龙汤。



临床常用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多有良效。有学者提出,应用大青龙汤时当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发热恶寒,烦躁,无汗或微汗,口干或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其二,若恶寒重,无汗而口不甚渴者,麻黄用量略大,而石膏用量宜小;

其三,若恶寒轻,有微汗而热甚,口渴者,则石膏用量宜大,麻黄用量宜小。

关于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其一,传统以来多认为大青龙汤的方证是“寒包火”,即寒邪外束,邪气不从外解,势必内犯,故郁而化热,表现为不汗出而烦躁的内热症状。由此选用大青龙汤来使病邪外越,随发表之汗而出。

其二,关于大青龙汤中麻黄与石膏的剂量,当引起重视。

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考证,汉代一两约等于今之15.625g,那么大青龙汤中麻黄用六两,约为90多克。方中“石膏如鸡子大”,据李登岭学者及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考证,石膏鸡子大约为50克。这样看来,大青龙汤中麻黄的剂量约是石膏的两倍。

我的思考是,麻黄用量大于石膏,才算是真正的大青龙汤证。若麻黄用量小于石膏,则属于麻杏石甘汤证。

有学者通过对74例大青龙汤现代应用医案统计分析,只有1例医案中麻黄用量大于石膏,所附验案重用石膏,且加知母。显然,若石膏剂量大于麻黄,即不能算是真正的大青龙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该学者分析:可能与气候环境有关。东汉末年气候寒冷,风寒闭塞腠理尤甚,而现代全球气候变暖,风寒邪气较东汉末年轻。且现代人喜食烧烤辛辣之品、饮酒等生活习惯,往往导致里热较重,故倍石膏以清泻里热。

我认为,若石膏剂量大于麻黄,可称之为变通大青龙汤,或理解为加味麻杏石甘汤。真正的大青龙汤方证应该是寒邪束表,故当重用麻黄,轻用石膏。这不仅是用方剂量问题,也代表着不同的治病思路。

其三,关于大青龙汤的君药,有学者认为,当属石膏,因为石膏可清内热。我的观点是,从剂量来看,麻黄用量最大,当然是君药。且从本方的功效来看,亦当是麻黄,因为麻黄才能治疗风寒两感证。

李东垣说:“君药分量最大,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相序,相于宣摄,则可以御邪却病也。”今时临床所用的大青龙汤多是石膏用量大于麻黄,若按用药剂量来思考,不知道谁是君药了。



大青龙汤是一首治疗多个系统疾病的高效方。

通过近些年来对大青龙汤(多数是石膏剂量大于麻黄的变通大青龙汤)应用的临床报道来看,本方在治疗发热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妇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皮肤病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尤其是在治疗发热性疾病、肺炎、哮喘、急性肾炎、鼻炎、无汗症等方面,更有其显著的疗效。

若按石膏剂量大于麻黄来思考,那么用大青龙汤可治疗表里兼证,即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类似于受凉感冒而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咯黄痰),或因受凉而诱发慢性鼻炎急性发作(黄鼻涕),或因受凉而诱发神经性头痛急性发作(舌红苔黄)等。

若按麻黄剂量大于石膏来思考,那么用大青龙汤可治疗以下两类疾病:一是外感风寒寒湿证,类似于肌肉风湿,或关节风湿;二是溢饮证,类似于肺气肿或肺源性心脏病以及肾病等所引起水肿。

我临床运用大青龙汤时有如下几点经验:

其一,本属麻黄汤证,或葛根汤证,服药后仍不出汗,而兼有烦躁或渴者,亦可改为大青龙汤;

其二,太阳病,属外感风寒,表现为头痛剧烈,身体酸痛无力,发热无汗者,亦可用大青龙汤;

其三,眼病,表现为眼睛疼痛,流泪不止,眼白多见血丝或充血严重,或眼睑溃疡,或涕泪粘稠,脉浮紧,烦躁者,即可用大青龙汤;

其四,本属越婢汤证,而无汗者,当用大青龙汤;

其五,冬天感冒风寒邪气罹患的普通感冒,或感冒疫毒出现的流感或新冠肺炎,属于太阳表实证,病人出现高热,无汗且烦躁者,多可首选大青龙汤。

总之,烦躁、无汗当是大青龙汤证的眼目。烦躁亦可理解是内热,表现为或炎症剧烈,或疼痛剧烈。一旦汗出,即不可再用大青龙汤,至少不能再用大剂量的麻黄,毕竟麻黄有解表透汗之功,以免汗出太过。

运用大青龙汤时,亦当有所合方,可兼顾更多病机,从而提高疗效。

比如,若兼阳明热证,兼有大热、大渴、脉洪大,可与白虎汤合方;

若见肺热,可与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合方;

若属肌肉风湿,可与白虎加桂枝汤合方;

若三焦郁热,气机郁闭,可与升降散合方;

若热盛三焦,表里大热,可与黄连解毒汤合方;

结膜炎,炎症明显,可与葛根芩连汤合方;

……

我的思考是,医法圆通,知常达变,临床应用大青龙汤时,当据具体病机来斟酌,或用原方,或合方化裁,从而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

选择中医热门话题(广告)

如需线上预约挂号问诊点击此👈

加入选择中医线上社群点此处👈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联系我们~随时咨询健康问题

选择中医将一如既往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轻松养生点这里,数百万人的共同选择

南宁选择中医
南宁选择中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