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鲁迅经典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享·悦读”
读书沙龙活动上的讲话(一)
作者本人
选自陈漱渝先生近作选《我观现代文坛》
作者 陈漱渝
诵读 西山红叶
编辑 林 枫
有人可能问,听你讲鲁迅究竟有什么用?回答是:可以说有用,也可以说无用。鲁迅的儿子海婴小时候曾问鲁迅:“爸爸能吃吗?鲁迅回答说:“吃也可以吃,不过还是不吃罢。(1934年12月20日致萧军、萧红信)鲁迅的书既不能吃,也不能穿,顶不了住房,替不了交通工具。虽然在中国,鲁迅可以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全球,估计大部分人并不知道鲁迅,但他们照样活着。从这个意义上讲,学鲁迅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大家知道,中国的科技在新时期有了迅猛发展,但也有软肋,那就是缺乏科技原创,因此有些想遏制中国发展的政客就乘机来卡我们的脖子。中国科技为什么会缺乏原创性呢?这跟中国传统文化中过分追求实用的东西有关。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重视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国策,即解决现实问题,但古希腊却有“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西方人把牛顿排在影响人类的一百位名人之前,位置超过耶稣,但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既换不来金钱,又成不了做官的政治资本,但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科技革命。所以有些看来无用的东西其实是有大用。《庄子·人间世篇》指出:“无用之用”,有时反而有大用。
庄之: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鲁迅
鲁迅作品就是他掏出来的一颗燃烧的心,能照亮我们的人生征途。在鲁迅看来,最低层次的精神就是损人不利己,如强盗放火。其次是“损人利己”,鲁迅把这种人比喻为白蚂蚁。白蚁是一种昆虫,除南极洲之外遍布全球。这种虫子啃木头,特别善于潜伏在干燥的木材中。鲁迅说,白蚂蚁一路咬过去,留下的是一条排泄的粪。所以那些贪官污吏,那些制造伪劣产品牟取暴利的人,都相当于白蚁,在人世间只能留下远扬的臭名。在“五四”时期,叫,“人人为我,有人在提倡一种新道德,“人我两利”或者说,我为人人”。这种道德观好像一台天平,一端放的砝码是“我”,即自己;另一端放的砝码是“人”即别人。但在实际生活当中,与这两个砝码的分量, “人”“我”是很难绝对均衡的,不是向“人”一端倾斜,就会向“我”一端倾斜。所以鲁迅崇尚的道德观叫“损己利人”。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一种在处理公与私、人与我、大局与局部关系时的自我牺牲精神。
鲁迅
鲁迅说:“我对于名声,地位,什么都不要。”(《两地书·一一二》)有的文学青年认为鲁迅是文坛领导。鲁迅回复说:“领导绝不敢,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1933年10月28日致胡今虚)鲁迅小说曾被翻译为捷克文,译者要付他稿酬,鲁迅说:“至于报酬,无论哪一国翻译我的作品,我是都不取的,历来如此。”(1936年7月23日致普实克)他经常无私地帮助青年作家,甚至资助贫困作家。当被帮助者表示感谢时,鲁迅说,这是不必要的,我的稿费总比青年作家来得容易,用用毫不要紧,不必感激。虽然懂得感激是一种美德,但对于感激者也是一种情感束缚,翅膀上悬挂着感激的心灵债务,自己就不能高飞远走。鲁迅还有一句名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鲁迅特别喜爱二十九岁就为革命献身的左翼作家柔石。因为“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今年9月8日,国家隆重表彰了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集体代表。我理解,在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就是这种损己利人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人人都做到损己利人是不现实的。中国公民的道德底线是遵纪守法。但损己利人的精神是必须弘扬的精神。《诗经·小雅》中有一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里的“止”是一个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高山应该敬仰,对于品德崇高的人应该仰慕、学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向往之心都没有,那这个民族的前途就堪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