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鲁迅经典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享·悦读”
读书沙龙活动上的讲话(二)
选自陈漱渝先生近作选《我观现代文坛》
作者 陈漱渝
诵读 西山红叶
编辑 林 枫
作者本人
鲁迅与青年学生在一起
在我看来,鲁迅的思维方法中,最突出的亮点是批判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当然,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完整的精神活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能绝对化的加以切割。我分三个方面讲只不过是分别强调不同的侧面而已。
批判思维是鲁迅思维一大特色,所以他将自己的作品划归为“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文明”就是文化,如文学、学术、教育、科学。“社会”就是人的生存发展环境。批评就是分析,就是评价,虽可以包含肯定,但以否定为主。在中国社会文化由旧至新的转型过程中,需要破旧立新,而鲁迅从事的主要是“破坏旧轨道”的工作,而破坏的目的是为了立新。比如鲁迅尖锐批判中国国民性中的很多病症,像好面子,不认真,喜调和,爱围观,擅内斗,少坚信,无操守,健忘症,“十景病”……目的就是为了塑造一种新型的健康的民族性格,在世界各民族的角逐竞争当中避免被淘汰。揭露病症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是为了塑造出一种新型的民族性格。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辩证思维就是不要孤立的、绝对化的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和多面性,从现象种看本质,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谋新局。比如,中国信教的人很多。寺庙、道观、教堂里,信徒常有人满为患。正当的宗教信仰当然应该保护,但鲁迅从“信教”的人中识破了有些“吃教”的人,像有些骗子冒充和尚尼姑来化缘,甚至化到国外去;有些宗教场所过分商业化。鲁迅从这种现象中进一步识破了有些挂着革命招牌的人其实是在“吃革命饭”。那些贪官污吏就是“吃革命饭”的人。鲁迅一生大约在十几个学校任过教,目睹了教育弊端,也参加了一些学潮,但他从不孤立看待教育问题,而认为“学风如何,我认为是和政治状态和社会情形相关的”(《两地书·二》)他把社会比喻为一条大沟,把学校比喻为一条小沟,大沟的水如果浑浊,那小沟的水自然也无法洁净。关于文艺,鲁迅自然认为要贴切大众,所以他反对作家孤芳自赏,认为“作品愈高,知音愈少”。如果过分追求“阳春白雪”,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杰作了”。他主张“通俗”,同时又反对媚俗。因为文艺是引导国民前进的灯火,如果一味“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文艺的大众化》)对于科学与文学的关系,鲁迅也是辩证看待的。他主张读文科的也要读点科学书籍,学理科的也要读点文学书籍。因为割裂两者的联系,就会使人变成连常识都没有。鲁迅曾以文学作为科学启蒙的工具,科学也赋予鲁迅以思辨能力。鲁迅作品中,就涉及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鲁迅辨证看问题的例子举不胜举,我曾编过一本书,就叫《鲁迅的辩证法》,涉及到人的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伦理辩证法,文艺辩证法诸方面。在我心中,鲁迅就是一位辩证法大师。
作者本人编的《明快的哲学鲁迅的辨证法》
科学思维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科学创新。创新就是创造,就是开创,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为此,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一种新的角度和用一种新的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产生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成果。比如,中国古典小说历来以情节取胜,讲究起承结合,结局多为大团圆。鲁迅借鉴西方现代短篇小说的特点,常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借一斑以窥全豹,虽然胡适,陈衡哲也练习过写白话短篇小说,但十分稚气,他们自己后来看了都感到脸红。直到鲁迅手中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才趋于成熟,并摆脱了外来影响,独具民族风格和个性色彩。像《呐喊》中的小说每篇都有形式格局上的探索,具有鲜明的实验性。再说杂文。早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杂文”这个名词,大体上是指诗词歌赋之外的杂体文章;思想内容也含儒、墨、名、法诸家思想,混杂不一。直到鲁迅手中,中国现代杂文才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新型文体,文风幽默讽刺,文章短小精悍,达到了诗与政论的融合,战斗性与愉悦性的一致,论辩论性与形象性的统一。所以杂文也是鲁迅的一种独创,影响绵延至今。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鲁迅率先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结束了中国小说自古无史的局面,因此也被人称为“国学大师”。在翻译界,鲁迅同样也是领军人物。他跟他的弟弟周作人率先把外国短篇小说译成《域外小说集》介绍到中国,“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域外小说集·序言》)译文用的虽然是文言文,今天阅读起来有些困难,但在当时却是第一流的古文。系统介绍国外新兴文艺理论,鲁迅也是先驱。他一生的翻译作品有三百多万字,跟他创作的数量相当。在美术领域,鲁迅是当之无愧的旗手。中国古代虽然有木板雕印的插图,但现代木刻的引进者却是鲁迅。当代美术界的一些领军人物很多是鲁迅的学生,如李桦、江丰、刘岘、力群。鲁迅设计了一些封面和图案,像北京大学的校徽就是鲁迅设计的。鲁迅的科学思维增加了他作品的思想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当代作家作品中所欠缺的。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人只要在不同领域有所创新,都会上历史的沙滩上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鲁迅一生只生活了五十六年,都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确实是值得我们缅怀和崇敬的。
北京大学的校徽