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谈后汉・蔡邕《九势》(一)

文摘   2024-11-20 21:18   山西  

沈尹默谈后汉・蔡邕《九势》(一)

【诵读  莺子】


蔡邕,字伯喈,《后汉书》有传。邕善篆,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体。熹平年间(172~176年),书石经,为世所师宗。梁萧衍称其所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后世说他有篆隶八体之妙。这篇《九势》,文字不能肯定出于蔡邕之手,但比之世传卫夫人加以润色的李斯《笔妙》,较为可信。因其篇中所论均合于篆、隶二体所使用的笔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传授根据,而非妄作。再看后世之八法,亦与此适相衔接,也可作为征信之旁证。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一切种类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包括自然界)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书法艺术也不例外。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有感于周围耳目所及,罗列万有,变化无端,受到了这些启示,不但效法自然仿制出了许多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品,而且文化娱乐生活中所不可少的各种艺术的萌芽,同时也逐渐发生象形记事的图画文字,就是取象于天地日月山水草木以及兽蹄鸟迹而成的。大自然充满着复杂的现象,这是由于对立着的阴阳交互作用而形成。这里所说的“阴阳”,可当作对立着的矛盾来理解。相对地说来,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舒阴敛,阳虚阴实。自然的形势中既包含着这些不同的矛盾方面,书是取法于自然的,那末,它的形势中也就必然包含动静、刚柔、舒敛、虚阴等等。就是说,书家不但是模拟自然的形质,而且要能成其变化。所以这里说:“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我们知道,形是静止的,势是活动的;形是由变化往来的势交织所构成的。蔡邕上面几句话里,把书法根本法则应该是些什么,已经揭示给我们了。这就是,书法不但具有各种各式的复杂形状,而且要具有变动不拘的活泼精神,所以我国书法被人们认为是艺术,而且是高级艺术,因为它产生之始,就具备了这种性格。这些因素是内在的,是与字形点画俱来的,而不是从外面硬加上去的。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这几句话,是说写字的工具如何使用,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功能。字的形势是由笔毫行墨形成的。因为字的形势不仅是形质一方面的要求,而且要表现出活泼泼的精神意态,方始合格,所以这里说到“藏头护尾”。就是说,这管笔用的时候必须采取逆势;若果平下顺拖,那就用不出力来。逆人逆收,才能把力留在纸上,字中就觉得有力,这样才能显现出活泼的精神来。所以,前人评法书,总用“笔力惊绝”一语。唐朝韦涉见素草书笔力过人,便知其必有成就。这种笔的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只要看看卫夫人所说“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而送之”就可以理解这个力就是写字的人身上的力。怎样才能把身上的力通过这支笔毫输送到纸上字中呢?这个关键,在于把笔得法。前人使用这支笔,毕生辛勤,积累了一经验,就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肘并起,再加上肩头松开去运用笔毫,便能使全身气力发挥作用,笔手相应,灵活一致,随意轻松,无不适宜,全身气力,自然贯注,字中自然有力了。“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这两句话,乍一看来,不甚可解,但你试思索一下,肌肤何以得丽,便易于明白。凡是活的肌肤,它才能有美的光泽:如果是死的,必然相反地呈现出枯槁的颜色。有力才能活泼,才能显示出生命力,这是不言喻的事实。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这里提出了“势来”、“势去”字样。我们可以领会到,凡实的形都是由虚的势所来不断构成的,而其来去的动作,又是由活泼泼的不断运行着的笔毫所起的作用。“不可止”、“不可遏”,正是说明人所控制着的笔毫,若在有意若无意之间往复活动着,受人为的限制、又大部分出于自然而然,即米芾所说的“振迅天真,出于就外”。这种情形,是极其灵活无定的。这又与所用的工具有关,所以末句提出,“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我国书法能成为艺术,与使用毛笔有极大关系。毛笔能形成奇异之观,是由于它的软性。这个软是与刻甲骨文字的金属工具和蘸漆汁书字的竹木硬笔相对面言的。哪怕是兔毫、狼毫以及其他兽毛硬毫,还是比它们要软得多。


前面解释的这几节文字,连在一起,是一段总说。它阐述了书法的起源,以及如何写法,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写等等。最后特提到使用的工具,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汉字不断发展的过程来看,前一阶段是利用甲骨和竹简、木版记载文字,所用的工具是铁制成的刀和蘸漆汁的竹木制成的硬笔。自从有了绢素和纸张,写字的工具便创造性地取兽毛制成软性的笔毫。这样一来,不但用起来方便,而且有助于发挥艺术性作用,遂为法艺术创了有利条件。所以,自来书家总说要精于笔法,口谈手授,也都是教人如何合乎法则地使用这管笔。因此,想要讲究笔法的人,如果不知笔法就无异在断港中航行,枉费气力,不能登岸。唐朝陆希声曾说过一句话:“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在前人摸索笔法的时代,当然不免有这样的情况,有时能做了,而还不能说,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经过了无数人长时期的研究,把使用毛笔的规律摸清楚了,这才写成了理论。今天,我们有条件利用历代书家的理论为指南,更好地运用笔法技巧,写出我们这一时代的好字,为新社会服务。这样的要求,我认为是极合乎情理的。这里,我想顺便把柳公权的《笔偈》解释一下,作为学书人之助。《笔偈》见于宋朝钱易所著的《南部新书》中,是这样四句话:“圆如锥,捺如凿,只得入,不得却。”虽然只有短短十二个字,却能把毛笔的性能功用,概括无遗。向来赞颂好笔,说它有四德,就是尖、齐、圆、健。偈中之“圆如锥”,揭示了圆和尖两者;“捺是把笔毫平铺在纸上,平铺的笔亳就形成了齐;用锥、凿等字样,不但形象化了尖和齐,而且含有刚健的意义,这是明白不过的”。“只得入,不得却”,是说笔毫也和锥、凿的用场一样,所以向来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落笔轻、着纸重等等说法。认识了毛笔的功能,就能理解如何用法,可以得心应手。在点画运行中,利用它的尖、可以成圆笔:利用它的齐,就能成方笔。王羲之的转左侧右,就是这样地利用毛笔的。它的转便圆,侧便方,如此在点画中往复运行、就可以得方圆随时结合的妙用。一句话,就是利用它的软性。利用得好,便可以收到意外之奇的效果。


未无五润
未无五润者,五行皆润也。有朋友说你不可以润天润地润人润空润命吗?答曰随你如何,我行我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